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天道
明天機

《道德經》原文及譯文(第1章--第27章)

…分享美好…

道德經》原文及譯文(第1章–第27章)

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

原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譯文:可以言說出來的[道](宇宙的本體,萬物的根源),不是真正本來的道,更不是永恆不變的道;宇宙萬物的名稱,可以標記出來的名字,都不是永恆不變的名字。沒有名號和名稱的東西,是天地之前的原始;有名號和名稱的東西,就像萬物的母親。所以人的心中常清常靜沒有慾望的時候,就能觀察到萬事萬物的本來面目;心中充滿慾望的時候,只觀察到萬事萬物的表象。這[無]和[有]二者,同出於[道],只是名稱不同。對於同一種事物,只因觀察的角度不同,而有著不同的見解與看法,不是很玄嗎?這玄而又玄的幽深極理,是一切玄妙變化的總門。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為之美

原文:天下皆知美為之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譯文:天下的人假使為了表現美好的形象,就一再去虛偽的巧扮,像這種行為,難道還能算是美好的嗎?天下的人如果只是希望行善讓別人知道,才去作善事,那麼這種行為,還能算是行善嗎?所以沒有[有]的感覺,就沒有[無]的感覺。因為[有][無]原是一體,既標出[有],裡面就有[無]的存在,[有]與[無]是相對的,所以[有][無]相生。同理,沒有困難的感覺,就沒有容易的感覺,沒有長的名稱,就沒有短的名稱,沒有高的名稱,也沒有下的名稱,沒有小聲的分別,就沒有大聲的分別,沒有前方的分別,就沒有後方的分別。所以聖人了悟以上六類相對互藏的原理,他就以無為的心去處事,也就不會感到困擾。因此,他對人民的教化,就不喜歡以辯論的語氣去實行。聖人學著天地長養萬物一樣,不辭勞苦。如同天地生養萬物,自然而然,不以為己有。做了許多事物之後還是感到自己沒做一樣。大功告成之後就功成身退,不去佔有這個榮譽。連自己所建立的功德,都不去攀緣,因此反而使他的功德,更是萬古流芳。

第三章 不尚賢,使民不爭

原文: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譯文:上位的人,不標榜自己的尊大,下位的人就不會去爭取虛名的地位,那麼人與人之間反而能達到和平的相處;不要特別去標榜或是珍藏難得的財物,人民就不會有貪慾的妄念,而淪為盜賊;不去看那些足以令人起心動念的聲色貨利,心思就不會受到外物的迷惑。所以聖人治理人民的方法:斷除一切的邪思妄念,身心才能神清氣爽[實其腹]精神飽滿。消除高傲自滿的意志,及不擇手段的競爭心,[強其骨]增強體魄,自食其力,及堅定自己,自強不息。經常讓人民保持天真和諧的狀態,又沒有偽詐的心智,及爭奪的慾念。詭計多端的陰謀家,也不敢胡作非為了。用無為又安然的方法來治理天下,天下哪有治不好的道理呢?

第四章 道沖,而用之或不盈

原文: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譯文:道體雖然象虛空一樣渺茫,然而它所產生的能量,卻能讓萬物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它深厚博大的樣子,不就像萬物的宗主嗎?因此它的本性就是虛無瀰漫的,決不露鋒芒顯露,沒有爭強好鬥的心。[挫]:降服。[銳]:鋒芒。道有大氣量,能解脫是非紛擾,在光明的地方,有它的存在,與一切人事因緣相調和。在塵埃的地方,也有它的存在,與一切塵境俗事相渾同。在清靜的地方,也有它的存在。[湛]:潔凈清凈。道體如此玄妙,在天地之間,又無跡可尋,所以我們不知它的來歷。但是,它應該在主宰萬物的上帝之前,就有了它的存在了。

第五章 天地不仁

原文: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鑰乎?虛而不出,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譯文:天地真的不仁慈嗎?為什麼將萬物當成祭祀的草狗一樣,用過之後就不要了。[不仁]:自然無為,無所偏愛。聖人真的不仁慈嗎?為什麼將天下百姓,當成祭祀的草狗一樣,用過之後就不要了。天地間的造化,就好比風箱一樣。[橐鑰]:風箱。天地的風箱,沒有人去搖動,它就虛靜無為,但是它生風的本性是不變的。如果有人去拉動,風就自然吹出來。偏私的言論,多餘的做作,倒不如守住中和之道。(眼不多看,魂藏肝臟,鼻不多嗅,魄藏肺臟)

