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天道
明天機

輕鬆學《易經》,《周易詮釋》:同人卦第十三

…分享美好…

640-4

輕鬆學《易經》

《周易詮釋》:同人卦第十三

640-3

【周易經文】

 
同人於野,亨。利涉大川,利君子貞。
彖曰:同人,柔得位得中而應乎乾,曰同人。同人曰「同人於野,亨,利涉大川」,乾行也。文明以健,中正而應,君子正也。唯君子為能通天下之志。
象曰:天與火,同人;君子以類族辨物。
 
初九:同人於門,無咎。
象曰:出門同人,又誰咎也。
六二:同人於宗,吝。
象曰:同人於宗,吝道也。
九三伏戎於莽,升其高陵,三歲不興。
象曰:伏戎於莽,敵剛也。三歲不興,安行也?
九四乘其墉,弗克攻,吉。
象曰:乘其墉,義弗克也;其吉,則困而反則也。
九五:同人,先號咷而後笑,大師克相遇。
象曰:同人之先,以中直也。大師相遇,言相剋也。
上九:同人於郊,無悔。
象曰:同人於郊,志未得也。
 

【解讀詮釋】

 
【13.1】

同人於野,亨。利涉大川,利君子貞。

【白話】
和同人於廣遠之野,通達。適宜渡過大河,適宜君子守持正固。
【解讀】
○同人卦下離上乾,天火同人卦。《序卦傳》:「物不可以終否,故受之以同人。」
○野:極目而視,地與天連接之處。同人卦天下有日,太陽於地平線(原野)上升之象,比喻與人和同共濟大事。
孔穎達《正義》:「同人,謂和同於人;野,是廣遠之處。借其『野』名,喻其廣遠;言和同於人必須寬廣無所不同,用心無私,處非近狹,遠至於野,乃得亨通。」故《雜卦傳》曰:「《大有》,眾也。《同人》,親也。」
○利君子貞:涉越險難,必須用心無私,光明磊落,不得為非行邪,故強調有利於君子之固守正道。
○帛書《二三子》曰:
·《卦》曰:「同人於[640-1(野),亨。利]涉大川。」孔子曰:「此言大德之好遠也。所行(24上)[者]遠,和同者眾,以濟大事,故曰[『利涉大川』。」·]
《卦》曰:「同人於門,無咎。」[孔子曰:「此言]亓((其)所同唯[□□□□□](24下)而巳(已)矣,小德也,□□之☒故曰『無咎』。」
[·《卦》曰]:「同人於宗,貞藺(吝)。」孔子曰:「此言亓(其)所同唯亓(其)室人而巳(已)矣,(25上)□□也,故曰『貞藺(吝)』。」
大意:
同人卦說:「同人於野,亨。利涉大川。」孔子說:「這是說廣大的德行施行遠方。其所行的遠,與其和同的眾多,以成就大事,所以說『利涉大川』。」
同人初九說:「同人於門,無咎。」孔子說:「這是說其所和同的僅為門外之人,這是小的德行……所以說『無咎』。」
同人六二說:「同人於宗,貞吝。」孔子說:「這是說其所和同的人僅為宗室的人,這是小的德行,所以說『貞吝』。」
○《淮南子·繆稱訓》:
道至高無上,至深無下,平乎准,直乎繩,圓乎規,方乎矩,包裹宇宙而無表裡,洞同覆載而無所礙。是故體道者,不哀不樂,不喜不怒,其坐無慮,其寢無夢,物來而名,事來而應。主者,國之心,心治則百節皆安,心擾則百節皆亂。故其心治者,支體相遺也;其國治者,君臣相忘也。黃帝曰:「芒芒昧昧,從天之道,與之同氣。」故至德者,言同略,事同指,上下一心,無岐道旁見者,遏障之於邪,開道之於善,而民鄉方矣。故《易》曰:「同人於野,利涉大川」。
 
【13.2】

彖曰:同人,柔得位得中而應乎乾,曰同人。同人曰「同人於野,亨,利涉大川」,乾行也。文明以健,中正而應,君子正也。唯君子為能通天下之志。

【白話】
彖傳說:同人卦,柔爻得位得中與乾卦相應,所以為同人。同人卦卦辭說「和同人於廣遠之野,通達,適宜渡過大河」,這是因為乾卦剛健而行。文明而剛健,居中守正而相應,這是君子的正道。只有君子才能夠通達天下的志向。
【解讀】
○釋卦名:
同人卦以六二爻為卦主,六二陰柔得位而居中,與乾卦主爻九五相應,乾體三爻偕同,故六二「應乎乾」,這就是同人。

