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天道
明天機

輕鬆學《易經》:發現老子讀《周易·易象》的文稿——《文子·上德》

640-404

我在《論<周易>的不傳秘本<易象>》一文論證,周公《易象》是孔子《易傳》的前身。《易象》說見於《左傳·魯昭公二年》(公元前540年,時孔子12歲):

春,晉侯使韓宣子來聘,且告為政,而來見,禮也。觀書於大史氏,見《易象》與《魯春秋》,曰:“周禮盡在魯矣!吾乃今知周公之德與周之所以王也。”

《易象》是文王、周公演《周易》的核心秘本,由於東周以後諸侯不長進,《易象》幾乎無人問津,於是只藏於周王室與魯大史氏。孔子晚年依據魯大史所藏《易象》作《易傳》,而老子作為周室柱下史也必然見過《易象》,老子的弟子文子記錄了老子敘述《易象》的內容。這些有關《易象》的內容就在《文子·上德》。

唐玄宗崇道,於天寶元年(742年)封文子為“通玄真人”,尊稱其書為《通玄真經》。所以《文子》又叫《通玄真經》。唐·默希子徐靈府《通玄真經注》釋“上德”曰:“上德,謂當時之君有德者也。夫三代之道廢,五霸之德衰,故宜修德,以匡天下,有功可見,有德可尊,故曰上德者也。”這與韓宣子所言《易象》為“周公之德與周之所以王”完全一致,可證《上德》與《易象》的密切關係。

《漢書·藝文志》注云,文子為“老子弟子,與孔子並時而稱”。孔子臨終密傳《易傳》於商瞿,文子根本沒有可能得到孔子的《易傳》。《文子·上德》引“老子曰”是強調老子傳承,這隻能說明老子敘述的《上德》源於周室的《易象》。

老子敘述的《上德》主要與《易傳》的《大象傳》與《彖傳》密切相關,由此可證《大象傳》和《彖傳》源於《易象》的主體內容。《乾鑿度》言十二辟卦與《歸藏》《雜卦》有密切關係,《乾鑿度》一書的原始材料是孔子編輯《易傳》時遺留的《易象》資料彙編(《左傳》《國語》史官能準確占卜幾百年的國運,其筮法盡在《乾鑿度》,然《乾鑿度》的筮法是秘法,僅憑文義已不可解之)。通過將《上德》、《大象傳》、《彖傳》、《乾鑿度》對比研究,我們可以重新窺見3000年前的《易象》原貌!

《文子·上德》

老子曰:

鼓不藏聲,故能有聲;鏡不沒形,故能有形;金石有聲,不動不鳴;管簫有音,不吹無聲。是以聖人內藏,不為物唱,事來而制,物至而應。天行不已,終而復始,故能長久;輪復其所轉,故能致遠,天行一不差,故無過矣[1][2]。天氣下,地氣上,陰陽交通,萬物齊同,君子用事,小人消亡,天地之道也[3]。天氣不下,地氣不上,陰陽不通,萬物不昌,小人得勢,君子消亡,五穀不植,道德內藏[4]。天之道,裒[póu]多益寡,地之道,損高益下,鬼神之道,驕溢與下,人之道,多者不與,聖人之道,卑而莫能上也[5]。天明日明,而後能照四方,君明臣明,域中乃安。有四明,乃能長久,明其施明者,明其化也[6]。

天道為文,地道為理,一為之和,時為之使,以成萬物,命之曰道。大道坦坦,去身不遠,修之於身,其德乃真,修之於物,其德不絕。天覆萬物,施其德而養之,與而不取,故精神歸焉,與而不取者,上德也,是以有德[7]。高莫高於天也,下莫下於澤也,天高澤下,聖人法之,尊卑有敘,天下定矣[8]。地載萬物而長之,與而取之,故骨骸歸焉,與而取者,下德也。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地承天,故定寧,地定寧,萬物形;地廣厚,萬物聚。定寧無不載,廣厚無不容[9]。地勢深厚,水泉入聚,地道方廣,故能久長,聖人法之,德無不容[10]。