第六章 穀神不死

原文:穀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譯文:天地有無形的真神,人體有無形的元神,它是不會死亡的,造化生育萬物的根本,也就是天地萬物的母親。[玄牝]:天地的母親。萬物之母,毫無門路可尋,但是,天地萬物無不是從此而出,從此而入,因此它才是天地萬物的根源。妙有之門是至虛至無的,是用之不竭,取之不盡的。

第七章 天長地久

原文: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耶?故能成其私。

譯文:天地的壽命綿長久遠,無法計算。天地為什麼能夠如此的長久呢?因為它不自己生長自己,而生長萬物;不為自己而為別人,所以它能長生。所以聖人學習天地長生的道理,將自己的事放在後面,將別人的事放在前面;可是他的靈性,卻在別人之上。聖人將自己置身度外,但是他的真我,反而長久存在!這豈不是因為聖人無自我私心,因而成就了他圓滿的道德嗎?

第八章 上善若水

原文: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譯文:最上等的善如同水的德性,利益萬物而不爭名利。處在眾人所厭惡的卑下的地方,這就是它最接近道的作為了。無論居住在什麼地方,都能隨處而安,貞靜自守。善德淵深沉靜,能和合萬物。施予萬物,都出於仁愛的心。所說的話,都誠信真實。滋潤萬物,就好比處理政治一樣[無為而治]。在行事方面,又能盡其所長。在舉動方面,很合乎自然的天時。水不與他物相爭,涵養和氣,自然不會有錯誤的紛爭。[無尤]:過錯怨尤。

第九章 持而盈之

原文: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

譯文:執持盈滿,自大自高,必有傾敗之患;不如放下自滿、自大的心,使自己安謐恬適。[已]:放下。揣摩巧思,鋒芒畢露,必有折損之患而無法長久保留。金玉滿堂,終是身外之物,身死財散,不能永遠保住。富貴而驕狂傲慢,得意忘形,必然自取罪禍。功成而不居功,名就而不居名,謙退無為,這才適合於天道。

第十章 載營魄抱一

原文: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嬰兒乎?滌除玄覽,能無疵乎?愛民治國,能無知乎?天門開闔,能無雌乎?明白四達,能無為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為玄德。

譯文:人心一外馳,魂與魄就相離,誰能夠保持神不外游,意不散亂嗎?誰能夠專守先天的元氣,像嬰兒一樣,保全天真柔和的本性嗎?誰能夠洗滌貪執之心,知解見聞,自凈其意,使心靈清凈而毫無瑕疵嗎?誰能夠愛民治國,保持一種天真博愛自然無為之心嗎?誰的一身之主,在喜怒哀樂出入動靜的時候,是不是經常安樂柔弱呢?[天門]:人心。人心是一身總持的主人,所以叫天門。[開闔]:出入動靜。[雌]:安靜柔弱。誰能夠在事物完全明白之後,還能回光內照,保持不以聰明為驕傲,而守住無見、無聞、無為、無欲的境界嗎?天地雖生長萬物,養育萬物,但是仍然不把它當成自己的。天地生育萬物,養育萬物,做了天下的事,仍然還不仗恃自己的才能。長養發育萬物,還不認為自己是主人翁。像天地這種行為,便可稱為最深、最厚、最高、最遠,更難以立名的德行了![玄德]:深遠的德行。

第十一章 三十輻,共一轂

原文: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譯文:車輪要三十支徑木,插入中間的軸心,這個車輪才有作用。揉和黏土製造盛物的器具,要留個中空的地方,這些器具才能盛物。建造房屋,開鑿門窗,要留個空間才能住人。所以有形的東西是給人方便使用的,無形的空間,才是活動的地方。又解:有提供無應用的便利,無使有發揮它的作用。

