
講述:黃曉明
【原文】
絕學無憂
唯之與阿,相去幾何?
善之與惡,相去若何?
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荒兮其未央哉
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
我獨泊兮,其未兆,如嬰兒之未孩
傫傫兮若無所歸
眾人皆有餘,而我獨若遺
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
俗人昭昭,我獨昏昏
俗人察察,我獨悶悶
澹兮其若海
飂兮若無止
眾人皆有以
而我獨頑似鄙
我獨異於人
而貴食母
【解說】
那我們現在開始把第20章一句一句地來給大家講解一遍,最後做一個這一章的章法結構的分析。
絕學無憂
我們看到“絕學”,就會想到在歷史上有北宋張載的“橫渠四句”:“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第48章講:“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那麼“為學日益”,“為學日益”之後就好像我們做學問,從小學,中學,大學,然後是碩士、博士,最後是博士後。那麼我們可能一直在做學問,叫做“為學日益”。但是益到一定程度,就到了一個“絕學”,絕頂的學問。但是既然學問是“絕頂”,它還有個含義是什麼呢?它是“斷絕”了。所以,這個學問往往是後人無法承載,無法接續的,所以就有張載的“為往聖繼絕學”。所以,絕,有兩個含義,一個是“絕頂”,一個是“斷絕”。
那麼在這裡“絕學“是什麼含義呢?我們知道,老子是世家,因為他守藏室之史這個職務,有專家認為他是一個世家,有世家的傳承,也有職務之便,能夠飽覽周朝的典籍。所以,他的學問是絕頂的,他進入到“絕學”。但是老子發現,即使你的學問做到了絕頂,到達絕學,還是要把學問徹底地斷絕,才能“無憂”,這是為什麼呢?
唯之與阿(hē)相去幾何?
善之與惡相去若何?
老子就發現,即使學問做到了絕頂,但是他的生命之中,他因為沒有“為道”,他沒有進入一個真正的一種道行,所以他的氣質沒有變化,他的內心還沒有超脫對待。我們知道“唯”與“阿”是一個對待,“善”與“惡”是一個對待。什麼是唯呢?唯就是對上唯唯諾諾。阿是什麼意思呢?阿就是呵斥。對上唯唯諾諾,對下呵斥。那麼“善之與惡相去若何?”,可能一會內心的情緒是善的,可能一會內心的情緒是惡的。在唯與阿之間,善與惡之間,來回切換,轉換很快。
所以,老子他發現,如果僅僅是做學問,他並沒有超脫對待,並沒有進入一個獨立的人格,並沒有真正的脫胎換骨。所以在這裡,老子在他的人生之中,我認為他有這麼一個經歷,他幡然警覺,進入到一個為道的境界。
但是我們說,一般人喜歡什麼?一般人非常的實際、非常的現實,他看中的是形而下的物質,他追求的是名利。如果你去不求世間的名利、世間的浮華、世間的物質、世間的慾望,你難免與眾不同,難免會被世人所譏笑,所看不起。所以,一般人他會被他人的寵辱所影響。第13章講“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所以,叫做“人之所畏,不可不畏”。因為聖人這個時候他還不是聖人,他還剛剛開始絕學,進入到為道,但是還沒有進入聖境,他還沒有進入“獨與天地精神往來”的境界,而自然生出的那種“大無畏”的氣概。這個時候,他還處於一個“人之所畏,不可不畏”的狀態。
荒兮其未央哉
但是這個時候,他的內心世界,已經進入到一個無邊無際的境界。這個“荒”,表示內心非常的廣大、空曠、廣漠而沒有盡頭。“未央”就是沒有盡頭的意思。
以上是老子“絕學”,然後開始內心進入一個廣漠的精神世界。這是他為道的第一個階段。
眾人熙熙
如享太牢
如春登台
“眾人熙熙”是什麼意思呢?“熙熙”表示很高興,很縱情,充滿了一種慾望的狀態。就好像是享受一個盛大的宴席,就好像是春天登上高台而望遠,眺望遠方。
我獨泊兮其未兆
如嬰兒之未孩
“泊”是什麼意思呢?“泊”就是表情非常的淡薄,跟前面說的“眾人熙熙”的樣子形成一個對比。“其未兆”,這個“兆”是什麼含義呢?《說文》講:“灼龜坼也。”實際上就是,在過去啊,古人用龜甲來占卜,他是怎麼做的呢?他在龜甲上鑽個洞,然後在火上燒烤,烤出來的這個裂紋,就是“兆”,表示要從此來窺探未來的情況。說明這個“兆”已經到了形而下,已經是人眼能夠看得到的。那麼“未兆”呢?未兆就是沒有什麼徵兆,就好像是嬰兒一樣臉上沒有什麼表情,他還沒有成為孩子。
傫(lěi)傫兮若無所歸
“傫傫”,表示他很頹廢的樣子。好像什麼呢?好像無家可歸一樣。《史記·孔子世家》有一句話形容孔子:“纍纍若喪家之犬”,這來解釋“傫傫”是比較準確的。