陰難陽,萬物昌,陽服(復、消)陰,萬物湛。物昌無不贍也,物湛無不樂也,物樂無不治矣[11]。陰害物,陽自屈,陰進陽退,小人得勢,君子避害,天道然也[12]。陽氣動,萬物緩而得其所,是以聖人順陽道。夫順物者,物亦順之;逆物者,物亦逆之,故不失物之情性[13]。洿[wū]澤盈,萬物節成;洿澤枯,萬物無節荂[fū],故雨澤不行,天下荒亡[14][15]。陽上而復下,故為萬物主,不長有,故能終而復始;終而復始,故能長久;能長久,故為天下母[16]。陽氣畜而復能施,陰氣積而復能化,未有不畜積而能化者也,故聖人慎所積[17]。陽滅陰,萬物肥,陰滅陽,萬物衰,故王公尚陽道則萬物昌,尚陰道則天下亡。陽不下陰,則萬物不成,君不下臣,德化不行。故君下臣則聰明,不下臣則闇聾。

日出於地,萬物蕃息,公王居民上,以明道德[18]。日入於地,萬物休息,小人居民上,萬物逃匿[19]。雷之動也萬物啟,雨之潤也萬物解。大人施行,有似於此,陰陽之動有常節,大人之動不極物[20]。雷動地,萬物緩,風搖樹,草木敗。大人去惡就善,民不遠徙。故民有去就也,去尤甚,就少愈[21]。風不動,火不出,大人不言,小人無述。火之出也必待薪,大人之言必有信,有信而真,何往不成[22]?河水深,壤在山,丘陵高,下入淵。陽氣盛,變為陰,陰氣盛,變為陽。故欲不可盈,樂不可極。忿無惡言,怒無作色,是謂計得[23][24]。火上炎,水下流,聖人之道,以類相求。聖人偯[yǐ]陽,天下和同,偯陰,天下溺沉[25][26]。

【評註】

[1][2]:復卦第二十四、無妄卦第二十五

《上德》:天行不已,終而復始,故能長久;輪復其所轉,故能致遠,天行一不差,故無過矣。

《復·象》曰:雷在地中,復;先王以至日閉關,商旅不行,後不省方。

《復·彖》曰:“復,亨”。剛反,動而以順行,是以“出入無疾,朋來無咎”。“反覆其道,七日來複”,天行也。“利有攸往”,剛長也。復,其見天地之心乎?!

《無妄·象》曰:天下雷行,物與無妄;先王以茂對時,育萬物。

《無妄·彖》曰:無妄,剛自外來而為主於內。動而健,剛中而應,大亨以正,天之命也。“其匪正有眚,不利有攸往”,無妄之往,何之矣?天命不祐,行矣哉?!

《序卦傳》:物不可以終盡,剝窮上反下,故受之以《復》。復則不妄矣,故受之以《無妄》。

《老子》十六章: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是謂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

李守力按:

《上德》“天行不已,終而復始”言復卦,《復·彖》亦言“天行”。《上德》“天行一不差,故無過矣”言無妄卦。妄,亂也。無過,即無妄。《無妄·象》曰“天下雷行”,亦“天行”;《上德》“一不差”即《無妄·象》“對時”。

《上德》老子先言復卦第二十四,後言無妄卦第二十五,這是《周易》卦序。這個卦序同樣出現於《老子》第十六章。復卦為天根,故《老子》雲“復歸其根”,《周易》復卦之後是天命無妄卦(見《無妄·彖》),故《老子》雲“歸根曰靜,是謂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此即無妄也。《周易》無妄卦之後是大畜卦,《老子》雲“知常容,容乃公”,容、公與大畜義近。

老子為周守藏室之史,《周易》是周史必修典籍,秦漢以來“儒道同源”說被“儒道紛爭”說所淹沒,故於《老子》與《周易》的淵源未能發現。

[3]地天泰卦第十一

《上德》:天氣下,地氣上,陰陽交通,萬物齊同,君子用事,小人消亡,天地之道也。

《泰·象》:天地交,泰;後以財(裁)成天地之道,輔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

《泰·彖》:天地交而萬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內陽而外陰,內健而外順,內君子而外小人,君子道長,小人道消也。

[4]天地否卦第十二

《上德》:天氣不下,地氣不上,陰陽不通,萬物不昌,小人得勢,君子消亡,五穀不植,道德內藏。

《否·象》:天地不交,否;君子以儉德辟難,不可榮以祿。

《否·彖》:天地不交而萬物不通也,上下不交而天下無邦也。內陰而外陽,內柔而外剛,內小人而外君子,小人道長,君子道消也。

《乾鑿度》孔子曰:泰者,天地交通,陰陽用事,長養萬物也。否者,天地不交通,陰陽不用事,止萬物之長也。

李守力按:

《上德》與《彖傳》的文字很相似。《上德》“天氣下,地氣上,陰陽交通,萬物齊同”即《泰·彖》“天地交而萬物通,上下交而其志同”;《上德》“君子用事,小人消亡”即《泰·彖》“君子道長,小人道消”。否卦類似。《上德》言否卦“五穀不植”,與《乾鑿度》言否卦“止萬物之長”正合。《上德》言否卦“道德內藏”,正是《否·象》“君子以儉德辟難”,猶如《史紀·周本紀》言文王“陰修德行善”。儉,通斂;辟,通避。先儒(如孔穎達、程頤、劉沅)大都釋儉為節儉,只有朱熹、陳夢雷釋儉為內斂。

[5]地山謙卦第十五

《上德》:天之道,裒多益寡,地之道,損高益下,鬼神之道,驕溢與下,人之道,多者不與,聖人之道,卑而莫能上也。

《謙·大象》:地中有山,謙;君子以裒多益寡,稱物平施。

《謙·彖》:天道下濟而光明,地道卑而上行。天道虧盈而益謙,地道變盈而流謙,鬼神害盈而福謙,人道惡盈而好謙。謙尊而光,卑而不可踰,君子之終也。

《老子》七十七章: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

李守力按:

韓詩外傳》卷三和《說苑·敬慎》都說“一謙四益”(天道虧盈而益謙,地道變盈而流謙,鬼神害盈而福謙,人道惡盈而好謙)四句話為周公所言,可證《易象》為周公作,故《老子》《上德》所言乃是引述《易象》。

[6]離為火第三十

《上德》:天明日明,而後能照四方;君明臣明,域中乃安。有四明,乃能長久。明其施明者,明其化也。

《離·象》曰:明兩作,離;大人以繼明照於四方。

《離·彖》曰:離,麗也。日月麗乎天,百穀草木麗乎土,重明以麗乎正,乃化成天下。

李守力按:

離為明,《上德》“照四方”即《離·象》“照於四方”,《上德》“化”即《離·彖》“化成天下”。

《太平御覽》引《文子》:“天明日明,然後能照四方;君明臣明,然後能正萬物;域中四明,故能久。”“君明臣明,然後能正萬物”即《離·彖》曰“重明以麗乎正”。

[7][9]乾為天第一、坤為地第二

《上德》:天道為文,地道為理,一為之和,時為之使,以成萬物,命之曰道。大道坦坦,去身不遠,修之於身,其德乃真,修之於物,其德不絕。天覆萬物,施其德而養之,與而不取,故精神歸焉,與而不取者,上德也,是以有德。……地載萬物而長之,與而取之,故骨骸歸焉,與而取者,下德也。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地承天,故定寧,地定寧,萬物形,地廣厚,萬物聚,定寧無不載,廣厚無不容。

《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彖》曰: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天。雲行雨施,品物流形。大明終始,六位時成,時乘六龍以御天。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保合大和,乃利貞。首出庶物,萬國咸寧。

《象》曰: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彖》曰:至哉坤元!萬物資生,乃順承天。坤厚載物,德合無疆。含弘光大,品物咸亨。牝馬地類,行地無疆,柔順利貞。君子攸行,先迷失道,後順得常。西南得朋,乃與類行。東北喪朋,乃終有慶。安貞之吉,應地無疆。

《老子》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李守力按:

老子論“道”無名、有名與乾坤二卦《彖傳》十分相似:

640-403

《上德》“地載萬物……地廣厚,萬物聚,定寧無不載”即《坤·象》“厚德載物”、《坤·彖》“坤厚載物”。

陳鼓應以為《上德》“天道為文,地道為理,……其德不絕”言坎卦,恐非。

[8]天澤履卦第十

《上德》:高莫高於天也,下莫下於澤也,天高澤下,聖人法之,尊卑有敘,天下定矣。

《象》曰:上天下澤,履;君子以辨上下、定民志。

《彖》曰:履,柔履剛也。說而應乎乾,是以“履虎尾,不咥人,亨”。剛中正,履帝位而不疚,光明也。

《序卦傳》:履者,禮也。

李守力按:

《爾雅·釋言》:“履,禮也。”履,帛書《易》作禮。禮別尊卑,故《上德》言“尊卑有敘,天下定”,《履·象》言“辨上下、定民志”。

[10]地水師卦第七

《上德》:地勢深厚,水泉入聚,地道方廣,故能久長,聖人法之,德無不容。

《師·象》曰:地中有水,師;君子以容民畜眾。

《師·彖》曰:師,眾也。貞,正也。能以眾正,可以王矣。剛中而應,行險而順,以此毒天下,而民從之,吉又何咎矣。

李守力按:

《說文》:“毒,厚也。”

段玉裁註:毒厚疊韻。《易》曰:“聖人以此毒天下,而民從之。”《列子》書曰:“亭之毒之。”皆謂厚民也。

《上德》言師卦“德無不容”即《師·象》“容民畜眾”;《上德》“地勢深厚”如《師·彖》“毒天下”,段玉裁釋“毒天下”為厚民是對的。

[11][12]夬卦第四十三、剝卦第二十三

《上德》:陰難陽,萬物昌,陽服(復、消)陰,萬物湛。物昌無不贍也,物湛無不樂也,物樂無不治矣。陰害物,陽自屈,陰進陽退,小人得勢,君子避害,天道然也。

朱弁《通玄真經注》:“陰難陽,萬物昌”:陰為陽所制,則萬物昌盛,謂四月節前也。“陽消陰,萬物湛”:陽為陰所消,則萬物湛息,謂十月節前也。

《夬·象》曰:澤上於天,夬;君子以施祿及下,居德則忌。

《夬·彖》曰:夬,決也,剛決柔也。健而說,決而和,“揚於王庭”,柔乘五剛也。“孚號有厲”,其危乃光也。“告自邑,不利即戎”,所尚乃窮也。“利有攸往”,剛長乃終也。

《剝·象》曰:山附於地,剝;上以厚下安宅。

《剝·彖》曰:剝,剝也,柔變剛也。“不利有攸往”,小人長也。順而止之,觀象也。君子尚消息盈虛,天行也。

《乾鑿度》:孔子曰:陽消陰言夬、陰消陽言剝者,萬物之祖也。斷制除害,全物為務。夬之為言決也。當三月之時,陽盛息消,夬陰之氣,萬物畢生,靡不蒙化。譬猶王者之崇至徳,奉承天命,伐決小人,以安百姓,故謂之決。夫陰傷害為行,故剝之為行剝也。當九月之時,陽炁衰消,而陰終不能盡陽,小人不能決君子也,謂之剝。言不安而已。(直(值)剝落傷害,使萬物不得安全而已,然不能決君子)是以夬之九五言決小人。(《經》曰“莧陸夬夬,中行無咎。”)剝之六五言盛殺萬物,皆剝墮落,譬猶君子之道衰,小人之道盛,侵害之行興,安全之道廢,陰貫魚而欲承君子也。(陽衰之時,若能執柔順以奉承君子,若魚之序,然後能寵,無不利也)。

李守力按:

《上德》“陰難陽,萬物昌”、“物昌無不贍”,朱弁註:“陰為陽所制,則萬物昌盛,謂四月節前”,正是《乾鑿度》孔子曰:“陽消陰言夬,……當三月之時,陽盛息消,夬陰之氣,萬物畢生”。贍,養也。萬物昌盛,可贍養。故《夬·象》曰:“君子以施祿及下”。

《上德》“陽消陰,萬物湛”,朱弁註:“陽為陰所消,則萬物湛息,謂十月節前”,正是《乾鑿度》孔子曰:“當九月之時,陽炁衰消,而陰終不能盡陽,小人不能決君子也,謂之剝。言不安而已。”

《上德》言“陰害物,陽自屈,陰進陽退,小人得勢,君子避害,天道然也”,即《乾鑿度》孔子曰:“盛殺萬物,皆剝墮落,譬猶君子之道衰,小人之道盛,侵害之行興,安全之道廢”,由於剝卦導致“不安”、“安全之道廢”,故《剝·象》曰:“上以厚下安宅”。按《剝·彖》“順而止之,觀象也。君子尚消息盈虛,天行也”,如此則安。

[13]艮卦第五十二

《上德》:陽氣動,萬物緩而得其所,是以聖人順陽道。夫順物者,物亦順之,逆物者,物亦逆之,故不失物之情性。

《艮·象》曰:兼山,艮。君子以思不出其位。

《艮·彖》曰:艮,止也。時止則止,時行則行,動靜不失其時,其道光明。艮其止,止其所也。上下敵應,不相與也。是以“不獲其身,行其庭不見其人,無咎”也。

李守力按:

艮為陽卦,艮為止,故《上德》言“陽氣動,萬物緩而得其所”,猶《艮·象》“君子以思不出其位”,《艮·彖》“艮其止,止其所也”。《上德》“不失物之情性”猶《艮·彖》“動靜不失其時”。

