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華文化四要素:道統、天命、聖人、教化。行道從修道來,修道從教化來,教化從聖人來,聖人從天來,天從道來,道從誠來。
天地是道所造化,古今是道所運行,人物是道所生成;主宰這一切的是上帝,繼承這一切的是聖賢,闡明生天生地生人物的道理而教化後世的,是經典的功勞。盡性事天的學問,沒有比四書五經更完備的,正性立命的修養,沒有比《易經》更詳細的。儒教敬天配天的功德,可以說盡善盡美了。
孔子說:「吾道一以貫之。」「朝聞道,夕死可也。」子貢說:「性與天道不可得聞。」
道統的源流,從伏羲開始,傳至孔子,春秋戰國,世道大亂,人心不古,相交征利,戰亂不休。孔子奔走列國,明傳教,暗傳道,鮮有人知。儒家的「止至善、用極」,與道家的「得道」,佛家的「證果」同出一理,可惜世人不明儒教[真義],互相倡導的是[安章鍛句]的文學,而擱置[生命實用]的學問於不顧,使得後世沒承受[安身立命]的大利,這是先聖所料想不到的事。
儒門四書:《論語》、《孟子》、《大學》、《中庸》,講的是為學之道,為人之道,為政之道,都是聖人之道。《論語》以學道為開始,以知命為結果;《孟子》以義利之辨為開始,以知天事天為結果;《大學》以格致為開始,以治平為結果;《中庸》以率性修道為開始,以中和位育為結果。
不讀四書,會有四輸:出口無章,處世無方,儀容不庄,生命無光。
《大學》是儒教教人的薪傳,以內聖外王一貫的絕學,而立人道極則。其[八條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開展,由內至外,由己及人,就是恕道的極致發展。而[六步道功:止、定、靜、安、慮、得]的心性修養,更由粗而精,最後臻於至善的極境。與佛、道、耶、回之教不相上下,更是當今的[救世良教],所以當今儒教應運,世界通行。作為一個中國人,不能不好好學習。
下面我將自己從聖賢仙佛那裡學習來的點點滴滴,書寫在此,願與有識之士共同學習,共同進步。為挽世道為清涼,化人心為良善,貢獻一份自己的力量!
《大學》一書,分七大綱領
一、全書總綱領(明德止善,是道功,教功,事功。立性體大道,成禮運大用。)
(一)原文: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親(新補處,仙佛所補。原來的文章裡面沒有),在新民,在止於至善。
譯文:大學是學聖學賢,是大人的生命學問,指所學是為了立身行道。在於使人恢復靈明的本性,虛靈不昧,以具眾理而應萬事。近能與最親近的九族和睦相處,遠能使天下百姓皆恢復光明的自性,作自我的新民。達到最圓滿究竟的境地。
1、述明明德(德明荷擔天命,完成家國天下的治道,首在格致。)
(二)原文: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其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譯文:古時候的聖君賢相要使天下百姓皆能恢復靈明的本性,先要治理自己的國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國家,必先管理好他的家庭和家族,在倫理上做到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婦和睦,妯娌相親,充滿天倫之樂。要想治理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必先修好自身的品格,言行相顧,捨己從人,虛心容物,二六時中,如對鬼神;要想修養好自身的品格,必先端正自己的心思念頭;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念頭,必先誠實自己的意念;要想使自己的意念誠實,發先致其良知,良知即自性,不為形役,以良知應物,使內外皆明、皆知,即《中庸》的「自明誠」;欲致其良知,必須先格心物。將氣稟所拘,物慾所蔽,一切傳染習性都除去,恢復固有本然的善性。明白一切萬事萬物之理,不害物也不為物所害,而能善盡物用。
(三)原文:物格而後致知,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譯文: 將後天的一切氣稟所拘,物慾所蔽,傳染習性都除去,恢復固有本然的良知。如是推廣行遠,盡量發揮良知的能力,善盡天職而化民,意念雖然還想為惡,已經得不到支持的友伴了,所以叫做誠;意念既然有了歇止之處,心就會跟著意念端正,心念居正,本性就會光明磊落,得以修養,自身既修,現於言行,大德感召,家人沒有不俯首不受感化的,家雖千口,心只一念,叫做家齊;國是一家一家的集合,一家齊而眾家慕,推廣行遠,家家都迎向春風,禮樂施行了;再用政令刑法輔助,國家就大治了;國治諸候響應,朝野仰望,天下怎會不太平呢?
