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天道
明天機

《向孔子問道》12、完美的生命(傅佩榮)

…分享美好…

向孔子問道》12、完美的生命(傅佩榮

我們今天要介紹孔子的思想,主題是完美的生命。我們這一路談到孔子的思想,從《論語》裡面找到主要的材料,再加以整合,加以說明,我們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孔子他本身是一個完整的生命,有身有心有靈,是一個非常完整的一種展現出他生命的特色。那麼人有身體,活在世界上當然希望能做一點事,到底怎麼樣做,才能產生它最好的效果呢?對自己,對別人都有幫助呢?所以孔子說過一句話。他說,君子最討厭死了之後沒有留下好的名聲,這一句話就引起誤解了。他說,君子疾歿世而名不稱焉。就是人死留名,雁過留聲,這是很合理的一種想法。我這一生不能白過,走了之後讓別人記得我的名字,孔子說過這樣的話。所以有些人像我看到一位日本學者研究孔子,他就說,儒家是一種好名主義。我們常常講一個人好名好利,在《莊子》裡面也借這個類似的話來批評儒家。他說,儒家就喜歡名聲,一般人喜歡利益,喜歡賺錢。但是,儒家認為說,賺錢,好象不是說你要賺就賺得到的,光賺錢的話,好象水平也有限,所以就說儒家好名。什麼叫好名呢?我來做好事,我來照顧百姓,留下好的名聲,最後給我刻幾個好的石碑。但如果儒家只是好名的話,在莊子看起來,好利跟好名沒什麼差別,都是犧牲生命的真實的目的,而去迎合外界的要求。你得到的東西呢?死了之後能帶走嗎?如果光講名氣的話,是很有限的。在《世說新語》裡面,有一個人喜歡喝酒,別人勸他說,你還是不要喝酒吧?好好做一番事業,將來留一個好名聲給後代。他怎麼說?他說,使我有身後名,不如及時一杯酒。你給我身後的名聲,不如現在立刻給我一杯酒吧。這一杯喝下去,是喝到我的肚子里,死後留下名聲,名聲誰知道會變什麼樣子?像我們也知道,在這地球上存在的人有多少呢?超過九百億。一代一代下來,九百億人都活過了,有幾個人的名字被記得呢?被記得的名字,對他這個本人,已經死了的來說的話,又有什麼意義?現在活著的是六十五億。那你說,名聲從何說起呢?所以當孔子說,君子討厭死了之後沒有留下好的名聲,他難道真的是好名嗎?錯了!因為孔子另外講過一句話,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如果離開仁義的仁這個字,你憑什麼成名?你成了名有什麼意思呢?所以,孔子說君子要成名,是要以行仁而成名。行仁就是,我們一再強調,它是孔子的核心觀念,從人性向善,到擇善固執,到止於至善。你生命本身能夠環繞著仁而展開。等於是把一個平凡的生命,萬物之一,人只是萬物之一,平凡的生命,把它的屬靈的部分,萬物之靈,完全實現出來。這樣一種生命,就等於是說,從平凡的地方展現出來之後呢?永垂不朽。這個永垂不朽,在《論語》的材料太少,並沒有很多地方來描述。在《孟子》裡面就不客氣了,我們將來就要談到《孟子》了,就直接說出來,叫做浩然之氣。孟子怎麼描寫呢?我們將來會有詳細的說明,這邊先引述一下。孟子說,這個很難描寫,這種氣至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則塞於天地之間。你看,人的一種渺小的身體,培養浩然之氣,可以充滿在天地之間。這是幻想嗎?孟子不會幻想。人本來就有一種所謂人格的力量,你有某種信念,堅持某種原則,長期實現下去,久而久之,生命就有它的力量。西方講到教育,有一句話說得很好,教育就是風格的培養。你受教育之後呢?有某種風格。什麼叫風格?言行有一個標準。久而久之,別人一看這個事情誰做的,是誰的風格。我們常常說領導風格,你當領袖,有什麼風格?因為你堅持某些原則。沒有堅持,就沒有人格,沒有堅持,就沒有風格,談不上。那你為什麼堅持?堅持有時候要付出代價,很辛苦的。所以孔子說,君子離開仁,仁義的仁,那你憑什麼成名呢?所以,這樣一來就不能說孔子光想成名。所以在這裡,我們就從這個地方開始探討。