○釋卦辭:

王弼曰:「所以乃能『同人於野,亨,利涉大川』,非二之所能也,是乾之所行也。」
李守力按:
《易緯·乾坤鑿度》卷上:「乾者,天也,川也,先也。川者,倚豎天者也。」故曰「利涉大川」。克濟險難非六二陰柔所能,「乾行」言上體乾之能事也。同人卦下離應上乾,曰「應乎乾」、「乾行也」者,應其德也。
○卦德與主爻:
《正義》曰:此釋「君子貞」也。此以二象明之,故云「文明以健」。「中正而應」,謂六二、九五,皆居中得正,而又相應,是君子之正道也,故云「君子正」也。若以威武而為健,邪僻而相應,則非君子之正也。
○唯君子為能通天下之志:
此言主卦之主九五。九五剛健中正,志應六二成卦之主,九五為能同,六二為所同,故曰「唯君子為能通天下之志」。
 
【13.3】

象曰:天與火,同人;君子以類族辨物。

【白話】
象傳說:天與火親和,這是同人卦的象;君子由此悟知聚合族群,辨析眾物。
【解讀】
○同人卦上乾天、下離火,天在上而火炎上,其性同,天火兩相親和。與,親也。訟卦「天與水違行」,故為「訟」。
○《繫辭傳》說「方以類聚,物以群分」,《論語》說「君子和而不同」,當求同存異。乾為父為宗族,離為明為辨物。
○柳詒徵《國史要義·史術第九》:
知類通達之術,源出於《易·同人》卦,《象》曰:君子以類族辨物。蓋自庖犧仰觀俯察,近取遠取之餘,乃畫卦以通神明之德,類萬物之情。而一切政教,遂出於此。《繫辭》曰:方以類聚,物以群分,《易》其吾國類書之祖乎?顧《乾》卦《文言》,已有本乎天者親上,本乎地者親下,各以其類之說。《坤》卦《彖辭》又曰:牝馬地類,行地無疆。西南得朋,東北喪朋。何卦何爻,不以類示象,而獨於《同人》曰類族辨物者,以人類心同理同,精究之無不可通也。《易》之六十四卦象,言君子以者五十有三,先王八,後二,大人一。以者用也,用其術以應人事也。人之與人類也,而君子即大人為一類,小人為一類。小人只謀其一身一家,君子大人則必通其志於國家天下。故先王之道,仁義之統,將為天下生民之屬長慮顧後,而保萬世,而偷生淺知之屬不之知也。
○《周易密鑰·同人卦<大象傳>「類族辨物」與「夏數得天」》從以下五個方面論證《大象傳》與《連山易》的密切關係:
一、同人卦與燎祭(為何是天火同人,而不是火天同人?);二、同人卦與火歷;三、同人卦與《夏令》;四、「夏數得天」與「周人尊夏」;五、上古曆法蠡測。
 
【13.4】

初九:同人於門,無咎。

象曰:出門同人,又誰咎也。
【白話】
初九:在門外和同人,沒有咎害。
象傳說:在門外和同人,又有誰施加咎害呢?
【解讀】
○同人六爻,時位合一,初九為同人之初,亦為本邑國城門,初爻離變艮,艮為門闕,「同人於門」,言在國門外聚合來訪的他國客人,和同者寡,雖不能實現「同人於野」之「大德之好遠」,其行合乎同人,故「無咎」。
○初爻為士,二爻為大夫,三爻三公,四爻諸侯,五爻天子。天子有天下,諸侯有國,大夫有家,初爻士只能於門也。
 
【13.5】

六二:同人於宗,吝。

象曰:同人於宗,吝道也。
【白話】
六二:在宗族裡和同人,憾惜。
象傳說:在宗族裡和同人,憾惜之道。
【解讀】
○六二爻動,離變乾。二爻為大夫之家,上下同乾,乾為父,皆是父輩一家,故曰「同人於宗」。「同人於宗」是憾惜之道,不是大道。
「大同」與「小康」是孔子在《禮記·禮運》中最先提出的兩種理想社會模式。孔子對「大同」社會闡述為:「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對「小康」社會闡述為「今大道既隱,天下為家,各親其親,各子其子」。「大同」社會是大道運行的社會,「小康」社會是禮教運行的社會。「同人於宗」充其量屬於「小康」範疇,故曰「同人於宗,吝道也」。
通過同人卦六二爻辭,我們看到文王、周公、孔子的最高理想是大同社會,周朝建國分封了宋國、齊國等諸多異姓諸侯,這與周朝廷的《周易》同人卦的思想一致,而面對社會現實又不得不實行「尊尊、親親、賢賢」以宗族為核心的禮教社會。
○《彖傳》謂六二爻柔得位得中而應乎乾,而爻辭則言吝。因為彖傳以卦體論之,六二則以爻位論之。
 