但是我們要注意到,什麼叫做如“嬰兒之未孩”?第49章講:“百姓皆注其耳目,聖人皆孩之”,第10章講“摶氣致柔能嬰兒乎”。我們發現這個時候老子至少進入了一個嬰兒的境界,他的氣質到達了非常柔弱的狀態。所以,解讀這一段話要能理解,老子從絕學開始為道進入的第二個狀態,就是一個嬰兒一樣的狀態。
眾人皆有餘
而我獨若遺(kuì)
眾人在財貨上都是有多餘的。第77章講“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一般人追求物質到了一定的時候,他開始有多餘的,但是他不捨得奉獻給大家。而老子這個時候把多餘的財貨奉獻給大家了,而且還把他有餘的真知告訴大家了,這叫做高下相盈。所以他又進入一個更深的境界。什麼境界呢?
我愚人之心也哉
沌沌(dùn)兮
他進入這個愚的境界。這個愚的境界是什麼呢?他深度到了大道的渾沌的層面。對吧?
所以大家看到沒有,從“嬰兒”開始到“混沌”了。第49章“聖人在天下歙歙焉,為天下渾其心”。我們注意到,老子論道,跟道有關的名:第4章“沖、淵、湛”,到了第25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的“混”,那麼到了49章“為天下渾其心”的“渾”,在這一章中間出現的“沌”,都是三點水。“沌沌兮”,說明什麼呢?說明他已經從嬰兒的至柔之氣進一步地感通到了先天,進入先天混沌的境界。這是我對這一段的理解。
俗人昭昭,我獨昏昏
我們這裡要注意到,老子在這一章當中總是把“我”與“他人”做比較。“俗人”就是一般人。“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都那麼明白事理,但是我看上去有點昏昏悶悶的感覺。“昭昭”就表示光明耀眼,非常明白事理。“昏昏”好像是收斂光芒,昏昏默默,非常暗昧。也可以理解為很低調,很默默無名,很沒有存在感。
俗人察察,我獨悶悶
那麼我們很容易就想到第58章“其政悶悶,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察察”是什麼概念呢?“察察”就好像是明察秋毫,好像一點瑕疵他都能夠發現,他很容易從別人身上發現別人的一種缺點,一種不足。但是老子處於一種沉悶無言那種狀態,有點像是希言、貴言、不言的樣子。這是為什麼呢?這是因為一般人都是關注形而下,而只有老子才去關注形而上。所以兩者外表上也是形成了一種差異。
澹(dàn)兮其若海
當然我們會注意到,“澹兮其若海”中“澹”“海”也是三點水。我們可以這麼理解:從上一段的“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在這個狀態下,他好像又更深入了一層。他的內心這個時候,像是大海一樣的平靜而廣闊。也可以理解為這個時候他對大道的感通,到達了一個更加廣闊、更加深沉、更加平靜的這麼一個狀態。
飂(liù)兮若無止
他的內心像風一樣的飄逸。他對大道的這種感通,這種深度和廣度已經沒有盡頭了,他的探索是無窮無盡的。
所以我們來理解這兩句話,它是不可或缺的。這兩句話的句法跟第15章“豫兮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儼兮其若客,渙兮若冰之將釋,敦兮其若朴,曠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濁”,在句法上相似了。所以有些人在編輯老子版本的時候,就把這兩句話也換到了第15章。
但是我們能看到,這兩句話在這一章當中是不可或缺的,它完全是對老子的修道的境界的一種描述。在這一段沒有這兩句話,它是不成一段的。當然了,我們可以把這兩句話跟第15章的七句話合起來,合稱為“道者的九大特徵”。
眾人皆有以
而我獨頑似鄙
老子在第20章當中,他始終是把“我”與“他人”做比較。有時候是“眾人”,有時候是“俗人”,有時候是“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跟他人在做比較。眾人都有用處,而只有我,像頑石一樣毫無用處。在眾人看來,是一種鄙陋的樣子。
所以我們讀這一章發現“獨”很多。第25章講“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不改”,大道也是“獨立不改”,也是一個“獨”。那麼莊子講“我獨與天地精神往來”,這也是個“獨”。好像道家的高人都是獨來獨往。《黃帝內經》講“道無鬼神,獨來獨往”。所以道家高人就是有這麼一個精神境界。所以我們可以數一下,這一章有幾個“獨”?加上後面的“我獨異人,而貴食母”,一共有6個“獨”。
我獨異於人
唯獨“我”是與眾不同的。“異”是什麼含義呢?異,上面有個“巳”,小孩;下面那個字形是兩隻手。異,實際上是兩個手把一個小孩舉高,高出別人一頭。老子為什麼跟別人都不一樣,而且高於他人呢?