   儒家他作為一派哲學,歷經兩千多年到現在,能夠留給我們什麼樣的啟發呢?簡單說來,他留給我們一套很好的價值觀。說到價值觀,要先解釋什麼叫價值。人類是唯一可以使用價值這個詞的一種生物,除了人類之外,其他生物跟價值無關,它們只是活著而已。我們這樣講並沒有貶低別的生物的意思,別的生物本來就是希望活得久一點,活得快樂一點。所有的生物都只有兩種本能,第一種是生存,第二種是繁殖,沒有別的了。你說,一隻獅子再怎麼威武,作森林之王,它也是生存跟繁殖,到一個時候就被淘汰了,其他還有什麼生物可以說,我有什麼選擇的可能呢?價值來自於選擇,選擇需要主體。所以,只有人類有價值。意思就是說,只有人類可以思考,可以選擇,可以判斷,可以付出行動。他這個思考,選擇,判斷,行動,構成一種特殊的生命的主體,是我在選擇,所以就構成了我的價值。如果我選的都是不對的,都是錯的,一路累積下來,我的生命不但沒有價值,還有負價值,就變成是惡人了,壞人了。那你善惡怎麼分呢?說到善惡的分法,確實很難。西方為什麼不願意對善惡下定義呢?因為他們就強調,善不能定義。他說,你現在問,什麼叫善?答案就是,惡的反面。那什麼叫惡呢?是善的反面。這個,聽來聽去,頭都昏了。有一個簡單的方法,我覺得很可取。我們學英文,英文有一個字特別妙,叫做Live,Live代表活著,有人把它當現場去拍什麼節目,Live就是生命,就是活著。你把這個字倒過來,Live變成Evil,Evil邪惡。所以,西方這個觀點很有趣,就從這個字,凡是針對生命,要去壓制生命,去消滅生命的,就是邪惡。換句話說,邪惡就是讓生命活不下去,讓一個人活著沒有希望的就是邪惡。所以,什麼叫邪惡呢?你做的事情讓別人受不了,你做的事情讓別人活著沒有樂趣,甚至你真的把別人給殺了,讓別人不能活了,統統叫邪惡。所以這是很好的詞,把Live倒過來變成Evil,凡是跟生命針鋒相對,違背生命的,統統叫邪惡。所以,我現在面對一個人,我跟他說,我說,你活著,也沒有什麼希望,那我就是邪惡,我不給他希望。所以,我們教書的時候對學生,一定是讓他們充滿希望,否則,這個老師就有邪惡的嫌疑。所以,人跟人來往的時候,譬如說,我現在把你的錢拿走,這也是邪惡,因為讓你少了一點希望,更不要說取別人的性命。所以,古今中外所有法律都反對殺人,反對說謊,反對欺騙,是因為,它都是對生命的一種壓制,和對生命的迫害。所以,你把英文這個字了解一下,會覺得很有意思,它用在我們的儒家文化裡面,也可以講得通,孔子是反對自殺的。所以,我們現在問,儒家的價值觀有什麼特色呢?它不但讓你活下去,還能讓你活得有方向,有動力,還有尊嚴。所以,這樣的價值觀一定構成一個階層式的,往上發展的系統。我們把它總和歸納出來,用三個階段,六個層次來說明。第一個階段,自我中心階段,第二個,人我互動階段,第三個,超越自我階段。所以,可以看到,這三個階段都跟自我有關。代表什麼?價值不能離開主體,行動的主體。你不可能說,有一個很好的事,誰做的?不知道。那就不叫好的事,不知道誰做的,沒有人類的主人在做的話,這個事情成為好事?不可能,說不通。美也是一種價值,你說,這朵花很美,你要問,是誰說的,是誰在欣賞。如果沒有人在欣賞,這朵花很美,這不能成立。一隻蚊子飛進來,只覺得,這邊可以休息一下,它不覺得這花很美。所以,真善美這種價值,只有對人類才有效,對其他生物呢?沒有這樣的問題。
  所以好了,儒家的價值觀在說什麼呢?自我中心,人我互動,超越自我。每一個價值層次都有兩種價值,我們說三個階段六個層次,在自我中心階段呢?有什麼價值呢?兩個,生存以及發展。人我互動階段呢?是禮法,禮儀跟法律,以及情義,有情有義。在超越自我階段呢?又有另外兩個,叫做無私與至善,止於至善。你把這個三個階段,六個層次的價值觀先列出來,列出來就知道說,你這一生要怎麼走呢?一步一步往上走,有順序的。我們先說第一個階段,自我中心階段。自我中心階段呢?它是一種屬於人類的本能,你不受教育,你也知道,要生存,想盡辦法活下去,想盡辦法得到很多資源,叫做發展。那你受教育之後呢?你才知道,在發展的時候,不能夠不擇手段,要照法律,要照禮儀來做。所以我們先說明第一個,儒家反對自殺,因為生存是一個第一種價值,它是必要的,你總要活著,你才有希望往上成長。