(四)原文:康誥曰:[克明德。]太甲曰:[顧諟天之明命。]帝典曰:[克明峻德。]皆自明也。
譯文:《康誥.周書》篇里,周公對弟康叔訓誡:你一定要訪求商朝遺民中的賢人君子和年高德劭的長者們,請教商朝先人所以興盛和滅亡的道理,而且務必要愛護人民。《太甲.商書》上說:人常常返照、護持上天所賦於人的本性。《帝典.堯典.舜典》說:能盡性至誠,光明原本崇高的德性。都是在說,人要使自己的本性常明。
2、述親親新民(聖人知新,親親仁民愛物,敬畏天命是根本。)
(五)原文: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親親為本,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譯文:一切有形和無形的物質,都有根本和枝末。世界上的萬事萬物,都有它的終結和開始。明白了這些根本枝末開始終結的道理,也就接近了解世界萬事萬物生滅消亡的真相。上自教養萬民的領袖,下至平民百姓,都是懷恩報本,涵養性天的純厚。如果根本擾亂,天子元首,替天行道,教養萬民,不先從格物、致知、誠意、正心,次第做起,內聖功足,以不言化諸國,以立身教萬民,而能治理好家國天下的,是沒有的事。應該看重的卻看輕了,應該看輕的卻又看重了,想把事情做好,也是沒有的事。
(六)原文:湯之盤銘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誥曰:[作新民。]詩曰:[周雖舊邦,其命維新。]是故,君子畏天愛民。
譯文:商湯刻在銅盤上的銘文說:如果每日能夠主敬存誠,洗心滌慮,借假修真,恢複本性之自然,就應該保持天天自新,新了又新。《康誥.周書》上說:使人民恢復自性的光明。《詩經.大雅.文王之什篇》上說:周朝雖然是一個古老的邦國,但是文王能日新其德而及於百姓,故其天命常新。所以,在上的人能夠敬畏天命,慈愛黎民百姓。
3、述止至善(明定、靜、安、慮、得五德,行仁、敬、孝、慈、信五事,貴知止。)
(七)原文: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是故君子無所不用其極。
譯文:知道將心止於何處,然後心才有所定見,外定其身,內定其心,心才不會飄浮不定,手足無措。這樣身心皆定,內心就不會紛亂,不起妄想。身心長定久靜,就能安泰和順。身心安泰和順,安於真靜,光明生,智慧足,靜中真機現。既安能慮,所安愈堅,所進愈真;若不能慮,則所安不能久安,恐會退轉。常止至善之境,至真至誠,不退不出,久於其所,就會有所收穫,即圓滿內聖外王的道功,教功,事功。所以君子皆以止至善(即道家之「成真」、佛家之「證果」)為歸。
(八)原文:詩云:[邦畿千里,維民所止。]詩云:[緡蠻黃裊,止於丘隅。]子曰:[烏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鳥乎?]
譯文:《詩經.商頌.玄鳥篇》上說:首都及其周圍的地方,都是老百姓嚮往的地方。《詩經.小雅.緡蠻篇》又說:『緡蠻』叫著的黃鳥,落在山裡樹木最茂盛、最安全的地方。孔子說:『緡蠻』叫著的黃鳥,都知道止於何處,何況是人呢,還不如鳥嗎?
(九)原文:詩云:[穆穆文王,烏緝熙敬止。]為人君,止於仁;為人臣,止於敬;為人子,止於孝;為人父,止於慈;於國人交,止於信。
譯文:《詩經.大雅.文王之什篇》上說:品德高尚的文王啊,為人光明磊落,將他的德行推廣行遠,親化民眾。故岐地路不拾遺,夜不閉戶;國風湛然像蔚藍的蒼天,民風光明像秋水般沒有雜染。做為國君的,要做到仁愛;做為臣子的,要做到恭敬;做為子女的,要做到孝順;做為父親的,要做到慈愛;與他人交往,要做到守信。
4、總結綱領(德是聖德,善是至善。聖人治世,賢賢親親,安和利樂。完成道統慧命的傳承。)
(十)原文:詩云:[瞻彼淇澳,綠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僩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終不可諠兮。]
譯文:《詩經.衛風.淇澳篇》上說:看那衛國淇水的轉彎處,綠竹長得美好又茂盛,有一位文質彬彬的君子,研究道理學問的功夫,如加工骨器,不斷切磋;修養身心的功夫,如打磨美玉,反覆琢磨;他模樣莊重,胸襟開闊,氣度不凡,風度翩翩,這樣一位儀錶堂堂的君子,真是令人難忘啊!
(十一)原文:如切如磋者,道學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僩兮者,恂慄也;赫兮喧兮者,威儀也;有斐君子,終不可諠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譯文:這裡所說的如「如加工骨器,不斷切磋」,是指先修至德以凝至道的學問;這裡所說的「如打磨美玉,反覆琢磨」,是指自我修練,省察克治的功夫。說他莊重而開闊,是說他內心謹慎而有所戒懼;說他風度翩翩,儀錶堂堂,是說他非常威嚴、顯赫、胸中一片光明磊落,這樣一個文質彬彬的君子,真是令人非常難忘啊!他的道德與事功達到非常美善的境界,所以使人難以忘懷。
(十二)原文:詩云:[嗚呼!前王不忘。]君子賢其賢而親其親,小人樂其樂而利其利,以此沒世不忘也。
譯文:《詩經.周頌.清廟之什烈文籬》上說:啊啊!前代的周文王、周武王,真使人難忘啊!上根利器的人能夠以前代的君王為榜樣,尊重賢人,親近九族;對下根利器的平民百姓,則要先安頓身家生活,讓他們獲得既得的利益,然後給予禮樂教化,他們才會很樂意地接受。所以,前代的君王雖然已經去逝,但是人們還是永遠不會忘記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