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天道
明天機

《道德經》原文及譯文(第28章--第54章)

…分享美好…

第二十八章 知其雄,守其雌

原文: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為天下溪,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常德不忒,復歸於無極。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復歸於朴。朴散則為器,聖人用之,則為官長。故大智不割。
譯文:知道什麼是[剛強之道]的人,反而會守住溫和柔順的謙虛。因為能夠這樣的人,就好象叢山之間的水溝,以卑下自處,自然成為眾流之所歸。能夠如眾流之所歸的人,更不敢離開他的德性,就好象回歸到嬰兒的時候,那樣的無知、純真。知道什麼是[真正光明潔白]的人,反而會像一位昏昧無知的傻人一樣。為什麼呢?因為他有內在的涵養,與眾人打成一片,又沒有自傲的表現,這才是天下人的榜樣。一個能夠成為天下人榜樣的人,他的德性便不會有差錯了。這種人的心境就是回復到原始之前,無知無識,渾然忘我。知道什麼是[真正光榮]的人,反而守住低下卑踐之道。能夠這樣的人,就好象山谷一樣能夠虛受一切,自然使人歸服。但是他的德性反而比別人充足。就好象回復到木頭未割開以前的純樸無華,那麼的真實、完全。但是木頭割開以後,只能作為一種器具使用。所以聖人守住這無為的朴,就能包涵一切具器的長處,不像裁成的器具之後,只能有一種用處。所以它不就成為一切器具的主人了嗎?因此大有作為的聖人,他寧願守住純真、樸素、無華。不願意像木頭割開製成器具之後,滿身粉飾,而且還帶著虛偽的外表。

第二十九章 將欲取天下而為之

原文:將欲取天下而為之,吾見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為也,不可執也。為者敗之,執者失之。 故物或行或隨,或歔或吹,或強或羸,或載或隳。是以聖人去甚,去奢,去泰。

譯文:如果有人為了滿足私慾,去奪取天下,我的看法是不可能的。天下神器是很神聖的東西,不是強有武力的人,就可以去控制它。也不是聰明自用的人,就可以去佔有它。如果想以武力去控制它的人,最後都會得到失敗的後果。如果想以私慾去佔有它的人,最後都會嘗到失望的痛苦。所以,天地萬物,都有自然一體的原理,自然平衡的效應。當你想走在前面,結果還有人走在你的前面;當你想走在後面,結果還有人走在你的後面。當你張開口慢慢的呼一口暖和之氣,後面就有一陣風將你的暖氣吹散。當你想成為最強的人,總是有人比你更強,因為人的身體總有衰弱的一天。如果你想扛載重物,不久你就累了,你又要將所扛的東西放下來。所以聖人知道這些自然道理以後,他就不想去做過分的事,也不想去做誇大與不實在的事,更不想去做不必要的事。

第三十章 以道佐人主者

原文: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其事好還。師之所處,荊棘生焉。大軍之後,必有凶年。 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強。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驕。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強。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

譯文:知曉使用[道]去輔佐國君的人,是不會仗恃自己的兵力,而逞強天下的。因為用兵去殺人的事,對方一定不服氣,一旦有了機會,對方就會想盡辦法來報復殺人泄恨。而且兩軍戰鬥所到的地方,農夫不能順利耕耘,到處雜草叢生,等到戰鬥之後,人死的死,逃的逃,病的病,都是造成凶荒之年的主要原因。所以善於用兵的人,是為了討伐侵侮橫行的行為才用兵,是在不得已的情況下才用兵,只是求得平息亂世而已矣。所以,善於用兵的人,不敢仗恃自己的兵力,去侵犯鄰邦。而且善於用兵的人,他等到戰事平息之後,就不再炫耀自己的能力。也不誇耀自己的功勞。更不以驕傲的眼光去看待別人。他認為戰爭是不得已的事。所以等到戰事平定之後,就不再逞強兵力,因為逞強不是長久之道,譬如萬物,是循著自然軌道行走的,它由成長而壯大,由壯大而衰老,由衰老而死亡。所以仗恃逞強的行為,是不合乎大道的!既然不合大道,就要趕快停止好強、好勝、好戰之心了。