我對於儒家反對自殺也常常困惑,孔子說了,你不能像一般老百姓,匹夫匹婦,在山溝裡面自殺,不行。孔子稱讚管仲,因為管仲他在齊國內爭的時候,內鬥的時候,他跟錯邊,跟著公子糾那一邊,很多人都自殺了,包括召忽這些人,自殺了,管仲沒有自殺。所以,孔子的學生子路,子貢,都起來批評,說直接請教孔子,說管仲有問題,管仲不對,管仲不忠,管仲怎麼樣,好多批評,結果孔子居然替管仲辯護。你念書念到這一段,就會嚇一跳,孔子為什麼替管仲辯護?因為他的學生子路,子貢都公開批判他,都覺得這種人沒水準,跟錯了不肯自殺,還去投靠另外一邊當宰相,還幫他忙,我們總會覺得不忠不義。但是你不要忘記,齊國內亂的時候,一旦平定下來的時候,都是齊國人,怎麼可以說,我們在競爭的時候是對立的,平定之後呢?繼續搞對立,搞到最後非要你死我活?這個根本不是人生正路。你效忠的不是一個人,你效忠的是一個國家,你要真的造福的不是誰,是整個的百姓,這才是儒家的立場。所以孔子反對說,管仲跟別人一樣自殺。各位想想看,管仲也自殺的話,哪裡有春秋時代的齊桓公呢?早就開始一盤散沙了。所以孔子他就替管仲辯護,這是一個很受爭議的行為。因為在《孟子》裡面公開說,我看不起管仲,孟子公開說,我看不起管仲。孟子有好幾點跟孔子唱反調,但他立場是一致的,只是時代不同,個人的觀點可以有不同的重點。所以孔子他是認為,你一個人在年輕的時候做錯事,你還是要活下去,用將來的成就來彌補你年輕時候的錯誤,這叫做一個比較正式的正確的人生的選擇。你不能因為我年輕的時候選錯一件事,一輩子就放棄了,一輩子就毀了,不行。只要活著,就重新再開始的機會,要改過遷善。這是第一個,儒家認為,在自我中心的階段,生存是第一個價值。第二個是發展,說到這個發展,用兩個字來概括叫做富貴。孔子也說過,富貴誰不喜歡?所以你就努力,只要你手段正當,沒有人反對。但是通常一個人,如果只注意到自我中心的這個階段的話,他的發展富貴往往會不擇手段,只要我能夠發展就好,我才不管別人呢,踩著別人往上走,把別人當工具,手段來利用,這都是不理想的。因此,怎麼辦?往上提升。價值觀就好象階梯,讓你往上不斷提升,就要到什麼地方?人我互動。譬如,我現在在社會上工作了,其實還沒有進入社會,在學校裡面已經開始了,跟別人互動,你該怎麼辦?守法而重禮,五個字,要守法,要重禮。法律是消極的約束你,不作違背團體和諧的事。所以法律是不讓你做這個,不讓你做那個,法律從來不會鼓勵你做好事的,那不叫法律。你怎麼可能看到一個國家有一條法律說,我們這個國家人人都有一條法律要遵守,就是每年,每個人都要捐多少錢,這不叫法律。法律只能說,你不能不納稅,你要納稅,這是義務。它不會說,你再去做什麼好事,法律只讓你不做壞事。那麼什麼叫禮呢?禮代表禮儀,光靠法律是不夠的。
  孟子後來說得很清楚,一個國家要安定,需要三種秩序,第一種,爵位。就是官員,大官管大事,小官管小事,你是主管,那你就要負責,這叫做官員,管大家的事情。第二種秩序叫做年齡。什麼叫年齡呢?平常生活到周末放假的時候,大家在一起如果聚餐,這個時候誰座首位呢?按年齡來分比較公平。有時候我們忽略這一點,放假的時候請客,還是請長官坐首位。他上班的時候已經坐首席的位置了,下班還坐首席的位置,難怪大家都想做官。你現在倒過來,按年齡來分,以後大家吃飯的時候都帶身份證,你哪一年生的?哪個月生的?我比你大一天,我坐上位。這很好啊,鼓勵每一個人活得久一點,活得越久,坐的位置越高,這不是很好嗎?你要是對老人家不尊重,誰願意活得老呢?那敬老,尊賢,怎麼說得通呢?所以,孟子講得很有道理,一個社會要讓它安定的話,需要大家按照年齡來排一種秩序,敬老尊賢。還有第三種秩序,按照德行來說。什麼叫德行呢?假設有人主持,有人要舉行婚禮,或者喪禮,誰來主持?要請德行高的人主持。你如果請一個官員主持,這官員說不定幾年之後出了事被關了怎麼辦?那你主持人的名字印在上面,多難看呢?我們結婚的時候請某某人主持,這個人在哪裡?在監獄裡面,不太好看。所以孟子說,有關文化,有關禮儀,最好讓德行來作為一個考慮的重點。所以,一個社會三種秩序,孟子說,用爵位,用年齡,用德行,就好象一個鼎,有三隻腳站在那裡。你不能只靠官位,只靠官位,只靠權力的話,它撐不了。