第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

原文: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引。

譯文:追求外在的形色,使人的本性趨於迷盲。[五色]:青黃赤白黑。貪求外在的聲色,使人本性蒙蔽,正法難以聽入心中。[五音]:宮商角征羽。貪求食物的滋味,使人的本性流逸奔放,而不知本性之中,淡中有味。[五味]:酸甜苦辣咸。驅馳車馬,追逐打獵,容易使人身心狂亂,而失去正定。屯積奇貨,聚集財物,容易使人喪志敗節,而失去正行。所以聖人務於內德的涵養,不圖物慾的追求。[腹]:內德。[目]:外欲。所以終能絕棄外欲的傷害,保存固有的天真。

第十三章 寵辱若驚

原文: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上,辱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故貴以身為天下,可以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可以托天下。

譯文:榮寵和羞辱,都使驚慌。所以人生的種種憂患,莫如此生之患為最大。[貴]:最。什麼叫寵辱若驚?世人以為得寵是高高在上,受辱是低賤卑下。得寵之時,又怕失去,免不了驚慌不定;失寵之時,又怕恥笑,也免不了驚慌不定。這就叫做寵辱若驚。什麼叫此生最大的憂患?我所以有最大的憂患,是因為我有此[身]的緣故。假如我能將此[身]置之度外,我還會有什麼禍患呢?所以人若能將重視己身的心去重視天下,則可以將天下託付於他;人若能以愛護自己的心去愛護天下,則可以把天下交付於他。

第十四章 視之不見,名曰夷

原文: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見,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其上不徼,其下不昧。繩繩兮不可名,復歸於物。是謂無狀之狀,無象之象,是謂惚恍。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譯文:看不出什麼東西,叫做無相[夷];聽不出什麼東西,叫做[希]無聲;摸不著什麼東西,叫做[微]無形。無相、無聲、無形這三者無法探究,所以還是混而為一不能分。[詰]:推究、思量。他居高處並不顯得高明,在低處也不顯得黑暗。它綿綿不絕,無法稱名,不能以一物來形容,所以還是歸於[無物]。這叫做沒有形狀的形狀,沒有現象的現象,也可以叫做混沌不定的[惚恍]。要迎接它,卻看不見它的頭;要追隨它,又看不見它的尾。如果有人能執守這亘古不變的[性理大道],便能駕馭現有的萬事萬物。所以能體悟這亘古原始的大道,就可說是總握著[道的綱紀]了。

第十五章 古之善為士者

原文:古之善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之為容。豫兮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儼兮若其客,渙兮若冰之將釋,敦兮若其朴,曠兮若其谷,渾兮若其濁。孰能濁以止,靜之徐清?敦能安以久,動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敝不新成。

譯文:古時候的有道之士,靈性是微細奧妙的,本性是永遠通達的,這都是外人難以窺測、難以了解的玄機。正是因為這些在外人看來是難以了解的奧妙和玄機,所以只能勉強作些形容。處事小心謹慎,好象古時候的豫獸,要等到冬天的河水結冰了,才敢小心走過。[豫]:獸名,性好疑,冬天冰結才涉水。慎獨的工夫,好象古時候的猶獸要下山一樣的謹慎,不敢擾動山下村莊的百姓。[猶]:獸名,聽到聲響就爬上樹,無聲再下來。為人恭敬的樣子,就好象去作客一樣的謹慎,不敢輕舉妄動。在心性清靜方面,心不染著外緣,好象春天自然的解冰散開。淳厚的本性,就好象木頭尚未雕一樣的樸實無華。[朴]:原木。心胸的開闊,就好象空曠的山谷,能夠虛受一切,涵容萬物。大智若愚,能將自己渾合在污濁的水中。誰能像古時候的有道之士,在動蕩之中還能止定清靜,除去心中污濁的惡水,使它慢慢的澄清呢?誰能在安定自守之中,久久以待使體內的清正之氣發動呢?能夠保持先天大道的人,是虛心知足的人,不自滿不自傲的人。只有這種虛心知足、不自滿不自傲的人,所以才能不隨氣數的生滅,保持恆久的天真,就能做到不新而常新,不成而常成。[敝]:舊有的,指未生之身,既生之性,沒有新舊的分別,也沒有成就與不成就,本來就是這個樣子。