第三十一章 夫佳兵者不祥之器

原文: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為止,勝而不美。而美之者,是樂殺人。夫樂殺人者,則不可得志於天下矣。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將軍居左,上將軍居右,言以喪禮處之。殺人之眾,以悲哀泣之,戰勝,則以喪禮處之。

譯文:你看!勇猛的精兵,銳利的兵器,精巧的戰艦,都是最好的兵器,可是它們都是殺人甚速的武器。也就是說,它們都是不吉祥的東西。連一些動物、植物或許都討厭它。所以有道的君子是不輕易去用它的。因為有道的君子,平時都注重心平氣和。只有在用兵的時候,才使用[陰謀的殺機]。兵器是不吉祥的東西,更非有道之君子使用的東西。所以有道之人,只有在不得已的情況下,才會使用它。但是也要以心平氣和為首要條件,就是戰勝了,也不以為那是一件光彩的事。如果你認為戰勝是一件光彩的事,就是你的心裡很喜歡殺人。喜歡殺人的人,難以得到天下人的歸服,所以在治理天下時,就難以順利了。喜慶的事,都以左邊為尊上;只有遇到不吉利的事,才以右邊為尊上。兵家以偏將軍站在左邊,表示他不是主將,人殺得不多。而上將軍站在右邊,表示他是主將,雖然居於上勢,殺人眾多,所以要以凶事的喪禮來看待。殺人殺多了,要以悲哀心情去哭泣。戰爭勝利了,要以喪禮去慶祝。

第三十二章  道常無名

原文: 道常無名。朴雖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萬物將自賓。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知止可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猶川穀之於江海。

譯文:道是長久存在的,因為它本來就沒有名字。[朴]無名的比喻,木頭尚未分割之前的名字。這裡表示未有天地之前與[道]一樣的形象。它雖只是小小的名字,但是天地萬物無不是從此無名之[朴]生化而來,因此天地之源是尊貴無比的,就好象一位國王,有誰敢以宰相去稱呼它呢?如果侯王能夠守住這種渾全的[朴],就是無為之治了。萬物就自然了,百姓也可以和樂相助,安居樂業。天地陰陽二氣和合,甘露自然從天而降。根本不需要人們去指揮,或是去分配,它也會很自然均勻地降下來。當國家還沒有安定的時候,不能不製作禮樂五倫的名目,來治理天下。有了禮樂之名,能夠達到和平之後,就應該知道知止了。知道知止,就是歸於道,歸於道,就沒有危險的禍患了。就好比天地的運轉順著軌道而行,又好象河川與溪水流入大海,有了歸宿。有德的仁君,這樣去治理天下,就成為天下人的歸宿。

第三十三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原文: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久。

譯文:能夠洞察人的善惡與賢愚,能夠分別人的是非與作為,都是智的表現。能夠反省自己的過錯,知道自己的不對,就是明白自我心性的表現。能夠戰勝別人,打敗別人,表示你有力量,有能力。戰勝自己的脾氣,克服自我的毛病,才是最堅強的人。能夠知足的人,他的心裡沒有欠缺,沒有欠缺,就是不窮,不窮,就是富有的人。勉強去做一件事的人,不半途而廢,就是有志氣的人。一個人做事不失去立身處事的原則,才是長久之道。肉體死亡之後,他的精神還留在人間,才是真正的永生、長壽。

第三十四章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

原文:大道泛兮,其可左右。萬物恃之以生而不辭,功成不名有。愛養萬物而不為主,常無欲,可名於小;萬物歸焉而不為主,可名為大。 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