《說卦傳》曰:“艮,東北之卦也。萬物之所成終而成始也,故曰‘成言乎艮’。”又說“終萬物始萬物者莫盛乎艮”。艮為終始,終則止,逆也;始則行,順也。故《上德》言“夫順物者,物亦順之,逆物者,物亦逆之”,猶《艮·彖》“時止則止,時行則行,動靜不失其時”。

[14][15]節卦第六十、困卦第四十七

《上德》:洿澤盈,萬物節成;洿澤枯,萬物無節荂(葉、養),故雨澤不行,天下荒亡。

《節·象》曰:澤上有水,節;君子以制數度、議德行。

《節·彖》曰:“節,亨”,剛柔分而剛得中。“苦節,不可貞”,其道窮也。說以行險,當位以節,中正以通。天地節而四時成,節以制度,不傷財,不害民。

《困·象》曰:澤無水,困;君子以致命遂志。

《困·彖》曰:困,剛揜也。險以說,困而不失其所亨,其唯君子乎?“貞大人吉”,以剛中也。“有言不信”,尚口乃窮也。

李守力按:

坎為洿,兌為澤,故《上德》“洿澤盈,萬物節成”是說水澤節卦。“萬物節成”即《節·彖》“天地節而四時成”。萬物節成,朱弁作“萬物無節成”,王利器雲“朱弁臆改”,當是。

困卦上兌澤,下坎水。朱熹曰:“水下漏,則澤上枯,故曰澤無水。”朱子所言精確恰當。以愚見,上兌為湖泊,下坎為陷,象湖泊底下產生斷層為地下暗河,澤水滲漏,故“澤無水”。《說卦傳》言兌卦“其於地也為剛鹵”是指水澤乾枯後形成堅硬的鹽鹼地。“澤無水”不僅會危及水草魚類,更會危及民生,糧食是民生之本,水利是農業的命脈,“澤無水”會使整個民生導致困窮。故《上德》云:“洿澤枯,萬物無節荂(葉、養),故雨澤不行,天下荒亡。”而《大象》曰:“澤無水,困;君子以致命遂志。”

[16]恆卦第三十二

《上德》:陽上而復下,故為萬物主,不長有,故能終而復始,終而復始,故能長久,能長久,故為天下母。

《恆·象》曰:雷風,恆。君子以立不易方。

《恆·彖》曰:恆,久也。剛上而柔下,雷風相與,巽而動,剛柔皆應,恆。“恆亨,無咎,利貞”,久於其道也。天地之道,恆久而不已也。“利有攸往”,終則有始也。日月得天,而能久照。四時變化,而能久成。聖人久於其道,而天下化成。觀其所恆,而天地萬物之情可見矣。

《老子》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

《老子》五十二章: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

《老子》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

《老子》三十五章:執大象,天下往。

李守力按:

《上德》“陽上而復下”與《恆·彖》“剛上而柔下”“剛柔皆應”相近。《上德》“終而復始”即《恆·彖》“終則有始”。《上德》“天下母”近乎《恆·彖》“天下化成”“天地萬物之情”。
1.老子言“天下母”,又作“天地母”,即是“太極”。因為:

《周易·繫辭傳》:“《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業。”

《唐韻》《集韻》:“兩儀,天地也。又三儀,天地人也。”

《禮記·禮運》說:“夫禮必本於大一,分而為天地,轉而為陰陽,變而為四時,列而為鬼神。”疏:“大一者,謂天地未分混沌之元氣也。”

太極生兩儀,兩儀為天地,故“天地母”即是太極。

道無名、無極、類乾也;道有名,太極、類坤也。“道生一”即無極而太極,“一生二”即太極生天地、陰陽,“二生三”即陰陽沖氣也(沖氣,帛書作“中氣”),天地中為三爻八卦,八卦類萬物,故“三生萬物”。此老子所謂“執大象”者也。

2.《周易》以恆卦表太極(大恆)、中道:

恆卦位於《周易》序卦第32卦,為64卦之中,位於《雜卦》第32卦,位於帛書《易》第32卦,恆卦在各種《易》類的卦序始終保持第32的中心位置,故恆表中道。《繫辭傳》“易有太極”,帛書《繫辭》作“易有大恆”。

楚簡《恆先》是一篇講宇宙生成論的戰國道家佚書,其“恆”(亘)當源自恆卦:“亘先無有,朴、靜、虛。朴,大朴;靜,大靜;虛,大虛。”恆在無有之先,故恆為道。

《老子》言“天地母”太極(大恆)“獨立而不改”,猶《恆·象》“立不易方”。《老子》言“周行而不殆”即《上德》“終而復始,終而復始,故能長久”,即《恆·彖》“久於其道也。天地之道,恆久而不已也。……終則有始也。”