所以我們現在說,你要人我互動的時候,要注意到什麼?守法而重禮。那這樣顯然還不夠,你還需要,要能夠再進一步,有情有義。有情有義這一段,我們在講到顏淵跟子路他們的志向,我們已經談過了,我們這邊再簡單複習一下,有情有義有兩個條件,第一個,對象是你認識的人,從家人到親戚到同學到朋友,這樣的對象。你說你有情有義,你所有情有義的對象,你一定是這些認識的人。第二個,有情有義一定是有所損失,損失什麼?損失財物,損失時間,損失力氣。你說我財物,時間,力氣,一點都不願意損失,那你就不可能有情有義。對不對?像孔子,朋友死,無所歸,曰,於我殯。朋友死了,沒有人料理後事,孔子說,我來負責喪葬,有情有義,這叫做雪中送碳。你不能說,我有情有義,朋友死了,我可沒空,或者說我不願意花錢,那就談不上情義了。而子路呢?他的志向,標準的有情有義,車馬衣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我的車,我的馬,我的衣服,跟朋友一起用,用壞了,沒有任何遺憾,這就是有情有義的標準。結果呢?在魏晉時代有一本書叫《世說新語》,裡面有段故事。有一位阮先生,他看到子路這種表現,很羨慕,他就想要超越子路。怎麼超越呢?他在他們縣裡面是最有錢的人家,他就做一輛馬車,非常漂亮,等於是今天的賓士600。他就說,任何人,即使不是我的朋友,要跟我借車,我也借,他就明明要超越子路,因為子路只對朋友說,我的車借給朋友,他說,我的車借給任何一個人,結果很多人跟他借,他真的借了。後來有一個人,母親過世,想跟阮先生借車來運送棺木,可是他心裡想,我跟阮先生也不認識,他怎麼可能把這麼好的車借給我呢?他就沒借。結果這個事情傳到阮先生耳中,阮先生就說,我有這麼好的馬車,別人不敢來借,那我要馬車做什麼用呢?於是一把火把它燒了。燒得好!這樣燒了之後才能在《世說新語》留下一段故事。各位都知道,在《世說新語》里留故事是不容易的,多少人,多少事情,誰留下來呢?一定要有一些非常激烈的手段做一些事。一輛馬車燒了,反正你有錢嘛,你也不在乎,一燒,留下了故事,代表什麼?我可以超過子路。說到這個《世說新語》裡面,有關有情有義的故事,那不少呢。有一個人,叫做顧榮,有一個字跟我名字一樣,顧榮。那個時候常常有戰爭,很多這些士大夫經常要逃難。顧榮這個人,有一天參加朋友的聚會,那一天的主食是烤肉,每一個人一塊,牛排,都準備好了,上等牛排。結果十幾個客人,一個人一塊,這時候顧榮發現,在烤肉那個工人,好象是烤肉烤了一天,真的香,受不了了,就是看著肉,流口水。顧榮就說,我這塊肉讓他吃,給工人吃。別人就說不要,他們工人本來就是做工的,負責烤肉的,你不要理他,你吃你的,一人一塊,你給他你就沒有了。顧榮說沒關係,我的給他,怎麼可以讓一個人整天烤肉,而不知道肉的滋味呢?就這句話,講得多好!多麼具有同情心,人道精神,他就把這塊肉給那工人吃了。後來逃難的時候,連續兩三次,一有賊兵過來要殺他的時候,就有一位勇士跳過來救他。救了三次之後,他就受不了了,他說,勇士,你為什麼老救我呢?他就說,我就是以前吃過那塊烤肉的人。這真是令人感動!吃了一塊烤肉,就每天跟蹤,要保護這個恩人。現在很多人吃了什麼烤肉,他把你東西統統吃光了也不感謝你。所以你看古代這些人,他那個有情有義的表現令人感動,這些仗義之輩很多是屠狗之輩,我們這些念書人有時候反而做不了這麼有情有義的事情。所以我們說子路他的志向,就是有情有義。要當孔子的學生,記得,就要從有情有義開始,你光是追求生存跟發展,孔子不收的。因為孔子不教,你也會追求生存跟發展。你光是守法而重禮,孔子也不收的,因為守法而重禮是社會上一般的要求。