譯文:大道在天地之間的能量,是非常充沛的,可以任其自然要往左邊就往左邊,要往右邊就往右邊。萬物依賴著它而生長它都不會推辭,在滋潤萬物培育萬物之後,也不去爭功、爭名、爭利。它以博愛的心去養育萬物,好象父母關懷子女一樣的愛護,可它還是不以為自己就是天地萬物的主人。它無所慾望,也不居功,就好象它很微小一樣,萬物生化以後,都歸向於他,它還不知來當主人翁,因為它能虛受一切,這才是真正的大啊!所以聖人總是不以為自己很偉大,這才是真正的偉大,更成就他的偉大。

第三十五章  執大象,天下往

原文:執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樂與餌,過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用之不足既。

譯文:大道之體沒有形象,就是因為他沒有形象,所以天地萬物無所不包,無所不容,人的心如果能像大道之體一樣,無所不包的話,那麼天下之人,沒有一個不歸順他的。如果天下的人都歸順於他,這是最好不過的了,因為天下將要太平了。太平安樂之後,也不可一味貪圖享受,因為享受就像作客一般的短暫,是不能長久的。[道]的顯現,瀰漫在虛空之中,是那麼的淡薄,毫無味道。想要去看它,看不到它;想要去聽它,聽不到它;可是當你要用它的時候,卻又取之不盡,用之不竭,這就是[道]的玄妙。

第三十六章 將欲歙之 必故張之

原文:將欲歙之,必故張之。將欲弱之,必故強之。將欲廢之,必故興之。將欲取之,必故與之。是謂微明。柔勝剛,弱勝強。 魚不可脫於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譯文:將要收斂隱藏的事物,必先有暫時的張開。將要敗弱的事物,必先有短暫的霸強。將要廢棄的事物,必先會有短暫的興盛。將要奪取的事物,必先有暫時的給予。這種道理看起來很很隱微,其實是很明顯的。柔弱勝過真正的剛強。魚一旦離開水面,必然死去,就像人一旦離開大道,就被氣數所困,失去了人生的目標。國家傷人的利器,不可以隨便誇示於人,一旦誇示於人,很有可能會危害到自己。

第三十七章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

原文: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 化而欲作,吾將鎮之而以無名之朴。無名之朴,夫亦將無欲。 不欲以靜,天下將自定。

譯文:[道]是無為的,正是因為它的無為,而無所不為。君王如果能夠守住無為大道,萬物自然就歸向於他。但在萬物歸順之後,難免還有一些惡人使出欺詐的行為。君王只要以無為的道理去開導他,人人回歸本性,家國天下自然好清好靜而無爭奪。人民好清好靜無所爭奪,則天下自然歸化於清靜自正了。

第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

原文: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失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無為而有以為。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處其薄。處其實,不處其華。故去彼取此。

譯文:最有道德的人,做了許多善事,可他心地善良,不去佔有這份榮譽,這才是最有道德的表現。沒有道德的人,做了一點善事,唯恐別人不知,他就到處宣揚。有道德的人,他對人的犧牲與奉獻,出自於無為,他就是做了許多好事,善事,還以為自己沒做一樣。沒有道德的人,一旦做了點善事,就銘記在心,這樣的心,未能達到純真無為,因此對於所做的事,都是有原因,有目的才去做,做了還怕別人不知道。最仁慈的人,視萬物為一體,觀天地為一身,沒有分別之心,因此忘物、忘我渾然是無為而為。有義氣的人,則無法出自無為之心,所以在為人處事方面,往往失去仁德之心。有些人以為自己很有禮貌,但是一旦遇到對方沒有回禮,就很不高興,恨不得伸出手來,指著對方,強迫對方回禮。所以萬事的開頭,是先失了大道,然後[德]才失去了,失去了德之後,[仁]也就開始失去,失去了仁之後,[義]也開始失去,失去了義之後,[禮]也跟著失去。[禮]只不過是忠信之心最薄的一種,到了這上時候,禍亂與災變,可以說就要開始了。離開道德仁義禮,知識登場了,人間的競爭也開始了。知識在人間就像花兒一樣,只擁有華麗的外表,一切就更顯得虛偽;這種虛偽的開始,等於是愚昧的開始。所以大丈夫做人處事,應該以道德為上,仁義次之,禮法、知識、智謀又次之。然後講求實質的意義,不追求虛偽浮華的外表。所以大丈夫的為人,注重道德的實踐,不作知識的修飾,不作錦上添花的虛偽事物,就是這個原因啊!