[17]升卦第四十六

《上德》:陽氣畜而復能施,陰氣積而復能化,未有不畜積而能化者也,故聖人慎所積。

《升·象》曰:地中生木,升。君子以順德,積小以高大。

《升·彖》曰:柔以時升,巽而順,剛中而應,是以“大亨”。“用見大人勿恤”,有慶也。“南征吉”,志行也。

《乾鑿度》:孔子曰:升者,十二月之卦也。陽氣升上,陰氣欲承,萬物始進,譬猶文王之修積,道德弘開、基業始即、昇平之路,當此時也。鄰國被化,岐民和洽,是以六四蒙澤而承吉。九三可處王位享於岐山,為報德也。明陰以顯陽之化民,臣之順德也,故言無咎。

李守力按:

《上德》“陽氣畜而復能施,陰氣積而復能化,未有不畜積而能化者也,故聖人慎所積”,即《乾鑿度》孔子曰:“升者,十二月之卦也。陽氣升上,陰氣欲承,萬物始進,譬猶文王之修積”。《升·彖》“柔以時升,巽而順”即《升·象》“順德”、《乾鑿度》“臣之順德”。

《上德》“聖人慎所積”,《升·象》“君子以順德”,《周易集解》作“君子以慎德”。

[18]晉卦第三十五

《上德》:日出於地,萬物蕃息,公王居民上,以明道德。

晉:康侯用錫馬、蕃庶、晝日三接。

《晉·彖》曰:晉,進也。明出地上,順而麗乎大明,柔進而上行,是以“康侯用錫馬蕃庶,晝日三接”也。

《晉·象》曰:明出地上,晉;君子以自昭明德。

帛書《二三子問》:

·《易》曰康矦用錫馬番(蕃)(11下)畫日三接。”孔子曰:“此言640-404(聖)王之安世者也。640-404(聖)人之正(政),牛參弗服,馬恆弗駕,不憂乘牝馬□□[□□12上)□□□□]粟時至,芻稾chú gǎo不重,故曰錫馬640-404(聖)人之立正(蒞政)也,必尊天而敬眾,理順五行,天地(災),民[]12下)傷,甘露時雨聚(驟)降,640-406(飄)風苦雨不至,民恖(總)640-405640-405觴(shāng以壽故曰(蕃)640-404(聖)王各有厽(三)公厽(三)卿,畫日三[]13上)者,□□□者也。

李守力按:

《上德》所言與《晉·象》何其似也。《大象傳》所言“君子”皆是原始義。君子,君主之子也。故《上德》言“公王”。“萬物蕃息”即晉卦卦辭“蕃庶”,帛書《二三子》雲“聖人之立正(政)也,必尊天而敬眾,理順五行,天地橆菑(無困),民[]不傷,甘露時雨聚降,風苦雨不至,民也相640-405觴)以壽故曰番庶(蕃庶)

自顧頡剛望文生義,訓康侯為康叔封,今人則一改傳統,竟然將晉卦卦辭譯為:“康侯用賞賜的馬繁衍,一天多次交配。”觀《上德》言“公王”與帛書《二三子》言“聖王”,可知今人釋讀之失。

[19]明夷卦第三十六

《上德》:日入於地,萬物休息,小人居民上,萬物逃匿。

《明夷·象》曰:明入地中,明夷;君子以蒞眾,用晦而明。

《明夷·彖》曰:明入地中,明夷。內文明而外柔順,以蒙大難,文王以之。利艱貞,晦其明也;內難而能正其志,箕子以之。

李守力按:

《上德》所言與《明夷·象》相似。“萬物逃匿”即《明夷·象》“用晦”。

《上德》言卦象,一般不用《彖傳》的卦德,而是多用《大象傳》的基本卦象。如離卦取象日,而不用卦德麗,坤卦取象地,而不用卦德順。《彖傳》的審視主爻從未出現於《上德》,《上德》與《大象傳》的關係最為密切,《大象傳》為《連山易》遺存,故《上德》與《連山易》最接近。

[20]解卦第四十

《上德》:雷之動也萬物啟,雨之潤也萬物解。大人施行,有似於此,陰陽之動有常節,大人之動不極物。

《解·象》曰:雷雨作,解;君子以赦過宥罪。

《解·彖》曰:解,險以動,動而免乎險,解。解,利西南,往得眾也。其來複吉,乃得中也。有攸往,夙吉,往有功也。天地解,而雷雨作,雷雨作,而百果草木皆甲坼:解之時大矣哉。