而貴食母
母是什麼?母在《道德經》當中就表示大道。第25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第52章“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復守其母,沒身不殆”,講了一個大道和萬物是母子的關係。第6章“穀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這講的是什麼呢?講的是大道母親,從她的玄牝之門把天地、把萬物都生出來了,然後還始終地在維繫天地的運作,還跟天地萬物之間有一個綿綿若存的聯繫,用之不勤地給萬物注入能量和信息。
“食母”是什麼含義呢?“食母”表示對大道感通了,大道母親還依然給予我們就好像是乳汁的滋養。這種滋養可以給我們的精神層面帶來成長,可以修補我們玄覽的瑕疵,使我們能夠重新地恢復到本來具備的這種從大道母親剛剛孕育的毫無瑕疵、毫無染着的素的樣子。
在《道德經》當中多次出現“貴”。比如說“道之尊,德之貴”,比如說“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比如第13章講“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托天下”。所以我們從這一章以及第13章就能發現,原來在上古時期的“貴”,他為什麼“貴”呢?是因為他感通了大道母親,他“食母”了。所以他的氣質有一種“尊貴”,有一種大道母親給與的榮光。這跟我們後世認為的、一般理解的“貴族”的世襲含義是不一樣的。
所以,“我獨異於人,而貴食母”,這句話表示他從“絕學”進入到“為道”,最後跟大道真正地完全地感通,好像是回到了剛剛出生的赤子的那個樣子。這時候他的氣質開始變得無比的尊貴,開始變得完全的與俗人、與一般人是不一樣了。這個異,實際上還是一個玄同的境界。
所以,我們為什麼不能“食母”?我們為什麼感受不到大道母親給我們的精神食糧?那是因為沒有開始“為道”。所以,泯然眾人矣。
【章法結構分析】
這一章雖然句子也不算很長,但是我們可以分為五段。
第一段:“絕學無憂。唯之與阿,相去幾何?善之與惡,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
這是老子生命的第一個階段,從“為學日益”益到“絕學”,發現光做學問不行,還要進入“為道”,還要進入“道行”。這個時候,他的內心開始進入到一個無邊無際的世界。但是“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表明他還沒有完全形成獨立人格,他的內心還有寵辱的感受,還沒有真正地超脫對待;
第二段:“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獨泊兮其未兆,如嬰兒之未孩。傫傫兮若無所歸”。
這是第二個階段。我們發現,這個時候開始有了“獨”,表明他開始超凡脫俗了,開始跟普通人不一樣了,內心開始進入一個淡泊的境界,臉上的表情也是淡淡的,好像是開始進入一個嬰兒一樣的樣子。我們知道嬰兒有幾個特點:第一,他的氣質很柔弱;第二,他的身體很柔軟。我們一般人到一定程度,尤其到了中年,肢體開始僵硬了。
那麼,如果老子是在中年開始為道,說明什麼呢?說明他有修身的方法。從形、氣、神三個方面講,第一,“我獨泊兮”,是他的內心世界,是他的心,他的神;第二,形,像嬰兒一樣的非常的柔軟,他的氣血非常的暢通。因為氣血暢通身體才可能柔軟;假設說有一點不暢通,那麼他的身體就到不了柔軟的境界;第三,氣,他的氣質開始轉變,從僵硬,到柔弱,到嬰兒一樣的至柔境界。這個時候,他就到達了第43章講的“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無間”,開始有“不言之教”了。這是他的第二個階段,進入了嬰兒之境界,而且開始超脫對待。為什麼?我們如果有“寵辱”的對待覺受,我們的臉上一定有喜、怒、哀、樂,各種各樣的情緒表現。這個時候,他的臉上是淡淡的,沒有什麼表情的樣子。
