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輕鬆學《易經》

彖曰:隨,剛來而下柔,動而悅,隨。大亨貞,無咎,而天下隨時,隨時之義大矣哉。
【解讀詮釋】
隨,元亨利貞,無咎。
○隨卦下震上兌,澤雷隨卦。《說文》:“隨,從也。”隨卦內動而外悅,人願隨從之意。《序卦傳》:“豫必有隨,故受之以隨。”豫,樂。豫悅則會有人隨從。
○元亨利貞:隨卦下震,為春,故為元;初至四互大離,為夏,故為亨;上兌為秋,故為利;三至上爻互大坎,為冬,故為貞。隨卦震兌坎離四象全備,故有元亨利貞四德。
○隨,傳本《歸藏》作“規”。《說文》:“規,有法度也。”《繫辭傳》:“服牛乘馬,引重致遠,以利天下,蓋取諸《隨》。”《乾坤鑿度》:“服牛馬隨。”隨下震為馬、為走,上兌為口、為傳呼。隨卦本義為前導、嚮導、領導。
彖曰:隨,剛來而下柔,動而悅,隨。大亨貞,無咎,而天下隨時,隨時之義大矣哉。
彖傳說:隨卦,剛來內卦而處於柔下,行動而喜悅,這就是隨。大為亨通,利於守持正固,沒有咎害,天下萬物都隨着時勢運行,隨卦所蘊含的時勢意義真是偉大啊!
《周易正義》曰:“剛謂震也,柔謂兌也。震處兌下,是‘剛來下柔’。”實際上“剛來而下柔”既是指下卦與上卦,也包含卦體的爻際關係。在八經卦中,只有震卦和兌卦滿足剛下柔上。在六十四卦中,卦象、爻象都滿足“剛來而下柔”的唯有隨卦。
《彖傳》凡言“剛來”皆指內卦為陽卦,如訟卦、渙卦內卦皆坎;《彖傳》凡言“柔來”皆指內卦為陰卦,如賁卦內卦離。先儒以卦變說或錯綜說釋“剛來而下柔”,其道不能一以貫之,自相矛盾,有違《周易》原義。
○大亨貞與隨時之義:
震位東、兌位西,日月出入,四時迭運,萬物隨之。震為春,兌為秋,互大離為夏,互大坎為冬,春生、夏長、秋成、冬藏,故卦辭曰“元亨利貞”。《彖傳》言“大亨貞”,而不言“利”,利,兌秋也,情也,“大亨貞”從道不從情也。重言“隨時”,乾為時為道也。
○《經典釋文》:“大亨貞(本又作‘大亨利貞’);而天下隨時(王肅本作‘隨之’);隨時之義(王肅本作‘隨之時義’)。”
隨卦《彖傳》言“剛來而下柔”,以剛爻為主也。“大亨貞,無咎”,大亨,春夏皆陽也,不言利言貞,貞於陽也。“而天下隨時,隨時之義大矣哉”,乾為時,坤為位,隨時,隨陽而不隨陰也。故隨卦六爻,陽爻為能隨之主(主動),陰爻為所隨之人(被動),以陰比陽為得,陽應陽為功,陽比陰則凶。
象曰:澤中有雷,隨;君子以向晦入宴息。
象傳說:大澤中有雷潛藏,這是隨卦;君子因此到傍晚要安身休息。
○《禮記·月令》:“仲春,雷乃發聲,仲秋,雷始收聲。”震為仲春,兌為仲秋。澤中有雷,指雷在仲秋潛藏。日出於東方之震,入於西方之兌,由震而兌,自明向晦。人法天地以隨時,故《莊子·讓王》曰“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遙於天地之間而心意自得。”
○雷出地奮(豫),則作樂薦帝,雷在地中(復),則閉關;今澤中有雷(隨),則宴息。皆是人法天地以隨時的易象法則,同時也透露出自然界中的雷電確實發源於地下。(詳見《周易密鑰》:從豫卦、震卦看地震與雷電的成因)
陽動陰靜,陽卦坎水為流動之水(河水、雨水),陰卦兌澤為靜蓄之水(湖水、澤水)。屯卦震雷位於坎水之下,此坎水必非江河,乃是雲雨,坎、震皆動,故屯《彖傳》曰:“雷雨之動滿盈,天造草昧,宜建侯而不寧”,屯《大象》曰:“君子以經綸”。隨卦震雷位於兌澤之下,此震雷乃處休養生息之位,兌、震皆靜,故隨《大象》曰:“君子以向晦入宴息”。