李守力按:

《說卦傳》:“雷以動之,風以散之,雨以潤之,日以烜之,艮以止之,兌以說之,乾以君之,坤以藏之。”《上德》此處引用《說卦傳》,言“雷之動、雨之潤”、“萬物解”即《解·象》“雷雨作,解”。“赦過宥罪”,言赦免過失和寬宥罪惡,此《上德》“大人之動不極物”之義,言不亢極於物,行乎中道也。

[21]雷地豫卦第十六

《上德》:雷動地,萬物緩,風搖樹,草木敗(散),大人去惡就善,民不遠徙。故民有去就也,去尤甚,就少愈。

《豫·象》曰:雷出地奮,豫;先王以作樂崇德,殷薦之上帝,以配祖考。

《豫·彖》曰:豫,剛應而志行,順以動,豫。豫,順以動,故天地如之,而況“建侯行師”乎?天地以順動,故日月不過,而四時不忒。聖人以順動,則刑罰清而民服。豫之時義大矣哉!

李守力按:

豫卦,帛書《易》作“餘”,帛書《二三子》作“予”,楚簡《周易》作“{余丿}”。餘,《說文》“饒也”。豫,《說文》:“象之大者。賈侍中說:不害於物。”故《上德》雲“大人去惡就善,民不遠徙”。

“刑罰清而民服”,是《大象傳》《連山易》的自上而下觀象理路,上震為刑罰,下坤為民為順,故曰“刑罰清而民服”。

《上德》雲“大人去惡就善”,即“聖人以順動,則刑罰清”;“民不遠徙”,即“民服”。

[22]家人卦第三十七

《上德》:風不動,火不出,大人不言,小人無述。火之出也必待薪,大人之言必有信,有信而真,何往不成?

《家人·象》曰:風自火出,家人;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恆。

《家人·彖》曰:家人,女正位乎內,男正位乎外,男女正,天地之大義也。家人有嚴君焉,父母之謂也。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婦婦,而家道正,正家而天下定矣。

李守力按:

此《上德》言風火家人卦,與《家人·象》文義相同。《禮記·緇衣》“子曰:言有物而行有格也”,《上德》言“有信而真,何往不成”,《大象》言“恆”。恆,誠也;誠,成也。格,至也,成也。

[23][24]損卦第四十一、咸卦第三十一

《上德》:河水深,壤在山,丘陵高,下入淵,陽氣盛,變為陰,陰氣盛,變為陽。故欲不可盈,樂不可極。忿無惡言,怒無作色,是謂計得。

《損·象》曰:山下有澤,損;君子以懲忿窒欲。

《損·彖》曰:損,損下益上,其道上行。損而“有孚,元吉,無咎,可貞,利有攸往。曷之用?二簋可用享。”二簋應有時,損剛益柔有時:損益盈虛,與時偕行。

《咸·象》曰:山上有澤,咸;君子以虛受人。

《咸·彖》曰:咸,感也。柔上而剛下,二氣感應以相與,止而說,男下女,是以亨,利貞,取女吉也。天地感而萬物化生,聖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觀其所感,而天地萬物之情可見矣。

《乾鑿度》孔子曰:損者,陰用事,澤損山而萬物損也,下損以事其上。益者,陽用事而雷風益萬物也,上自損以益下。

帛書《要》:《益》(20上)之始也吉,亓(其)冬(終)也凶;《損》之始凶,亓(其)冬(終)也吉。
李守力按:
《上德》所言“河水深”與“淵”是指兌卦,“山”與“丘陵高”是指艮卦。《上德》主要闡述損卦,兼及咸卦。

“河水深,壤在山”是山澤損卦,《乾鑿度》“孔子曰:損者,陰用事,澤損山而萬物損也”。《上德》與《大象傳》觀象皆是自上卦至於下卦,與《彖傳》不同。陽惡曰忿,艮為陽卦,憤怒之時火氣上涌,如艮之陽在上,艮為山為止,為遏制,故君子觀象而悟之以制怒;陰惡曰欲,兌為陰卦,人之嗜欲如澤水,深不見底,兌為澤為脫為損,故君子觀象而悟之以節慾。懲與窒互文。

“丘陵高,下入淵”是澤山咸卦,貞艮為陽,陽用事,“以虛受人”故保安之計得也。

《乾鑿度》“益者,陽用事”,故《上德》“陽氣盛,變為陰”猶帛書《要》“《益》之始也吉,其終也凶”。《乾鑿度》“損者,陰用事”,故《上德》“陰氣盛,變為陽”猶帛書《要》“《損》之始凶,其終也吉”。