第三段:“眾人皆有餘,而我獨若遺,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
說明什麼呢?說明在物質上,他已經完全不在意了,而且他也的確是做了很多的減法,沒有什麼多餘的物質。但是,他又進入到一個更深度的精神世界,已經到達了一個完全的“寵辱不驚”、完全的“從後天返先天”的境界,內心開始感悟到先天的“混沌”的能量。
既然內心感悟到了先天的“混沌”的能量,他就可以教化百姓了。第49章講“聖人在天下歙歙焉,為天下渾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聖人皆孩之”,第49章就是對這句話的一種詮釋。
第四段:“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澹兮其若海,飂兮若無止”。
這是老子進入了修行的第四個階段。外表昏昏悶悶,跟俗人形成一個明顯的差異,但是他的內心又平靜,又遼闊,又沒有盡頭。表示什麼呢?表示他的境界,從渾沌再深度,感應到大道的“象物精信,惚恍窈冥”;再深度,就觸及到了大道本體,大道本體就是“沖、淵、湛”。
第五段:“眾人皆有以,而我獨頑似鄙,我獨異於人,而貴食母”。
這是老子進入了修行的第五個階段。在這個階段當中,他已經看似在世間毫無用處,然而,他是屬於鶴立雞群、矯矯不群。為什麼?因為這個時候他已經完全完全的感通了大道。他的元神,他真正的生命,已經得到道母的滋養,而得到無限的成長。他展現出來的氣質,也已經是無比的尊貴。他就好像是陽光一樣能夠普照大眾,所以他為所有人所尊敬、所敬仰、所看重。
【總結】
中心思想
這一章從“絕學”到“食母”,這是老子的五個修行的境界。一開始是“絕學”,最後到達“食母”。因此,為世人所尊貴。
知識點
這一章都用的是“我”,而不是“吾”。那什麼時候用“我”呢?在老子當中,或者在古文當中,“我”有兩個用途:第一是用在賓格,第67章“天下皆謂我道大”,這屬於賓格;還有一種情況,就是這一章的“我”和“他”做比較的時候,用“我”。那麼,在沒有跟“他”做比較,也沒有作為賓格的時候呢?用“吾”。第42章 “人之所教我亦教之”,這個時候是“人”和“我”做比較。“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教父”,第43章“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這就是單獨在用主語的時候用“吾”。
章序
第19章講少私寡慾,見素抱樸。當我們少私寡慾的時候,就能夠逐漸的現出生命的本色,看到我們生命本來的、沒有染着的樣子,抱住了大道母親。
這一章講的是,由“為學日益”到達了“絕學”,但是,在他的生命當中,他發現:我還是一個俗人,我還是個小人,我在“唯”“阿”之間、“善”“惡”之間來回切換。我的生命沒有進入到超脫對待,進入到玄同的境界,我還是一個看上去很噁心的樣子。
所以老子幡然警覺,發現僅僅做學問,還不能夠真正的復歸到道母的懷抱當中去。那應該怎麼辦呢?還要去修身,進入為道。那麼一步一步的,從“荒兮其未央”,到“如嬰兒之未孩”;再上升一個台階,到“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又上一個台階,然後再到“澹兮其若海,飂兮若無止”;再深度大道感應,最後,完全地“食母”,觸及到了大道本體。他是從另外一個視角,從對大道不同感應深度的視角,描述了他修行的五個層次。
定位
在《老子》這81章中,可以理解為這是老子從絕學到為道的心路歷程,大道感應的不同階段。同時我們也注意到,第10章是一個小結。到了第20章,它依然還是一個小結。那麼第21章,又重新地開始進入到老子論道的一個新的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