【13.6】

九三:伏戎於莽,升其高陵,三歲不興。

象曰:伏戎於莽,敵剛也。三歲不興,安行也?
【白話】
九三:潛伏兵戎於草莽之間,或者登上高陵防守,三年不敢興兵交戰。
象傳說:潛伏兵戎於草莽之間,因為與九四相敵。三年不敢興兵交戰,怎敢冒然行進?
【解讀】
○伏戎於莽,升其高陵:
九三以剛居剛,與九四敵比。伏戎於莽,是想對九四發起伏擊。升其高陵,是對九四的防守。
九三下據六二,六二為離主爻,離為戈兵,故曰伏戎。二至四互體巽為伏為木,莽為草木叢林,故曰「伏戎於莽」。
三四相敵,互巽為高,故曰升;九三變震為丘、為陵,故曰「升其高陵」。(詳見:《周易密鑰》:論《周易》以震象為「丘」)
○三歲不興:
彖曰「柔得位得中而應乎乾」,此言離乾卦體之德相應,故三與上同性得應。三四相敵,自三至上,間隔三爻,互乾為三;又九三體離反坎,坎為三,故曰「三歲不興」。(詳見:《周易密鑰》:《周易》中的數字「三」與坎象)
 
【13.7】

九四:乘其墉,弗克攻,吉。

象曰:乘其墉,義弗克也;其吉,則困而反則也。
【白話】
九四:佔領了敵方城牆,不再發動進攻,吉祥。
象傳說:佔領了敵方城牆,理當不發動進攻;其所以吉祥,是說採取困而不打的戰略,從而迫使敵方能返回到和同的法則上來。
【解讀】
640
○乘其墉:
乘,登也,九四位居九三之上,故曰乘。其,九三。墉[yōng],城牆。乘其墉,即九四攻克了九三的「高陵」。
○弗克攻,吉:
九四以剛居柔,故曰「弗克攻」。《孫子》曰:「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象曰「義弗克也」。吉,象曰「則困而反則也」,第一個則,是名詞動用,取法、採用;第二個則是名詞本義,言和同之規則、法則。二至四互巽,變卦為坎,坎為陷為困,九三陷於內外之困,必然回心轉意於和同矣。九四,同人之家人,暗合象義。
 
【13.8】

九五:同人,先號咷而後笑,大師克相遇。

象曰:同人之先,以中直也。大師相遇,言相剋也。
【白話】
九五:和同眾人,先是嚎啕大哭而後歡笑,雙方大軍先交戰後會合。
象傳說:和同眾人,先是嚎啕大哭而後歡笑,是因為剛中理直。雙方大軍會合,是說先經歷了交戰。
【解讀】
○先號咷而後笑:
號咷,又作嚎啕。同人卦體二五相應,「柔得位得中而應乎乾」,卦體相應。惟有九三敵比九四,變卦震為鳴,九五理直而不得伸,故曰「先號咷」。而後九四化之,「則困而反則」;九五陽剛中正,尊居君位,與六二同心相應,變離為笑,故曰「而後笑」。(詳見《周易密鑰》:從《周易》古經看「笑」與「哭」(號)的取象與結構原義)
○大師相遇:九五動,變卦離,下卦亦是離,離為戈兵,即軍隊,離離相會,大軍會合,故曰「大師相遇」。
先儒以天火同人卦伏象地水師卦,解「大師相遇」,非也。伏象義反,豈可再言師?
○《繫辭上傳》第八章:
「同人,先號咷而後笑。」子曰:「君子之道,或出或處,或默或語,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同心之言,其臭如蘭。」
大意:
(同人卦九五爻辭說)「和同眾人,先是嚎啕大哭而後歡笑。」孔子說:「君子遵行的法則,或是行走或是站立,或是沉默或是談論。兩人同心,力量可以折斷金屬。知心的交談,氣氛猶如蘭草一般幽香。」
李守力按:
孔子可謂把同人卦九五爻之義發揮到了極致!九五為陽,六二為陰,陽動陰靜,上下相應。「或出」「或語」,九五之陽動也;「或處」「或默」,六二之陰靜也。二人同心,二五相應也,乾金離火,故曰斷金;九五變離,離離同頻,共振共鳴,互體巽風,故曰「同心之言,其臭如蘭」。
 