第三十九章 昔之得一者

原文: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貞。其致之一也,天無以清將恐裂;地無以寧將恐發;神無以靈將恐歇;谷無以盈將恐竭;萬物無以生將恐滅;侯王無以貞、而貴高將恐蹶。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是以侯王自稱孤、寡、不穀。此非以賤為本邪?非乎,故致數輿無輿。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譯文:大道清凈無為,本體精一無二,所以[道]又稱為[一]。自古以來萬物都得到這個一,也沒有離開道。自古以來天得到一,就顯得清明;地得到一,就顯安靜;神得到一,就玄妙靈驗;山谷得到一,就充足滿盈;萬物得到一,就生化成長;君王得到一,就安定自足。天地萬事萬物都在道的成就,彼此都有密切的關係。天不清明就會崩裂;地不寧靜,就會暴發天災地變;神得不到靈妙,就會衰退消失;谷得不到充盈,就會幹竭;萬物得不到生化,就會滅絕;在上位的人如果不以正道去治理天下,還要以尊貴的高位自居,就要遭到顛簸坎坷。所以尊貴的人,要以低踐為根本;高尚要以低下為根本。因此王侯尚且要自謙稱為[孤王、寡人、不善的人]。這些名稱,不都是以低踐為本嗎?一部車子如果要算它的零件,當然很多;如果要算車子的數量,只有一部。一部就不用算了。所以由一而歸於無,無才是道的本體,回復到道的本體,才能合於萬物之用。所以說高貴的人,不要將自己看成寶玉一樣的那麼尊貴,不要將他人看成石頭一樣那麼樣的低踐;因為這樣就失去道的根本了。

第四十章 反者道之動

原文: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譯文:萬物生化,反覆的運轉變化,都是從道的本體中生髮。萬物雖然反覆的運行,到最後還是要歸於柔弱和寧靜。天下萬物都從有中而生,可是這個有還是從無之中生化而來的。

第四十一章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

原文: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類。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真若渝,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夫唯道,善貸且成。
譯文:上等的賢人,根基深厚,見識超群,志量廣大,所以一聽到[道],就志與道合,努力去實踐。中等根基的人,見識不足,對道的認識不清楚,雖然有緣聞[道],也有慕道之心,但道心總是不能持久。下等根基的人,見識淺薄,不知[道]為何物,且本性迷昧,貪慾享樂,所以一聽到[道]就哈哈大笑。如果這些愚昧的下根人不笑的話,就不知[道]的尊貴在於何處。所以在古時候,有些先見之明的人,立下了一些含有哲理的言詞:明白大道的人,他的作為必是機智全無,意念清凈,這種人大智若愚,所以從外表看來,好象很愚昧的樣子;行事的人,因為不作有為之事,不逞勞心勞力之能,事事讓人三分,不敢先進於人;有道有德的人,心量廣大,涵受一切,如空谷一般;心地清凈的人,像明月又像蓮花純真貞潔,不計較得失是非毀譽,好象受辱的樣子;有廣大德行的人,常常不自以為有德,仍然很謙虛;建立了大功德的人,不向人誇耀功德,暗地裡去做,不想讓別人知道。聖人品性的質地純真,參與事物又不執著分別,在因緣中出入悠遊,所以聖人的心好象是善變的。聖人的心量像虛空一樣廣大無邊。要完成一件大器物,必須經過很長很長的時間,天體運轉的大聲音,我們聽不到它的聲音;虛空的無限廣大,我們看不到它的形體;大道善於隱藏,連個名字都沒有。只有[道],常常把它的力量借給萬物,資助萬物,成就萬物。

