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子有疾,孟敬子問之。曾子言曰:「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貴乎道者三:動容貌,斯遠暴慢矣;正顏色,斯近信矣;出辭氣,斯遠鄙倍矣。籩豆之事,則有司存。」
曾子病重,孟敬子來探問。曾子對他說:「鳥將死,鳴叫聲哀傷;人將死,說的話有善意。君子於禮所注重的有三方面:莊重容貌舉止,這就可遠離粗暴放肆了;端正臉色,這就可近於誠信了;說話言辭語氣要適當,這就可遠離鄙陋背理了。至於籩豆之類的禮儀細事,自會有主管之人去負責。」
孟敬子:即仲孫捷,孟武伯之子,魯國大夫。《集說》:「孟敬子蓋嘗學禮於曾子。」按:孟氏世代多禮敬孔門,其後孟子成焉。此處所宜深思。
問:問候,此處指問病。
言:自言,無問而自說。《四書釋地又續》:「曾子以捷魯卿也,徑告以君子修身為政之道,不及病勢云何。其實人將死,言也善,己疾之不可為亦具見焉,言之無不周遍如此。」李充:「欲重曾子臨終言善之可錄,故特雲『言』也。」
哀、善:鳥畏死,所以鳴聲哀傷;人窮(臨終)反本,所以言善。朱子:「此曾子之謙辭,欲敬子知其所言之善而識之也。」包咸:「欲戒敬子,言我將死,言善可用。」
君子所貴乎道者三:此處君子以位言,指在上者。貴,注重。朱子:「道雖無所不在,然君子所重者,在此三事而已。」鄭康成:「此道謂禮也。」按:鄭康成將「道」具體化為「禮」。
動容貌,斯遠暴慢矣:能常注意舉止容貌在外者,可遠離於粗暴放肆之事。慢,放肆。程子:「動容貌,舉一身而言也。」顏延之:「動容則人敬其儀,故暴慢息也。」
正顏色,斯近信矣:能常端正臉色,則可近於誠信。顏色,指臉色。信,誠信、信實。顏延之:「正色則人達其誠,信者立也。」
出辭氣,斯遠鄙倍矣:辭,指言語。氣,指語氣。鄙,鄙陋。倍,同「背」,背理。
《正義》:「辭氣者,辭謂言語,氣謂鼻息出入,若『聲容靜,氣容肅』是也。」
顏延之:「出辭則人樂其義,故鄙倍絕也。」
《註疏》:「人之相接,先見容貌,次觀顏色,次交言語,故三者相次而言也。暴慢鄙倍,同是惡事,故俱雲『遠』;信是善事,故云『近』也。」
籩豆之事,則有司存:籩豆,代指禮器。有司,管事者、主管部門。存,在。《釋器》云:「木豆謂之豆,竹豆謂之籩。」鄭康成:「籩,竹器如豆者,其容實皆四升。」《註疏》:「豆盛菹醢,籩盛棗栗,以供祭祀享燕,故云禮器也。」
錢穆:「曾子意,此等皆有管理專司,卿大夫不煩自己操心。」
包咸:「敬子忽大務小,故又戒之以此。」
《論語註疏》義曰:此章貴禮也。敬子輕忽大事,務行小事,故又戒之以此,事之小者,無用親之。
程子曰:動容貌,舉一身而言也,周旋中禮,暴慢斯遠矣;正顏色則不妄,斯近信矣;出辭氣,正由中出,斯遠鄙倍。三者正身而不外求。
朱子曰:是皆修身之要、為政之本,學者所當操存省察。
朱公遷曰:此持敬之功,貫乎動靜而言之。
尹氏曰:養於中則見於外,曾子蓋以修己為為政之本。若乃器用事物之細,則有司存焉。
李炳南曰:依此三者而行,則身心言語皆合乎禮,立見其效。參讀《禮記·曲禮》:「毋不敬,儼若思,安定辭。」動容貌,即毋不敬,心意合禮;正顏色,即儼若思,身合乎禮;出辭氣,即安定辭,言語合禮。(徐英:皆言持敬之功。)
鄭汝諧曰:遠,自遠也,人亦不得以此加之也;近,自近也,人亦以此信之也。以是為政,政出於身而化行矣。
劉宗周曰:道者,聖賢大學之道,本之為格致誠正,出之為修齊治平是也。君子之治,舉其本而末自該,遺本而逐末者陋也。君子篤恭而天下平,不大聲色,只是此意。曾子言動容貌三者是究竟語,又是下手語。
《論語集說》曰:不庄不敬,其動容貌也非暴則慢,惟莊敬有素則夫容貌之動斯遠暴慢矣;內無誠實,其正顏色也色庄而已,惟誠實有素則夫顏色之正斯近信矣;涵養不熟,其出辭氣也非鄙即倍,惟涵養有素則夫辭氣之出斯遠鄙倍矣。動也,正也,出也,有諸中而形諸外也。此三者,蓋禮之本、修身之要。
《論語後案》曰:孔門論學,未嘗懸空說,存養容貌言色無時不然,故此「動正出」即存養之地,「暴慢信鄙倍」即省察之目,「遠與近」即所貴乎道之功。
李充曰:君子之將終也,必正存道,不忘格言,臨死易簀,困不違禮。辨禮三德,大加明訓,斯可謂善言也。
蔡虛齋曰:若是真道德性命,必有見於威儀之際與動容之間,若是真學問文章必有見於當官之法與治家之政。
錢穆曰:曾子為學,蓋主謹於外而完其內。孟子乃主由中以達外。要之,學脈相承,所謂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後人皆喜讀《孟子》《中庸》,若其言之闊大而高深。然曾子此章,有據有守,工夫平實,病危臨革而猶云云,可見其平日修養之誠且固。言修身者,於此不當忽。
雲門隱者按:本章是曾子應機設教、因材施教,既是最後時刻對孟敬子的善教,又是留給我們了修學的具體方法。有於中,自然會發乎外也。
再按:曾子一生都在示範「下學」,而「上達」已在其中矣。明而誠,誠而明,及其成功一也。反己而三省,篤實以盡己,下學而上達,一以貫之,傳承學脈,其斯乃為曾子乎?乃可謂之「宗聖」乎?
《論語正義》曰:卿大夫容貌、顏色、辭氣之禮,《曲禮》《玉藻》及《賈子容經》言之詳矣。《禮記·冠義》云:「禮義之始,在於正容體、齊顏色、順辭令。容體正,顏色齊,辭令順,而後禮義備。」《表記》云:「是故君子貌足畏也,色足憚也,言足信也。」容貌、顏色、辭氣,皆道所發見之處,故君子謹之。子夏言君子三變:「望之儼然」,謂容貌也;「即之也溫」,謂顏色也;聽其言也厲,謂辭氣也。
《論語集解》《論語義疏》《論語註疏》《論語集注》《論語全解》《論語集說》《論語意原》《論語新解》《論語講要》《論語集釋》《論語後案》《論語稽》《論語正義》《釋器》《四書釋地又續》《四書通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