【13.9】

上九:同人於郊,無悔。

象曰:同人於郊,志未得也。
【白話】
上九:和同眾人於郊外,沒有悔恨。
象傳說:和同眾人於郊外,志向未能實現。
【解讀】
○上九與九三相應,九三之時敵比九四,戰於郊外,上九之時和同九三,故曰「同人於郊」。上九處同人之終,和同只能擴展到了國邑和城郊,尚未普及野外萬民,此象曰「志未得也」,然從此熄滅兵戎之爭,大同目標指日可待,故爻辭曰「無悔」。
郊、野二字意義不同,《爾雅·釋地》曰:「邑外謂之郊,郊外謂之牧,牧外謂之野,野外謂之林,林外謂之坰[jiōng]。」
大同的實現在卦辭「同人於野」,只有卦體下上合德,象徵國與國之間君民同心,則大川可涉,萬物祥和。
 

【《連山》《歸藏》《周易》傳承例證———同人卦13】

秦簡《歸藏·同人卦》:
同人曰:昔者黃啻與炎啻戰[於阪泉之野,而攴占巫咸],巫咸占之曰:果哉而有吝……
《周易·同人卦》:
九五:同人,先號咷而後笑,大師克相遇。
《象》曰:同人之先,以中直也。大師相遇,言相剋也。
王弼註:大師克之,然後相遇也。
孔穎達曰:九五共二,欲相和同,九三、九四,與之競二也。……必以大師與三、四戰克,乃得與二相遇。
李守力按:
炎帝與黃帝是神農氏末期的兩大部落首領。《國語·晉語四》云:
昔少典娶於有蟜氏,生黃帝、炎帝。黃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異德,故黃帝為姬,炎帝為姜。二帝用師以相濟也,異德之故也。(韋昭註:濟當為擠。擠,滅也。《傳》曰:黃帝戰於阪泉。)
少典一世為伏羲、女媧之子。少典(並非少典一世)娶有蟜氏,生黃帝一世和炎帝一世。到神農氏時期黃帝和炎帝已經發展為兩個大的方國。神農氏晚期大權旁落,「諸侯相侵伐」,其中影響歷史的最著名戰爭是黃帝與炎帝的阪泉之戰,《列子·黃帝》曰:「黃帝與炎帝戰於阪泉之野,帥熊、羆、狼、豹、貙、虎為前驅,雕、鶡、鷹、鳶為旗幟。」
「二帝用師以相濟」,相濟,即相剋。此同人卦所言「大師」「相剋」。兩帝的軍隊動用武力互相殘殺。同人九三「伏戎於莽,升其高陵,三歲不興」,九四「乘其墉,弗克攻」,可能是出自炎帝撤退到阪泉山(阪山)駐營以防禦黃帝,黃帝困炎帝而服之的歷史。
《大戴禮·五帝德》云:「(黃帝)與赤帝(炎帝)戰於阪泉之野,三戰,然後得行其志。」阪泉之戰一共三次,戰爭歷經三年,最後炎帝歸服黃帝。此後黃炎二帝又滅掉蚩尤,實現了天下大同。故同人為大同之卦。
「先號咷而後笑」,先「相剋」而後「遇」,言黃、炎由戰爭走向和平。《周易》同人卦唯言「大師」「相剋」,省去了具體的人名和事件:黃帝炎帝阪泉「用師以相濟」。正是這種抽象使得《周易》成為象數哲學。
 