第四十二章 道生一

原文: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人之所惡,唯孤、寡、不穀,而王公以為稱。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教父。
譯文:道是造化的總原理,萬物的總根本,但[道]本無名,強名為[一]。由一分為二,就有了陰陽,有了陰陽,自然天地定位,就是二數。有了二數,就有了對待,有對待必有兩端,如善惡分別,有兩端必有中間的中心處,所以二就開始成為三數。所以[易經]的數理,就以[三]為生數而演變。[易經]以三為生數,一切飛潛動植,一切有形有色之物,就變化生成了。萬物都背負屬於陰的形體,同時又懷抱屬於陽的真性。萬物得到虛空中和之氣,便有生生化化之妙,道為一,一化為沖氣,能調和陰陽。人都討厭聽到孤寡不穀這些話,但是高高在上的王,卻喜歡以它自稱。所以事情表面上看來是受損的,實際上是得益的;事情在表面上看來是得益的,實際上是受損的。古代聖人所教導的遺訓,我也拿這個來教導別人。仗恃力量,稱強霸道,向人誇耀,會不得善終。我就將這些道理,當成父親教導我的一樣,永遠記住。

第四十三章 天下之至柔

原文: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無間。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
譯文:天水最柔弱的水,反而能夠穿山透地。這些無形柔弱的力量,能夠穿透有形的物體和有形的空間,更能支配它們。因此我才知道,這無為的好處啊!這些沒有言語的教化,無為而化的力量,天下實在很少有物能比得上。

第四十四章 名與身孰親

原文: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是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譯文:身外的聲名,與身內真我的生命,哪一樣應該親近呢?身內真我實質的生命,與身外多餘的物質,哪一樣應該重視呢?得到身外的名聲,與失去真我永恆的生命,兩者之間比起來,哪一樣貴重呢?所以說,過分貪求物質與名利慾望的人,必定要勞心勞力,大費精神,可是失去越大。貪財利祿的人,必定喜愛寶貴的珍品,但是珍品越藏越多,反而招來嫉妒怨恨,身遭橫禍。所以知足人的,減少貪求,便遠離了羞辱侮蔑;生命安止在大道的人,不會遭到危險的禍事;像這樣的人可以與天地共長久了。

第四十五章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

原文: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沖,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靜勝寒,靜勝熱。清靜為天下正。
譯文:大有成就的人反而謙虛待人,在凡人的眼光中,好像尚未完滿的樣子,所以看來好象有點缺失,其實這種人,才是大有成就的人啊!能夠達到這種境界的人,看起來好象不覺得學習,可是他的一切功用反而沒有絲毫的敗壞,別人反而會更尊敬他,更聽從他。能夠達到功德大圓滿的人,心境就像虛無一樣,心裡反而什麼也沒有得到,可是他的作用,反而生生化化,沒有窮盡啊!正直的人反而能包容一切,所以有時在外表看起來,就好象受了委屈一樣。巧妙的人,好象聖人的心,毫無機心,沒有做作,在凡人看來,好象他們都是很笨拙的人一樣。善於辨論的人,反倒像不多說話的人。人在爭躁運動的時候,雖然體內熱氣沸騰,暫時勝過寒冷的天氣,可是畢竟不能長久。夏月暑熱,熱風熱氣熏物逼人,靜坐的人,雖然不覺得煩熱,一旦動起來沒有不汗流滿身的。所以說清凈無為,萬物各得其所,人民各得其歸,天下自然就太平清正了。

第四十六章 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

原文: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罪莫大於可欲,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譯文:天下有道的時候,國泰民安,用來戰爭的馬都在田野之中,糞田施肥,清閑自在。天下無道的時候,戰亂流連,兵馬也都要生死於荒郊野外。天下罪惡最大的,莫過於野心勃勃,慾望無邊;天下凶禍最大的,莫地於心的不知足;天下最大的過錯,莫過於受慾望所使,什麼都想據為己有。所以知足的人,無所不足,無往而不泰然。

第四十七章 不出戶,知天下

原文: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明,不為而成。

譯文:聖人不必出門,完全可以知道天下的一切事情;聖人不必打開窗戶,就可以行其天道;走得越遠,知道的反而越少。所以聖人不必走遍天下,只求淡泊無欲,就可以知道一切的事情。不必視察外界,就可以說出自然法則的名目。不必去多餘的造作,只要盡己之性,自然而然就能完成聖業。