初九:官有渝,貞吉;出門交有功。
象傳說:主管有變通,遵從正道而吉祥。出門交往有功之人,不失正道。
此言本爻之象。爻辭與屯卦初九“磐桓,利居貞”相近。
官,震為長,引申為官員,主管。渝,變。震為動,有變象,變則為萃卦,以陰從陽,失隨之道,故誡以“貞吉”。初九剛爻得正,故象曰“從正吉也”。
此言應爻之象。震為出,所謂“帝出乎震”。六二柔爻有門象,故曰“出門”。出門交,避開六二之私而交於九四,所隨不以私慾,不失正道,故“有功”。隨卦以剛爻為能隨為有功也。
○隨卦闡述的是社會關係吸引力法則。官,《說文》:“史事君也。從宀[mián]從
[duī],
猶眾也。”初九長官“剛來而下柔”,大得民心,故“有渝,貞吉”,此君子之內聖也。“出門交有功”,此君子之外王也。
六二:系小子,失丈夫。
○六二陰柔中正,婦人之象。初九剛爻居初,小子之象。九五剛爻居尊,丈夫之象。《周易》不僅卦有類象,爻亦有類象也。此六二雖與九五相應,奈何六三與六二同性而斥,故阻六二前行,二、五遠隔被阻而難以相隨,故六二就近牽繫初九小子,而不能兼顧親近兩者,所謂“弗兼與也”。
○隨卦六爻,陽爻為能隨之主(主動),陰爻為所隨之人(被動),故六二、六三、上六皆曰“系”,跟從、依附於人也。
六三:系丈夫,失小子;隨有求得,利居貞。
六三:跟從丈夫,失去小子;隨從於九四,有求必得,利於安居守持正固。
○系丈夫,失小子:
以六三喻婦人,九四陽爻在上為丈夫,小子仍是初九。六三近比九四,故曰“系丈夫”。六三與初九相隔,且初九已被六二牽繫,故“失小子”,象曰“志舍下也”。
○隨有求得,利居貞:
六三順承九四,陰虛陽富,承陽,互體巽為近利市三倍,故“隨有求得”。六三不正而有邪媚之嫌,故誡其應安居而謹守正道。
【17.7】
九四:隨有獲,貞凶;有孚在道,以明,何咎?
象曰:隨有獲,其義凶也。有孚在道,明功也。
【白話】
九四:能隨者收穫六三,固守則有兇險;心懷誠信在大道上,就能彰顯,有何咎害呢?
象傳說:能隨者收穫六三,理應有兇險;心懷誠信在大道上,就能彰顯自己的功效。
此言比象。九四“隨有獲”是指九四下據六三,互體巽為近利市三倍,故曰“獲”。九四據六三,背離了隨卦“剛來而下柔”的宗旨,乃大臣取得民心之象,四為近君多懼之位,程頤曰“眾心皆隨於君,若人心從己,危疑之道也,故凶。”
此言應象。孚,誠信篤實。《周易》多以剛中言“孚”,而以坎卦最具孚象。九四變坎,三至上互大坎,九四、九五為大坎之中爻,故九四“有孚”而九五“孚”。(見《周易密鑰》:《周易》“孚”字解讀)初九震主,震為大塗,道也。九四與其應爻初九互大離為明,故曰“有孚在道,以明”,象曰“明功”,即初九所言“有功”,皆指九四。
當隨之時,近者易昵,初九近於六二,九四近於六三,陰陽之情,以近而相隨,則隨之失道者也。初與四雖俱為陽,然以正應相隨,則隨之合道者也。初九當出門之初,尤所當謹,故欲其交有功之人,謂隨四也。四有明善之功,故曰有功於九四,則欲其有孚之道,謂隨初也。兩陽以正相孚,則所孚在道,而不在情。復之四從初九,亦謂之從道。初、四互離為明,明於邪正之辨,則其所交自然無咎,故曰孚於道者,明之功也。
【17.8】
九五:孚於嘉,吉。
象曰:孚於嘉,吉,位正中也。
象傳說:對美善之事保持誠信而吉祥,因為位置正當卦中。
《易》凡稱“嘉”,多取中爻或離麗,得中而美。嘉,《說文》:“美也。”美善同義,皆從羊,兌為羊,故為嘉。九五合《彖傳》“剛來而下柔,動而悅”,守中有孚,崇尚美善,故得吉祥。