【同人卦總結】

 
同人卦言和同的境界,從和同賓客,和同宗族,消除戰爭,和同郊野,最終實現和同天下。卦辭「同人於野」即《禮記·禮運》曰「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是謂大同」。卦主六二「柔得位得中而應乎乾,曰同人」,卦體之德上下相應,「文明以健,中正而應,君子正也。唯君子為能通天下之志」,天下之志即大同。
同人卦六爻取象則是國邑,內卦離火原型是炎帝部落,外卦乾天原型是黃帝部落。
初九爻是炎帝部落前門,故曰「同人於門」,在城門之外和同,和同者寡,其行合乎同人,故「無咎」。
六二爻是城內,故曰「同人於宗」,在宗族裡和同人,屬於「小康」之道,故曰「吝」。
九三是後城門,與外卦九四相敵,國與國之爭,走向和同的反面。下據六二,離為戈兵,互巽為木,故曰「伏戎於莽」,是想對九四發起伏擊。互巽為高為升,變震為丘為陵,故曰「升其高陵」,是對九四的防守。三四相敵,自三至上,間隔三爻,互乾為三;又九三體離反坎,坎為三,故曰「三歲不興」。
九四是黃帝部落前門,由於炎帝入侵,黃帝出城自衛反擊,已乘九三之墉,但是「弗克攻」,《孫子》曰「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象曰「義弗克也」。「其吉,則困而反則也」,第一個則,是名詞動用,取法、採用;第二個則是名詞本義,言和同之規則、法則。大同之道,愛萬民如傷者也。
九五原型是黃帝,「唯君子為能通天下之志」者也。故九三敵應九四之時「先號咷」,為大同遇阻而痛心疾首。「大師克相遇」,三年對峙終歸和平而「後笑」。九五實現了國與國的軍事和同。
上九是後城門,和同九三,故曰「同人於郊」。上九處同人之終,和同只能擴展到了國邑和城郊,尚未普及野外萬民,故象曰「志未得也」,然從此熄滅兵戎之爭,大同目標指日可待,故爻辭曰「無悔」。

同人次第圖

640-2

【《禮記·禮運篇》大同與小康】

【原文】

昔者仲尼與於蠟賓[zhà bīn],事畢,出遊於觀之上,喟然而嘆。仲尼之嘆,蓋嘆魯也。言偃在側,曰:「君子何嘆?」

孔子曰:

「大道之行也,與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今大道既隱,天下為家,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貨力為己,大人世及以為禮。城郭溝池以為固,禮義以為紀;以正君臣,以篤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婦,以設制度,以立田裡,以賢勇知,以功為己。故謀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湯、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選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謹於禮者也。以著其義,以考其信,著有過,刑仁講讓,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勢者去,眾以為殃,是謂小康。」
【白話】
從前孔子參加蜡祭並做了飲酒禮上的賓,祭祀結束後,他出來在宗廟門外的樓台上遊覽,不覺感慨長嘆。孔子的感嘆,大概是感嘆魯國的現狀。言偃在他身邊問道:「老師為什麼嘆息?」
孔子回答說:
「大道實行的時代,以及夏、商、周三代英明君王當政的時代,我孔丘都沒有趕上,我對其心嚮往之。大道實行的時代,天下為天下人所共有。選舉有德行的人和有才能的人來治理天下,人們之間講究信用,和睦相處。所以人們不只把自己的親人當親人,不只把自己的兒女當作兒女,這樣使老年人能夠安享天年,使壯年人有貢獻才力的地方,使年幼的人能得到良好的教育,使年老無偶、年幼無父、年老無子和殘廢的人都能得到給養。男子各盡自己的職分,女子各有自己的歸宿。人們不願讓財物委棄於無用之地,也不必收藏在自己家裡。人們擔心有力使不上,但不一定是為了自己。因此,陰謀詭計被抑制而無法實現,劫奪偷盜殺人越貨的壞事不會出現,所以連住宅外的大門也可以不關。這樣的社會就叫做大同。」  
「如今大道已經消逝了,天下成了一家一姓的財產。人們各把自己的親人當作親人,把自己的兒女當作兒女,財物和勞力;都為私人擁有。諸侯天子們的權力變成了世襲的,並成為名正言順的禮制,修建城郭溝池作為堅固的防守。制定禮儀作為綱紀,用來確定君臣關係,使父子關係淳厚,使兄弟關係和睦,使夫妻關係和諧,使各種制度得以確立,劃分田地和住宅,尊重有勇有智的人;為自己建功立業。所以陰謀詭計因此興起,戰爭也由此產生了。夏禹、商湯、周文王、周武王、周成王和周公旦,由此成為三代中的傑出人物。這六位君子,沒有哪個不謹慎奉行禮制。他們彰顯禮制的內涵,用它們來考察人們的信用,揭露過錯,樹立講求禮讓的典範,為百姓昭示禮法的儀軌。如果有越軌的反常行為,有權勢者也要斥退,百姓也會把它看成禍害。這種社會就叫做小康。」
  
【皇帝總統的潛規則——以同人卦為例看周易超越時空的特性】
見《周易密鑰》。
贊(0) 打賞
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明天機周易網 » 輕鬆學《易經》,《周易詮釋》:同人卦第十三
訂閱評論
提醒
guest
必填
必填,請填寫正確地址,方便以後聯繫
0 評論
內聯反饋
查看所有評論

QQ交流群電報交流群

文章內容很好,我要贊助作者!

支付寶掃一掃打賞

微信掃一掃打賞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
0
希望看到您的想法,請您發表評論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