第四十八章  為學日益

原文: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譯文:一個人如果是為了學問求知見的話,是有益的,但這種益只是短暫的,而學道就不同了,因為學道是要損去知見,除去了情慾,更要排除了妄念,所以是為道日損。除了損去知見,情慾妄念之外,更要把人情世態及名利虛華一併丟棄,這樣物我兩忘,私慾盡凈之後,就是達成無為的境界了。有了無為的境界,就是無所不為了。所以要得到天下,要像堯、舜、禹用無為的心去取得。要得到天下,如果以私慾的心,或是仗恃自己的力量去取得的人,那麼將不可得。

第四十九章 聖人無常心

原文: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聖人在天下,歙歙焉,為天下渾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聖人皆孩之。
譯文:聖人的心,是隨著百姓的心態習俗,隨宜制化的。他不以己之見教人,更不以私見或是分別之心待人。看到善良的人,或見到善良的事,聖人以仁慈之心去親近他;看到不善的人,見到不善的事,聖人也以仁德之心去感召他。這些不善的人,因受到聖人德性感召,而歸於善良,這就是聖人的德善啊!守信的人,聖人以守信對待他們;不守信的人,聖人也以守信對待他們,那些不守信的人因受到聖人德性感召,而歸於誠信,這就是聖人的德信啊!聖人為天下的百姓做出悖理越軌的事而擔憂,更感到恐懼不安。聖人為了天下百姓的福祉,而渾濁了自己清凈的性體。天下百姓都仰望著聖人,想聽聽他的話,想看看他的慈容。聖人看到天下的百姓,就像看到親生的小孩一樣。

第五十章 出生入死

原文: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動之於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蓋聞善攝生者,路行不遇兕虎,入軍不被甲兵,兕無所投其角,虎無所用其爪,兵無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無死地。
譯文:人與萬物一樣,有出生的那天,就有死去的那天。可是人生存在生與死之間,分為三種:第一種人,是小孩正在生長的年齡,這種現象,在十個人當中佔有三個;第二種人,是老年,將死的年齡,也是十人當中佔有三個;第三種人,是在中年時期就轉向死亡的,像這種人,也是十人當中佔有三個。為什麼會這樣呢?就是因為這種人,他嗜欲太深了,自奉太厚了,常常因謀求衣食而勞累了生命,所以反而傷了生命,因此很早就歸向死亡之路。但是聽說很會嗜養生命的人,這種人大概十個人中,還不到一個吧!這種人他了解真正的生死之道,所以他不屬於生,也不屬於死,他超越了生死的假相,所以他生在世不感到可喜,死了也不會感到悲哀,因為他領悟到真我的生命是不生不滅的。這種人在陸地上行走,好象不會遇到犀牛老虎之類的野獸,就是遇到了,這些野獸也不會去傷害他。這是為什麼呢?因為聖人慈懷愛物,就像動物園的園丁一樣,了解動物的心,動物也了解他的心,所以不會傷害於他。這種人假使走入戰場,也是出入無妨,因為一個有聖德的人,不但將軍敬畏於他,士兵也敬畏於他。犀牛雖然兇狠,但不會用角去攻擊他;老虎雖然勇猛,不會用爪去抓撓他;連兵士作戰的刀器,看到這種人,也不敢去攻擊於他。為什麼呢?因為聖人早已將生命託付於天地,在[我空]之下,沒有死亡的道理。

第五十一章 道生之,德蓄之

原文:道生之,德蓄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亭之毒之,養之覆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譯文:道是萬物的母親,萬物都是從道體中出生的。萬物生出來以後,還要以德去滋潤它。成長以後,才有種種萬物的形狀。萬物生長以後,才有了陽春之氣的培物及寒秋之氣的逼物,四時的代替成就了萬物。所以萬物沒有不尊崇道及貴重德的。道偉大,德尊貴,卻不以偉大與尊貴而自命不凡,仍然以自然處之。所以道生了萬物,德滋潤了萬物,讓它們長大,以給它們撫育。讓它們成就,長養它們與覆蓋它們。成就長養與撫育萬物,道還不會把萬物佔為己有。做了大有作為的事,道不是不仗恃自己的能力。雖然是萬物之主,道仍然不以主宰自居。道實在是具有極深遠的至德呀!