隨卦之時,以陰比陽為“系”,六二、六三、上六是也;以陰陽正比相應為“隨”,故六三、九四皆言“隨”。九五因九四敵比,不得下應六二,故不言“隨”。同樣,六二因六三敵比,不得上應九五,也不言“隨”。
上六:拘系之,乃從維之;王用亨於西山。
上六:被強迫附從,於是跟從而維繫君王之命;君王命他在西山主祭天神。
○上六為聖賢,處隨之極,德高而隱,不願隨從君王以享官祿,有往而不返之志。然而九五之君以隨卦“剛來而下柔”之道,尊崇美善,欲以聖賢為表率,於是強迫賢人附從。李光地曰:“蓋賢人者,山川所生,上帝所簡,故使之主祭,則百神享之而天受之。”
○王用亨於西山:亨,通享。凡《周易》中“亨”作“享”之處,皆與兌卦有關(詳見《周易密鑰》:易經中“亨”作“享”),上卦為兌為口,引申為享獻,兌為西,故曰西山。上六動,變乾,乾為君為天,故曰王用。
○先王以“神道設教”(根據天地神妙的法則設立教化),崇尚聖賢,以聖賢為師,故不惜以武力手段籠絡賢人。一千六百年前的十六國時代,先後有兩個國君(前秦苻堅和後秦姚興)為了一位西域高僧而發動戰爭。最後,這位高僧被後秦國君姚興恭迎至長安。他,就是享譽西域和中土的佛教學者、著名的佛經翻譯家鳩摩羅什(梵文kumarajiva,公元344—413)。唐朝時候,終南山道宣律師專持戒律,感天人應供,天人對道宣律師說,鳩摩羅什“為七佛以來譯經法師,甚得佛意”。
【隨卦總結】
隨卦《彖傳》言“剛來而下柔”,以剛爻為主也。“大亨貞,無咎”,大亨,春夏皆陽也,不言利言貞,貞於陽也。“而天下隨時,隨時之義大矣哉”,乾為時,坤為位,隨時,隨陽而不隨陰也。故隨卦六爻,陽爻為能隨之主(主動),陰爻為所隨之人(被動),陰比陽為得,陽應陽為功,陽比陰則凶。三陰爻,六二、六三、上六親比於陽,皆曰“系”,依附於人也。三陽爻,初九守貞則吉,與九四敵應為功;九四以親比六三為凶,以敵應初九以明;九五守中得吉。
六爻中,唯初九、九五得《彖傳》“剛下於柔”之旨,得隨之正,故皆得吉,其不言“隨”者,從道不從情也。
初九得正,體震為長,為動,故誡以“官有渝,貞吉”,象曰“從正吉也”,內聖也;超越六二之門,與九四同德,故曰“出門交有功”,隨之初成也。
六二陰柔中正,婦人之象。初九剛爻居初,小子之象。九五剛爻居尊,丈夫之象。六二雖與九五相應,奈何六三與六二同性而斥,故阻六二前行,二、五遠隔被阻而難以相隨,故六二就近牽繫初九小子,而不能兼顧親近兩者,故曰“系小子,失丈夫”,象曰“弗兼與也”。
六三近比九四,故曰“系丈夫”。六三與初九相隔,且初九已被六二牽繫,故“失小子”,象曰“志舍下也”。六三順承九四,陰虛陽富,承陽,互體巽為近利市三倍,故“隨有求得”,六三不正,故誡以“利居貞”。
九四據於六三,背離“剛下於柔”之旨,互體巽卦為得利,故曰“隨有獲”,九四從情,故曰“貞凶”;九四若擴充其德,則上互大坎為“有孚”,下應初九互大離為明,故曰“有孚在道,以明”,故曰“何咎”。
九五“剛來而下柔”,成於“動而悅”,故曰“孚於嘉,吉”,象曰“位正中也”,隨之大成也。
上六為聖賢,處隨之極,德高而隱,不願隨從君王以享官祿,有往而不返之志。然而九五之君以隨卦“剛來而下柔”之道,尊崇美善,欲以聖賢為表率,於是強迫賢人附從。故曰“拘系之,乃從維之;王用亨於西山”,象曰“上窮也”。
《雜卦傳》:“隨,無故也。”故,成見;故,事也。君子“剛下於柔”,捨棄成見,不謀私利,則天下無事。《書·大禹謨》:“稽於眾,捨己從人。”考察大眾之所願,捨棄自己的成見,聽從賢人的嘉言。初九“官有渝”、九五“孚於嘉”,即改變自身,崇尚美善。《大方廣佛華嚴經·普賢菩薩行願品》曰:“恆順眾生者……我皆於彼隨順而轉。……菩薩若能隨順眾生,則為隨順供養諸佛。若於眾生尊重承事,則為尊重承事如來。若令眾生生歡喜者,則令一切如來歡喜。”