   要做孔子的學生,就有從有情有義開始,重視朋友的情義超過財物。交朋友是緣份,值得珍惜,錢財是身外之物,多多少少你用得完嗎?與其到最後留下來帶不走,不如活著的時候讓朋友都過得開心一點,這是多麼好的一種想法,這是子路。但是子路這樣做夠不夠呢?還是不夠。我們常常談到六個字,不錯,但是不夠。怎麼樣才夠?那就看顏淵。顏淵的志向,就是不要誇耀自己的優點,不要把勞苦的事推給別人,叫做無私。我們上面講到說,超越自我的第一種價值叫做無私,完全沒有私心,不會自我膨脹,不會執著於自己的要求。顏淵就設法做到這一點,無伐善,無施勞,很不容易。通常我們是倒過來,好不容易有一個優點,真的怕別人不知道,到處宣傳我的什麼優點,我這次考試考得可好了。那萬一有什麼勞苦的事,趕快推給別人,這事太累了,你做吧。所以顏淵所做的事情,是要超越自我,不要考慮自我的利益,不要考慮自我的要求,把它化解了。這一化解,就變成孔子口中的一種典型人格,稱為君子,顏淵就是要成為君子,我們就講幾段有關君子的話吧,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什麼意思?和代表,這個字就是,演奏音樂的時候呢?各種樂器發出各種不同的聲音,大家很和諧。什麼叫同呢?同就是一言堂,只能我說話,你不能反對我,所以君子是和而不同,小人就同而不和。所以君子要尊重差異,設法異中求同,讓大家都有路走,每一個人都發展個性,這是君子,他一定要能夠化解自我的執著,要不然一定不肯。像孔子就談到一個國君,如果他一天到晚講一句話,國家就會滅亡,哪一句話呢?就是,我當國君沒什麼樂趣,除非你們都聽我的話,這一句話就會造成國家滅亡,一言足以喪邦,就是這句話,問題很大。有沒有一句話可以讓國家滅亡,我想很多人聽到這個問題,都會很緊張,一句話讓國家滅亡,那是什麼話?結果答案那句話就是,我當國君沒什麼樂趣,除非你們都聽我的話,這句話就會讓國家滅亡。所以孔子說君子和而不同,是說你要設法能夠化解自我的執著了。今天這個社會,每個人都強調自我實現,年紀輕輕的,我要追求我的自我實現,但是你同時要了解,和而不同的道理。第二句,君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周,代表普遍地愛護每一個人,周延。比呢?譬如說我們兩個人並肩而行,我只喜歡幾個好朋友。君子是能夠做到普遍愛護每一個人,而不會只關心少數幾個朋友,叫做周而不比。不人倒過來,只關心自己少數的朋友,對於大多數人他就不在乎了。第三句,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泰就是舒泰,因為君子沒有什麼執著,他神情很舒泰,他不會驕傲。什麼叫驕傲?驕傲就是自我中心,總是想勝過別人,君子是泰而不驕。說到驕傲,孔子還曾經講過一句話,他說,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驕且吝,其餘不足觀也。即使你有周公這樣的才華,這麼傑出的這種德行,如果你既驕傲又吝嗇,根本不值得欣賞。譬如說,我在學校教書很久了,每年考完大考之後,都有些人考上最後的醫學院,法律系,電機系這些。有些人就很高興,我的孩子考上了醫學院,我聽到之後就勸他,每一年都有很多人考上醫學院,考上法律系,考上電機系。如果你沒有教給他正確的價值觀的話,他到最後進入社會就是四個字講完畢了,自私自利。這個社會不需要這麼多自私自利的人,考試考得好,到最後你這個人很得意,發財,陞官,又如何呢?對社會有什麼幫助呢?所以在談到化解自我的執著的時候,叫做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那接著有一段話是連講兩句,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君子自重,他不跟別人爭,合群,但是不結黨營私,真的就是沒有什麼私心。那麼最後的效果大家都很熟悉,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為什麼坦蕩蕩?因為他沒有私心。小人長戚戚,你一有自我的執著就會煩惱。為什麼別人比我得意呢?為什麼他老是遇貴人呢?我老是遇小人呢?所以孔子這一系列有關君子的話,你整個排開來看,就知道說,顏淵的目標,就是要化解自我的執著,能夠做到無私,能做到無私才合乎君子這樣的標準。所以孔子提到君子這個典型人格的時候,我們也不要把它想得太複雜。我們再回到開始所說的,君子跟小人的差別。說實在的,我在年輕的時候念《論語》,常常都覺得很自卑,好象孔子口中只有兩種人,不是君子就是小人。我稍微對照一下說,我是哪一種小人?