第十六章 致虛極,守靜篤

原文: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其復。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覆命。 覆命曰常, 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 道乃久,沒身不殆。
譯文:如果有人能夠致知,良知到達虛空的境界,便可到達大智慧的極點。又能誠心誠意,守護清靜本心,達到止於至善的境界,那麼萬物的生長、孕育、死亡,我們就能夠從無形的氣胞,觀察到有形的物體,又能從有形的物體,觀察到無形的氣胞,這些生生化化的過程,我們不難發現它周而復始,循環不息的奧妙。因此雖然萬物是眾多的,但是最後還是要回歸到生命的根源。萬物回歸到自己生命的根源,就叫做[靜],靜也就是回歸到自己真我的生命,回復到真我的生命,才是真正的長生。知道什麼是長生的人,才是大智慧的人。如果不明白靈性不滅的人,不敬天命,胡作非為,就會招來大的災禍。明白靈性不滅的人,心胸開朗,無所不容,無所不包。無所不容才能無人我,能夠做到大公無私。能夠做到大公無私的人,把挽救蒼生當作自己的責任,這就是聖人了。聖王至公無私,能夠順天行事。能夠順天行事,就合於真常之道。合於真常之道,就能天長地久。就算是這個假我的肉體死了,而他留下的道範則與天地長存。

第十七章 太上,不知有之

原文:太上,不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

譯文:上古時候,聖君有道,行不言之教,處無為之事,使天下百姓不知不覺自化,如此人民睹受聖君的恩德,卻不知有聖君的存在。其次的賢明國君,雖然不能像上古的聖君一樣淳樸無為,但尚能以德教化百姓,親近百姓,如此仁德的國君,還能得到天下百姓稱讚頌揚。再其次的國君,他教化百姓,就以刑政與賞罰去教化人民,這時候的人民,知道畏慎國君了。最差一等的國君,就無道無德了,只會以權術愚弄人民,所以人民也就開始輕視侮辱國君了。國君本身的誠信不足,不能取信於民,人民也就不相信國君。因此要想達到上古淳樸的治世風氣,首先必要先尊重他的號令,誠信他的語言,使人民都能安居樂業,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人人都能順利將自己的事做好,才可算是大功告成,可是大功告成之後,人民還是不知道這是國君的功勞,反而說:「這是很自然的事情!這種國君的治世,才是最上等無為的國君。

第十八章 大道廢,有仁義

原文: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譯文:當大道難行於世的時候,才顯出仁義的可貴,社會越文明,民智大開就會聰明算計,人心就越奸巧虛偽。當父子、兄弟、夫婦都不合的情況下,有人還能行孝慈的事,更能顯出這個人的孝慈。國家混亂的時候,奸臣賣國求榮,忠臣捨身報國,更能顯出忠臣的美名。

第十九章 絕聖棄智,民利百倍

原文: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少私寡慾。
譯文:真正的聖人,有聖人之行,但不以聖人之名自居;又能夠棄除智巧的心機,順其自然。這對人民來說,是利益百倍的。在力行仁義的時候,不刻意去標榜自己,能夠這樣的話,人人才能回復到孝慈的自然本性。人人都不以奸巧的手段去騙人,那麼其他的人,就不會起盜賊之心了。聖智、仁義、巧利這三種理論,有些人認為是多餘的,是難以感化天下的。所以他就另外傳下一種啟示,來教導天下的百姓:持守樸素純潔,少私心少思慮少慾望,回復到純真的本性。