【3000年前“澤雷隨”卦符的發現】
北京大學考古系的雷興山副教授在講解陝西周公廟遺址西周古墓群的情況時,曾談到並展示了周代的一個下水管道陶片上刻有“澤雷隨”卦符。
(圖片資料來源:陳傳渝《發現周朝人以卦為符》,重慶順天易學網)
3000年前下水管道陶片“澤雷隨”卦符的發現意義重大,它讓我們見識到了3000年前周朝初期《周易》六十四卦卦符的真面目,同時證實了《易傳》“以制器者尚其象”的聖人之道,從而糾正了疑古派學者否定周易“制器尚象”的“冤假錯案”。
澤雷隨卦,上兌為澤,下震為動,澤水動,正是下水管道排水排污之象。隨是隨從之義,代表排水暢通無阻的功能。彖曰:“隨,剛來而下柔”,隨卦初爻為剛爻,代表以陶制的管道承載污水,震下兌上,陽卦處於陰卦之下,代表動力來源於污水底下,保證污水不會淤積堵塞。因此除了使用陶管減少摩擦係數以外,陶管鋪設時還要保持一定的坡降,傾斜則動,震卦之象也。
古代交通運輸工具牛車馬車的發明也與隨卦有關。《繫辭傳》:“服牛乘馬,引重致遠,以利天下,蓋取諸《隨》。”(詳見《周易詮釋》:《繫辭下傳》第二章:論“制器尚象”)
《繫辭傳》:“易有聖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辭,以動者尚其變,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
《繫辭傳》:“聖人設卦觀象,繫辭焉而明吉凶,剛柔相推而生變化。”“是故君子……所樂而玩者,爻之辭也。是故君子居則觀其象而玩其辭”。
【一個壞女人對《周易》的貢獻】
在孔子(前552年~前479年)出生24年前,成公十六年(公元前575年,周簡王十一年),魯國發生了一件事情。穆姜是魯宣公的妻,魯成公的母親,她與大夫叔孫僑如合謀推翻魯成公,結果失敗,穆姜因此被遷東宮。她於是去找史官卜筮。
穆姜薨於東宮。始往而筮之,遇《艮》之八,史曰:“是謂《艮》之《隨》。隨,其出也。君必速出。”姜曰:“亡。是於《周易》曰:‘隨,元亨利貞,無咎。’‘元,體之長也。亨,嘉之會也。利,義之和也。貞,事之干也。體仁足以長人,嘉德足以合禮,利物足以和義,貞固足以幹事。’然故不可誣也,是以雖隨無咎。今我婦人而與於亂,固在下位而有不仁,不可謂‘元’;不靖國家,不可謂‘亨’;作而害身,不可謂‘利’;棄位而姣,不可謂‘貞’。有四德者,隨而無咎;我皆無之,豈隨也哉,我則取惡,能無咎乎!必死於此,弗得出矣!”
穆姜死在東宮。開始關進去的時候,占筮,得到艮之八,史官說:“這叫做艮之隨。隨,是出走的意思。您一定要趕緊出去。”穆姜說:“不用了!這卦象在《周易》里說‘隨,元、亨、利、貞,沒有災禍。’‘元,是軀體最高的地方;亨,是嘉美的會合;利,是事物得體而中和;貞,是事物的主幹。實踐仁德足以領導人,嘉美會合足以合乎禮,裁成事物足以合乎義,貞正固守足以成就事業。’這樣,所以是不能欺騙的。因此雖然得到隨卦而沒有災禍。現在我作為女人而參與了動亂。本來地位低下而又沒有仁德,不能說是元;使國家不安定,不能說是亨;做了事情而害自身,不能說是利;丟棄寡婦的地位而修飾愛美,不能說是貞。具有上面四種德行的,得到隨卦才可以沒有災禍。而我都沒有,難道合於隨卦卦辭嗎?我挑取邪惡,能夠沒有災禍嗎?一定死在這裡,不能出去了。”
結果是:《左傳·襄公九年》(公元前564年)“穆姜薨於東宮”,穆姜死在東宮。
我們為什麼要以孔子生年為參照系說這件事呢?