對不對?君子喜歡的是道義,小人喜歡的是利益。誰不喜歡利益呢?有好處一定要搶一點,有道義的話,太麻煩了。到最後才知道,孔子口中的君子,要講清楚一點,孔子口中的君子往往是強調立志成為君子的人。要注意立志,小人就是沒有立志的,身體長大了,心態還跟小孩子一樣,只考慮自己的慾望,衝動,各種本能的需求。那君子的話就不一樣了,立志,只要你有志向,生命就不斷地進展,每天都是新的一天,會感覺到生命是自強不息,每天都在上進。我們在念《論語》這一段話的時候,也提過好幾次,當子路說完畢,顏淵說完畢,換孔子說了。子路請教老師什麼志向?他說了三句話,十二個字,就是止於至善,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我們也一再強調,這不是孔子個人的志向。作為哲學家,他說他的志向,他是提出來給人類參考。他也認為,只要你是人,就應該考慮這樣的志向,才是一個人應該有的志向。那很多人問,我怎麼樣才能做到?我舉個例子。有一次國學大師錢穆先生,到軍中作演講。他面對很多士兵,他講一個比喻,因為錢老先生,他是沒有當過兵的了,他也不知道當兵怎麼一回事。他就說,你們當兵的都要站崗,你站崗的時候如果全神貫注,全力以赴,站得非常好,連上將來,都不能站得比你們好,那你們就是小兵的聖人,就是聖人的小兵。他顯然沒當過兵,他以為上將還要站崗呢,上將站崗一定站不好,年紀也大了,體力也不夠了,是不是?但是,他就是這樣講,讓你站崗的時候站得是完美無暇,你做的是小事,站崗是小事情。但是呢?你盡善盡美,努力把它做好。譬如我今天負責一個簡單的事情,我把它做好。那麼在做這件事情的時候,扮演這個角色的時候呢?我再把它做得沒有人可以比我好,我已經儘力而為了,這就是你把這件事情做得完美,你就在這件事情上,在這個角色上成為聖人,成為聖人的小兵,小兵的聖人,他反覆來說。我現在如果說當了鄉長,我就要照顧全鄉的人,當了縣長,照顧全縣的人,我當一個公司的老闆,我就要照顧公司的員工。像這就是儒家的思想,你能夠隨著能力,身份,角色的改變,而不斷地去擴張你能照顧的範圍。而不是說你立刻就要讓天下所有老人如何,所有小孩如何,誰做得到?沒有人做得到。但是,他的意思是說,你要隨著你的條件改變,而範圍越來越擴大。因為善,是我跟別人之間適當關係的實踐,我這一生因為人性向善,我要不斷地行善,我就必須不斷地跟別人之間建立適當的關係,按照我的特定的身份來做,這就是儒家的思想。
   所以我們今天這個時代,到了二十一世紀,很多人都喜歡選幾個字當座右銘。我們如果也這樣做的話,從儒家可以學到什麼?學到四個字。第一,對自己要約,約束的約。第二,對別人要恕,寬恕的恕。但是這並不是要寬恕別人,這個恕是指什麼?己所不俗,勿施於人。第三個,對物質要儉,節儉的儉。第四個,對神明要敬,尊敬的敬,四個字,就可以作為我們的座右銘,而且這四個字,包含著人生的四方面,而人生的四方面也就是人生的所有的方面。我們簡單解釋一下,第一個對自己要約,其實我們自己如果思考一下這個是很複雜。一方面我們可以說,我自己是我自己最大的敵人,為什麼?因為我自己的毛病很難革除。像明朝的哲學家王陽明就說了,他說,去山中之賊易,去心中之賊難。把山上的盜賊趕走很容易,我帶兵去討伐,反正王陽明也會練兵的了。但是,去掉我心中的賊很困難,心中老是有賊。為什麼?孔子說過,君子有三戒。還記得吧?代表什麼?所以你要對自己該怎麼辦?另外一句話呢?自己是自己最好的朋友。所以,一方面自己是自己最可怕的敵人,另一方面又是自己最好的朋友。因為如果你不能跟自己做朋友的話,一天到晚想著自己跟自己是敵人的話,那就分裂了,很可怕。所以你要珍惜自己,愛護自己,把自己當好朋友。所以這兩面並不衝突,一方面知道自己有毛病,人有身心靈,你該修鍊,就設法修鍊,剋制自己的各種問題。那另一方面把自己當好朋友,因為你有身心靈可以往上提升。你不可能透過整形,整容了,變成另外一個人。你就是把這張臉變成一個有名的明星歌星,那你還是你,想法觀念還是一樣。所以呢?在談到對自己要約的時候,一個字就夠了。孔子說,以約失之者,鮮矣。我講這個話,每一句都從儒家提出來的。他說,你因為自我約束而在言行上有什麼過失,那是很少見的。