第二十章 絕學無憂

原文:絕學無憂。唯之與阿,相去幾何?美之與惡,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獨泊兮其未兆,如嬰兒之未孩,儽儽兮若無所歸。眾人皆有餘,而我獨若遺。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澹兮其若海,飂兮若無止。眾人皆有以,而我獨頑且鄙。我獨異於人,而貴食母。
譯文:斷絕計巧的心思,使人沒有分別計較的憂愁。對答的時候,輕輕和氣的回答[唯],和不耐煩忿怒的回答[啊],這兩句話同樣是聲音,相差沒有多少!可是在別人聽到耳中的感受就不同了,一種是覺得良善的,另一種是覺得惡意的。所以只是一句應聲的回答,良善與惡意,就很明白的表露出來,相信每個人都覺得很可怕,人們所畏懼的,不能不畏懼啊。心田像荒廢的田園,忿恨貪慾雜草叢生,漫無邊際。這種貪慾無厭的樣子,就好象要參加豐盛的筵席一樣,很想嘗試。又像春天登上高台,遠眺風景的愉快。唯有我的心境淡泊恬適,心清意定。好象嬰兒在母體的懷抱中,好象動,又好象不動,沒有思欲,沒有煩惱。這種不沾染世俗的樣子,又好象無所歸的遊子一般。世人經常自得意滿,尤其在追求功名利祿的時候,好象有用不完的才能與智力。而我的才智與能力好象遺失了一樣。我真像愚人啊!是那麼的無知無識,渾渾沌沌。世人的心智,謀利多端,精明銳利,唯我昏昏昧昧,像無知了小孩。世人斤斤計較,很會分別,唯我像沒知識的人,不知道怎樣去分別與計較。[察察]:清楚分別,斤斤計較。[悶悶]:沒有知識,不會分別。內心恬淡寧靜,像大海一樣深闊廣大。又像輕風一樣飄搖自在,不執著一定的住所。世人都仗恃自己的聰明才智,以為自己很有作為。而我卻像一位愚頑又鄙陋的粗人。唯有我跟世人不一樣,是因為我一心以道為重,視萬物為一體,好象時時要吸食母乳的嬰兒一樣。(得到母乳,性命可全;失去母乳,性命難保。)

第二十一章 孔德之容,惟道是從

原文:孔德之容,惟道是從。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閱眾甫。吾何以知眾甫之狀哉?以此。

譯文:想要洞悉德的本來面目,只有從道體之中,才能找出目標與答案。道體無形無象,說有又無,說無又有。可是在這恍惚之間,它又具備一切的形象。在這恍惚之中,它又包含了天地一切萬物。它是那麼長遠,又是那麼幽深,在這長遠幽深之中,又具有生命之源的東西。而這些生命之源的原素與原理,又是非常真實的。所以從古代到今天,它都是一直存在的,它的名字也沒有消失,更沒有改變。這些跡象已足以讓天下人去印證體會。我是何以發現這些的呢?就是道給我的啟示。

第二十二章 曲則全,枉則直

原文: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誠全而歸之。
譯文:能夠忍受委屈的人,他的心境一定是很完全的。能夠涵受怨枉的人,他的心性一定是坦蕩率直的。能夠低聲下氣的人,他的心境一定會充盈圓滿。能夠忍受穿用破舊衣服的人,他的心地,一定非常清新。能夠減少自己慾望的人,他的心中,反而什麼都有,什麼都得到。貪求外在物質的人,他的內心有最多的迷惑。所以聖人抱持著天然的心性,充實飽滿的心境,足以成為天下人的模範。不固執己見的人,他的心才能明白。不自以為是的人,他的德性才能夠彰顯。不誇耀自己功德的人,才是最有功德的人。不誇耀自己才幹的人,他的才幹才能長久。因為他不與人爭奪,反而使天下的人,沒有一個可以與他爭奪。古人所說的[委屈就是完全]的道理,難道是虛偽的言語嗎?能夠時時[誠於中]的人,天下自然就歸向於他。

第二十三章 希言自然

原文:希言自然。故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況於人乎?故從事於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 同於道者,道亦樂得之。同於德者,德亦樂得之。同於失者,失亦樂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譯文:減少言論的爭辨,更合於自然的道。所以狂風刮不了一個早晨,自然就停止了。暴雨下不了一天,也難以再下了。天地這麼大,尚且不能長久。更何況是小小的人呢?所以想修行大道的人,如果面對一位有道的人,就能以[道]來互相研究討論。如果面對一位有德的人,就能以[德]來互相勉勵。如果面對一位失意的人,就好象自己也有所失,以慈悲的心去安慰於他。能夠這樣的話,跟有道的人在一起,有道的人會感到很快樂。跟有德的人在一起,有德的人會感到很快樂。跟失意的人在一起,失意的人也會感到很愉快。這無形無象的[道],既微妙又深遠,可是有些人,對[道]就是信心不足。而有些人,根本就不相信[道]的存在。