因為穆姜當時看到的《周易》文本中的:
元,體之長也。亨,嘉之會也。利,義之和也。貞,事之干也。體仁足以長人,嘉德足以合禮,利物足以和義,貞固足以幹事。
這段文字與《周易·文言》幾乎相同。
《乾·文言》:
元者,善之長也;亨者,嘉之會也;利者,義之和也;貞者,事之干也。君子體仁足以長人,嘉會足以合禮,利物足以和義,貞固足以幹事。
《文言》雲“元者,善之長”,此雲“體之長”;《文言》雲“嘉會足以合禮”,此雲“嘉德”,唯二字異,其意則完全相同也。
一般認為《文言》為孔子(前552年~前479年)所作,孔子晚年編撰《易傳》,或在68歲到73歲之間,即公元前484年至前479年左右。而穆姜於一百年前(公元前575年)已經在《周易》書里看到了這段文字。這證實了孔子“述而不作”,《易傳》是孔子根據原有的《周易》資料編撰的。古本《周易》象數與義理本來全備,而巫史重象數以卜筮,孔子融通象數與德義以弘道。象數與義理雖有先後,二者皆不可離也!
正如帛書《要》篇所說:
子贛曰:“夫子亦信其筮乎?”
子曰:“吾百占而七十當。唯周梁山之占也,亦必從其多者而已矣。”
子曰:“《易》,我後其祝卜矣,我觀其德義耳也。幽贊而達乎數,明數而達於德,又仁[守]者而義行之耳。贊而不達於數,則其為之巫。數而不達於德,則其為之史。史巫之筮,鄉之而未也,好之而非也。後世之士疑丘者,或以《易》乎?吾求其德而已,吾與史巫同途而殊歸者也。君子德行焉求福,故祭祀而寡也;仁義焉求吉,故卜筮而希也。祝巫卜筮其後乎!”
孔子說:“我占筮的準確率是百分之七十。就是用周梁山這種佔法,結論也必須取少數服從多數的法則。”
孔子又說:“《周易》,我把占問吉凶看作是次要的,我是觀察卦象的德性仁義。幽贊於神明而通達於筮策數,明了筮策數而通達於卦爻象的德義,這樣就有仁的堅守和義的實行。幽贊於神明而不能通達於筮策,這就是巫的境界。明了筮策數而不能通達於德性,這就是史的境界。史、巫的占筮,嚮往之而不追求,喜歡它卻不以為然。後世的人懷疑我孔丘的,或者就是因為《周易》吧!我是探索卦爻象的德性而已,我與史巫同路而不同歸宿。君子靠自己的品德行為去求福,因此祭祀比較少;靠自己施行仁義去求吉利,因此卜筮比較少。靠卜筮求吉凶的做法對於君子來說是次要的!”
帛書《要》重德義,輕卜筮。《繫辭傳》則把卜筮納入君子之道乃至聖人之道:“君子居則觀其象而玩其辭,動則觀其變而玩其占”,“《易》有聖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辭,以動者尚其變,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
《說卦傳》:“昔者聖人之作《易》也,幽贊於神明而生蓍,參天兩地而倚數,觀變於陰陽而立卦,發揮於剛柔而生爻,和順於道德而理於義,窮理盡性以至於命。”
帛書《要》“幽贊而達乎數”與《說卦傳》“幽贊於神明而生蓍,參天兩地而倚數”義近,“明數而達於德,又仁〔守〕者而義行之耳”與《說卦傳》“和順於道德而理於義”義近。《說卦傳》增加“窮理盡性以至於命”,這是對史巫易的超越。理是基於爻的義理,性是基於卦的道德,命是基於神明的天命。故《繫辭傳》曰:“是故蓍之德圓而神,卦之德方以知,六爻之義易以貢。”貢,告也;知,智也;神,通也。故“蓍之德圓而神”(乾象)高於“卦之德方以知”(坤象),聖人的卜筮感通高於卦爻的德義。
本站提供周易預測服務,為迷途君子指點迷津,諮詢請加微信、WhatsApp或電報(T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