怎麼叫約束呢?話到口邊留半句,做事給人留餘地,就是約。千萬不要說,哎呀!一旦得意了之後就不可收拾,得饒人處有饒人就是約。一個人自我約束的話,他才可能成就他生命更大的目標。我們有時候可以把人生比喻為去打獵。打獵的時候你有兩個選擇,第一個,選一顆霰彈,一打出去散開來,隨便打都有幾隻小鳥,幾隻兔子。另外呢?一顆達姆彈,只有一顆,可以打死一頭熊,可以打死一隻獅子,你選哪一個?很多人選霰彈,目標很多,分散了,最後沒有什麼成果。有的人選擇一顆子彈,可以打大的獵物,代表什麼?約,我用一個目標約束我自己,生命的力量集中,效果就有不同,你不能自我約束的話,你什麼都不能成就。所有的人,有一點點成功的,像很多人都會談到,奧運體育方面的競爭,成功沒有僥倖。譬如說美國籃球界,有一位邁克爾.喬丹,他打籃球跟藝術表演一樣,真是好看。他說,他年輕的時候投籃,每天要投五百個空心球他才停下來。五百個空心球,碰到籃筐不算,我們五個都投不到,他每天投五百個,投到最後得心應手。這是將來講《莊子》的時候,各位都知道,《莊子》裡面比那個喬丹厲害的人還有好幾個。他們也是一樣,長期的磨練,把技術變成藝術,出神入化。所以我們第一個字就是要約,約的時候你才能夠集中力量,完成偉大的工作。第二個,跟別人怎麼相處?對別人要恕。恕這個字,並不是要寬恕別人,而是要能夠體諒別人。這個中文真好!上面是如,下面是心,如心為恕。如心就是將心比心,替別人著想。要常常想,假如我是他,我會怎麼樣呢?西方講心理的,很喜歡分辨兩個字,第一個叫同情心,第二個叫同理心。同情心很容易,誰都會。譬如我經過一個地方,旁邊有個乞丐,大聲地喊可憐我吧。那我手邊有一些零錢,丟給他吧,同情。那什麼叫同理心呢?它跟同情心的差別就是五個字。我走在路邊,一個乞丐大聲地喊可憐我吧,我就想到五個字,假如我是他,假如我是乞丐,我就有同理心了。什麼意思呢?我銅板給他們時候,就輕輕地給他。因為假如我是乞丐的話,我就會想,我雖然要錢,他也有一定的尊嚴吧?你不要丟得那麼大聲,讓別人看到了,乞丐也會慚愧不好意思。那你有同理心的話,想我是乞丐我就不要為難他。人跟人相處就是一點點同理心,就不一樣了,我能替別人設想,我就會經常尊重別人,體諒別人的困難,那個人際關係自然就改善了。所以儒家的思想,這個恕真是好,光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八個字,走遍天下無難事,並且你能夠體諒別人,別人也會回報於你。我們說贈人玫瑰者,手有餘香,我送你一朵玫瑰,我的手上也留一點香味。你要行善的話呢?受益的是別人嗎?不是的,受益的是你自己。因為人性向善,你行善了,滿足了人性基本的要求,所以做好事受益的不是別人,首先是自己。那你做壞事呢?哎呀!不是害別人哦,先害了自己,因為你違背了人性的要求,心中總是不安的。第三個,對物質要儉,儉就是節儉,今天這個世界真的需要我們稍加節儉。美國前副總統戈爾,他就編一本書,《不願面對的真相》。這本書在美國放在旅館已經放在抽屜裡面取代《聖經》了,到旅館去打開抽屜看到《不願面對的真相》,哎呀!這個地球好可怕,再過幾年恐怕就要出大問題了。西方很多國家的旅館,就放《聖經》在抽屜裡面。我們將來在很多旅館裡面,老闆們如果覺悟的話,也可以放一本《論語》,千萬不要放什麼《論語心得》,放《論語》,不過,放《四書》也可以,讓別人看到《論語》、《孟子》、《大學》、《中庸》,睡覺以前翻一翻,做好夢,多好!所以,對物質要儉,要珍惜這個地球。有兩句話呢?我自己也做不到,但是,很多人在提倡的時候都會拿出來作為參考,怎麼樣做到節儉呢?第一,不擁有不需要的東西。打開皮包一看,這個不需要,我都不要了,這樣你就不會跟著去大拍賣了,搶購啦。第二個,東西用到壞為止。這兩句話很少人做得到,我也做不到。不擁有不需要的東西,東西用到壞為止,這樣一來就很節儉了。很多人也擔心說,你這樣講的話,會不會影響整個經濟發展?因為大家都那麼節儉的話,誰去買東西呢?我不是這個意思,我們也不要擔心,不要做過度的假設,我再怎麼樣鼓勵,也不會有人這樣做,各位聽到了就努力做一點。為什麼要節儉呢?絕不是為別人好,你對物質節儉,你才能夠對自我約束。