第二十四章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

原文: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其在道也,曰:餘食贅形。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
譯文:踮起腳尖,想要出人頭地,反而站立不穩,會跌倒。跨著大步快走的人,反而走不了多遠,就會累倒。以私我之見,而好求表現的人,他的心性就不清明。自以為是的人,反而讓人覺得他的意見有些偏差。自我稱功的人,反而讓人懷疑他的功勞。自我誇耀的人,反而讓人懷疑他的能力。這些好勝好強的行為,站在[道]的觀點來看,就好象肚子飽了再吃飯,是多餘的貪吃。這種行為,尚且令動植物之類的東西都不喜歡,更何況是萬物之靈的人?所以真正的有道之人,不做反道敗德的事。

第二十五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原文: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 可以為天地母。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譯文:[道]是一個混合體,在天地未分之前就有了,所以它先天地而生。沒有聲音,也沒有形象。超然於萬物之上,亘古不會改變。周行天下,循環不息。萬事萬物依靠它生長變化,它是天下萬物的母親。我不知道怎樣去稱呼它,只好給它取個名字,叫作[道]。再勉強取一個名的話,應該稱為大。大到沒有極限,不就消失了嗎?消逝到極限,不就很遠了嗎?到很遠的地方,又能夠循環回來,不就是返嗎?所以能夠生天生地生萬物的[道]是最大的,其次是覆蓋一切萬物的天,它也是大的。再其次是能能夠承載萬物的[地],它也是大的。最後就是能盡天地之德的聖人,它也是大的。所以在宇宙之中,有四種大。聖人居於其中之一。世人只知聖人偉大,卻不知聖人之所以偉大的原因,就在於他能效法天地之德。人受大地的承載之恩,應該效法大地才是。地受天的覆蓋,大地也時時刻刻在效法天的法則而運轉。道是天的依歸,天也在效法道的法則而周流不息。道是無為的,像這樣無為而為的做法,不就是好象在效法自然嗎?

第二十六章 重為輕根,靜為躁君

原文:重為輕根,靜為躁君。是以君子終日行不離輜重。雖有榮觀,燕處超然。奈何萬乘之主,而以身輕天下。輕則失根,躁則失君。
譯文:心性穩重是輕浮妄動的根基。心性清靜是急躁暴動的主人。所以有德行的人終日之間,執持穩重清靜的心。有德行的人,他的外表身份,極為尊貴又美觀,但他的心仍是安然穩重,不因尊貴美觀而擾動心境。可是有些擁有萬輛兵車的君主,就不同了,不知以自身的修養為重,而輕浮妄動於聲色貨利之間,他不知自重,輕慢天下,就會遭到天下人的輕視,自取滅亡。所以輕浮就會失去自己的根本。而驕躁也會喪失自己的主導。

第二十七章 善行無轍跡

原文: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謫,善數不用籌策。善閉無關楗而不可開,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
譯文:至善的人,行善於天下,沒有絲毫的虛偽做作,又不讓別人知道他的起心動念。至善的人,他說的話就是真理,是自然本性的流露,沒有缺點讓人責備。至善的人,做事不用計劃,一言一行,都是聖賢的模樣。至善的人,物我兩忘,自然無為,不執著身外之物,不遭約束也不必解除。因此至善之人,常常懷著善良的本心去救助別人,不會嫌棄他們是貴賤還是貧愚。聖人的心與萬物合而為一,無論對動物植物,都不會毀損與輕棄。這就是聖人承襲古人的明德。所以至善之人的言行,合於大道,可以作不善之人的老師。不善人的作為,是至善之人施行教化的根本。至善的人,不會執著擁有老師的資格,他希望每個人都是至善的,以後再沒有不善的事,成為他施行教化的根本。至善的人,雖有超人的智慧,可他仍然大智惹愚。這種大智惹愚的人,才是真正了解真理,悟到精深之道的人。

贊(0) 打賞
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明天機周易網 » 《道德經》原文及譯文(第1章--第27章)
訂閱評論
提醒
guest
必填
必填,請填寫正確地址,方便以後聯繫
0 評論
內聯反饋
查看所有評論

QQ交流群電報交流群

文章內容很好,我要贊助作者!

支付寶掃一掃打賞

微信掃一掃打賞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
0
希望看到您的想法,請您發表評論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