第五十二章 天下有始

原文: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復守其母,沒身不殆。塞其兌,閉其門,終身不勤。開其兌,濟其事,終身不救。見小曰明,守柔曰強。用其光,復歸其明,無遺身殃,是為習常。
譯文:天地萬物的本源就是道,道創造天地萬物,所以道是天地萬物的母親。既然知道天地萬物是道所生,就知曉道為母,物為子。當你認識道以後,就要抱道不離,就是身亡的時候,也不會感到恐懼與危險,因為你已經回歸到道的懷中了。如果不想讓精、氣、神外馳,就要塞住人的慾望之口,閉住人的大賊之門[眼、耳、鼻、舌、意]。則一輩子不必需要多大的勤勞,自然可以成就大道。如果大開慾望之門,又仗恃才能,爭鬥於紅塵之中,那就不可救藥了。能夠覺察細小事物的人,才是明白大道的人。能夠守著柔弱之道的人,才是真正強勝之人。明白大道還是不夠,還要迴光返照,才能歸於靈明覺悟之中。能夠這樣做的人,不會給自己帶來災禍,這才可以說是實行大道已經習慣了。

第五十三章 使我介然有知

原文:使我介然有知,行於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而民好徑。朝甚除,田甚蕪,倉甚虛。服文采,帶利劍,厭飲食,財貨有餘,是為盜誇。非道也哉!

譯文:使我有信心有智慧,能立身行於大道。我還是要戒慎小心,不要走入岐途末路。大道本來很平坦,可是有些貪妄的人,喜歡走小路。朝綱都已經保不住了,田地都已經荒蕪了,倉庫的稻米已快沒有了,卻還是有一些貪官污吏,穿著華麗的衣服,來顯示自己的尊貴,帶著明亮的利劍,來誇耀自己的強悍,一心追求美食美酒,只顧自己財貨有餘,不去接濟別人,像大盜一樣,用非法手段獲得名種財貨。這樣的做為,不合大道。

第五十四章 善建者不拔

原文: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脫。子孫以祭祀不輟。修之於身,其德乃真。修之於家,其德乃余。修之於鄉,其德乃長。修之於邦,其德乃豐。修之於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邦觀邦,以天下觀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譯文:善於建立道德的人,不容易被拔去,不容易被取走。善於抱住道德的人,不容易脫落。力行道德的人,死後有社稷宗廟,讓子子孫孫祭祀不絕。他的德行實行於身,所以他的善,才如此完美。一個有道德的人,修德充實於身,必能使家人得到德的餘蔭。有德望的人,德化於鄉里之間,則鄉里之間必然能夠得到教化上的長處。如果德化於國家,這個國家也必然會得到興旺。如果德化於天下,也一樣能夠感召天下。所以以自身的身心體悟,去觀察別人的一切作為。以自己的家庭教化,去觀察別人的家庭教化。以自己的鄉里教化,去觀察其它的鄉里教化。以自己的國家教化,去觀察其它的國家教化。以現在的天下教化,去觀察未來的天下教化。我何以知道天下的變化情況呢?就是從以上的這些道理里推究得來的。
贊(0) 打賞
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明天機周易網 » 《道德經》原文及譯文(第28章--第54章)
訂閱評論
提醒
guest
必填
必填,請填寫正確地址,方便以後聯繫
0 評論
內聯反饋
查看所有評論

QQ交流群電報交流群

文章內容很好,我要贊助作者!

支付寶掃一掃打賞

微信掃一掃打賞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
0
希望看到您的想法,請您發表評論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