連在一起,我對物質節儉,拉到對自我約束,能夠對物質節儉自我約束的話,我才能對別人有情有義,它四個字連在一起的。你不可能有一個人生活非常奢侈浪費,他能夠自我約束的,你奢侈浪費就是不約束自己。所以對物質儉的話呢?省了很多時間很多力氣,做你願意做的事。最後一個,也是最特別的一個,對神明要敬,這一點就很有意思了。因為很多人他並沒有宗教信仰,其實沒有關係,你把神明想成祖先。我們中國人有一個傳統,叫做祖先崇拜,過年過節都要在家裡祭祖。那你如果說能夠把祖先當作神明這個層次的話,你要尊敬,心裡想到祖先,你就會尊敬。敬這個字,包括兩個,一個叫做敬畏,一個叫做謙卑。一個人如果能夠敬畏鬼神的話,敬畏神明的話,這種敬畏就使他謙卑。知道說,人的生命很有限,人除了物質的需求,還有精神的需求。而人的生命,在這個一路發展下來,最後總是要結束的,那你這一生要去追求什麼呢?身,心,還是靈呢?靈的話,就跟我們一系列講的有關宗教的部分,鬼神的部分,孔子所相信天的部分,是連貫在一起的。以孔子來說的話,你看他這一生一路都很貧窮。他說過,自己飯蔬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很貧窮。我們在見到孔子,一開始的時候呢特別提到四大聖哲,後來我也都在裡面自然就會提到蘇格拉底,比較耶酥來對照。所以呢?在這裡我們可以簡單作個結論,這幾位偉大的哲人,都有他各自不同的生命經驗。但他們共同提供給我們的指導是什麼呢?就是人的生命,有他精神的層次。從世俗的眼光來看,他們並不是大的軍事家,政治家,不是大的征服者,也不是大的科學家,更不是大的企業家,但是,他們所留給我們人類的資產,那太多太多了。多少人受到他們的片言隻字的感動,感化;多少人聽了他們的一些教訓,生命充滿了意義,知道人生該往哪裡走。孔子,他是一個平凡人,到了不平凡的層次,我們每一個人也都可以學習孔子,達到不平凡的層次。那最後,我們就以一段簡單的《論語》的故事來說明。孔子很想做一些事,來幫助整個社會,當時春秋時代末期各國分崩離析,經常有一些內亂,各種複雜的情況。有一個人就請孔子幫他忙,那個人本身是有問題的,子路反對。孔子說,我為什麼想去呢?我總想借著某一個國家振作起來,支持周朝,來統一天下。這個國家的負責人對我好不好,他本身好不好有時不能管他,只能看自己有沒有機會來做,但最後孔子還是沒有去。但是在這個時候,孔子說了一句話,他說,不曰堅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緇。不是說真正的堅硬嗎?磨,怎麼磨也磨不薄,不是說真正潔白嗎?染,怎麼染也染不黑。孔子的生命,就是既堅且白,後來在《孟子》裡面特別用曾參的一段話來介紹。因為孔子的學生,都很懷念孔子,就想把其中一位學生,請他出來說,當老師一樣,我們來跟你行禮吧。曾參堅決反對,他說,我們老師孔子,是不能隨便拿人來替代的。他說,秋陽以曝之,江漢以濯之,我們老師潔白得不得了。秋天的陽光,我們說太陽到秋天其實最烈了,江漢的河水把他洗乾淨了,秋天的太陽把他已經晒乾凈了,沒有人像我們老師那麼潔白。我們學習儒家的時候,帶著一種真誠的心意,接觸這部偉大的經典,是希望從裡面得到一些智慧的啟發,在不同的年齡,不同的生命階段,肯定會有不同的心得。我們這一系列對孔子的介紹,只是希望能夠有一些提綱挈領,整理出來一些重點讓各位參考,以上是我們對孔子思想的介紹。
贊(0) 打賞
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明天機周易網 » 《向孔子問道》12、完美的生命(傅佩榮)
訂閱評論
提醒
guest
必填
必填,請填寫正確地址,方便以後聯繫
0 評論
內聯反饋
查看所有評論

QQ交流群電報交流群

文章內容很好,我要贊助作者!

支付寶掃一掃打賞

微信掃一掃打賞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
0
希望看到您的想法,請您發表評論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