[25][26]睽卦第三十八、未濟卦第六十四

《上德》:火上炎,水下流,聖人之道,以類相求。聖人偯陽,天下和同,偯陰,天下溺沉。

《睽·象》曰:上火下澤,睽;君子以同而異。

《睽·彖》曰:睽,火動而上,澤動而下。二女同居,其志不同行。說而麗乎明,柔進而上行,得中而應乎剛,是以“小事吉”。天地睽而其事同也,男女睽而其志通也,萬物睽而其事類也。睽之時用大矣哉!

《未濟·象》曰:火在水上,未濟;君子以慎辨物居方。

《未濟·彖》曰:“未濟,亨”,柔得中也。“小狐汔濟”,未出中也。“濡其尾,無攸利”,不續終也。雖不當位,剛柔應也。

李守力按:

《上德》言“火上炎,水下流”是指睽卦和未濟卦。《睽·彖》雲“火動而上,澤動而下”,與火水未濟卦象相似。“聖人之道,以類相求”猶《睽·象》“君子以同而異”、《未濟·象》“君子以慎辨物居方”。

【總結】

1.《上德》不用《周易》的卦德之名,着重於用自然卦象分析,這與老子崇尚《連山》的質樸自然之象有關。《上德》文字古樸合韻,是《大象傳》的前身,最近乎《連山易》。

2.《上德》不用《彖傳》的審視主爻。老子在《上德》闡述的26個卦雖然沒有言及爻象,並不說明爻象不屬於《易象》,爻象既然能從《左傳》筮例發現端倪(見拙作:《周易密鑰·論<周易>的不傳秘本<易象>》),說明爻象是《易象》最核心的秘密。面對春秋時期的“大道廢”“禮壞樂崩”,老子傾向用“小國寡民”“老死不相往來”的思想來對治,因而很少看到《上德》的爻象敘述,爻象的應比關係即是人際社會關係法則。

3.《乾鑿度》與《上德》都是用陰陽消息卦理論,這是《歸藏》《雜卦》的特色。傳本《易傳》已經不再使用十二辟卦了。所以《上德》《乾鑿度》又帶有《歸藏》的遺存。

總之,《上德》刻意刪除了《易象》的卦德之名(乾坤坎離震巽之類)與爻象,並且使用《歸藏》陰陽辟卦理論,體現了老子超越周德反歸夏商文化乃至黃帝文化的特質。

老子的傳人文子通過《文子·上德》留下了老子讀《周易·易象》文稿之遺存,再次證明了《易傳》前身《易象》是真實存在的,文王、周公作《易》是遵循《易象》法則的。既然孔子晚年是根據《易象》編輯的《易傳》,《易象》是文王、周公父子作《周易》的數理依據,所以《易經》與《易傳》是合一的,近代疑古派提倡的“經傳分觀”解《易》理路是錯誤的。

【參考文獻】

1.王利器.文子疏義,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257頁,293—303頁;

2.李德山.《二十二子詳註全譯·文子譯註》,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4年;

3.李定生、徐慧君校釋.《文子校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4.陳鼓應.《論〈文子·上德〉的易傳特色》,陳鼓應主編《道家文化研究》第十二輯:道家易專號,北京:三聯書店1998年1月,192—205頁;

5.彭裕商. 文子校注. 成都:巴蜀書社, 2006.07。

···分享這篇文章···

本站提供周易預測服務

事業升遷,婚姻情感,升學考試,工作面試,人際關係,疾病吉凶、風水、擇吉、起名等。

微信諮詢:guizhen3159

電報(TG)諮詢點這裡:https://t.me/guizhen3159

WhatsApp諮詢點這裡:https://wa.me/14422221313


QQ交流群:992663630

電報六爻八字風水交流群:https://t.me/mingtianji2413

電報周易資料分享頻道:https://t.me/mingtianji4268

贊(0) 打賞
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明天機周易網 » 輕鬆學《易經》:發現老子讀《周易·易象》的文稿——《文子·上德》
訂閱評論
提醒
guest
必填
必填,請填寫正確地址,方便以後聯繫

0 評論
內聯反饋
查看所有評論

QQ交流群電報交流群

文章內容很好,我要贊助作者!

支付寶掃一掃打賞

微信掃一掃打賞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
0
希望看到您的想法,請您發表評論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