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今天要繼續來介紹孔子的思想,今天談的主題,是他志業的傳承。作為老師,他要教學生,怎麼樣讓老師學生代代相傳,構成一個有力量的團體,在人類社會裡起一種下面的作用。那麼對孔子來說的話,他本身是一個非常好的學生,第一流的學生。他當老師之後呢?也能夠用最好的方法,來教他的學生,通常我們稱作因材施教。那麼因材施教,其實孔子之外,別人也在做。你看釋迦牟尼他回答弟子的問題,耶酥回答門徒的問題,也是因材施教,他不會說,我一個答案就到底了。那樣的話,誰要上課呢?都有標準的答案,考試都會了。因為人生的問題,你就需要按照每一個人特定的情況,他本身的性格,來給予一些引導,一直到他自己可以去主動反省,自己掌握生命的主路線。那麼孔子教學生,這種因材施教的例子有很多,並且很有趣。譬如我們都知道,孔子有個學生,非常豪爽,也非常勇敢,這個人叫子路。子路這個學生,他年紀比孔子才小九歲。我說,才小九歲,是因為很多學生比他小了四十幾歲。子路年輕的時候呢?在古代的記錄上,看起來像一個不良少年。他頭上插着公雞毛,身上披着野豬皮,帶一把劍在街上晃,有人找他決鬥,他決不迴避。孔子看到子路,就跟他說,你為什麼不來跟我學習呢?孔子也需要招生啊,親自出馬。子路說,何必學習,南山有竹,指南山長的竹子,品質非常好,砍下來當箭可以射穿犀牛皮。代表這個竹子質地非常堅硬,砍下來就可以當箭射穿犀牛皮,犀牛皮很厚的。那麼子路認為自己是一個天生英才,我生下來就是一個人才,我不需要學習。孔子作為一個老師,看到這樣的學生,他立刻講一句話。他說,很好,如果你把南山的竹子前面削尖了,裝上箭頭,後面插上羽毛的話,不是射得更深嗎?這就是因材施教。你既然講這個比喻,我就順這個比喻,讓你稍微了解,學習可以增加你的條件,讓你達到更好的一個結果。子路聽懂了,立刻拜師。子路拜師以後呢?對孔子來說,其實啊,也是有他的壓力的。因為子路這個學生最喜歡研究軍事,研究政治,他對於藝術不太有興趣,也不太有這樣的才華。所以《論語》有一段記載,說子路在彈瑟的時候,我們現在講琴瑟和諧的瑟,他們古人彈瑟的多,彈琴的少。在資料裡面,那麼子路彈瑟的時候,孔子聽了很難過。說你這種水平啊,怎麼到我門下來呢?就是有點後悔,收了這個學生,藝術修養太差。結果他說完畢之後呢?門人不敬子路,同學們對子路就不尊敬了。代表他們以前很尊敬子路,因為子路一方面年紀比較大,一方面很兇。那現在不尊敬的話,孔子一看,這樣也不好,同學還是需要按照同學倫理嘛,學弟要尊敬學長。孔子就說了,他說,子路已經登堂而未入於室。我們現在講登堂入室,就來自於這個地方,堂是廳堂,室是內室,等於是你到一個人家裡面,內室才是他最奧妙的地方,廳堂是客廳,外面還有庭院。那子路至少已經進入我們家的客廳,還沒有到最深奧的地方,這是登堂入室的典故。雖然子路帶給孔子一些煩惱,但是也有好處,就是自從子路成為孔子的學生以後,沒有人敢公開批評孔子。因為你一批評孔子的話,子路就上前了,你說什麼?這個是,有一個這麼勇猛的學生,也不錯。這個是有關子路怎麼樣,拜孔子為師的過程。
那麼我上次提到孔子說,從十五歲以上我沒有不教。所以他有一個學生叫做曾點,曾點有一個兒子叫做曾參,他的兒子更有名,我們現在稱曾子,他的兒子,曾參。曾參十五歲,爸爸就把他帶來上課,就正好證明自行束修以上,從十五歲以上,我沒有不教的。好了,曾參來了,這個學生特別老實,很老實的學生。他聽到孔子說,你們要孝順,他就說,我要做到孝順。他怎麼做呢?他就聽父母的話,爸爸打他,他從來不跑,這是他孝順的方法。他還跟別人說,你看,我最孝順,因為爸爸打我,我都不跑。這個話傳到孔子耳中,因為當時的圈子很小的,講什麼話,最後孔子都會知道。孔子就把曾參叫來說,曾參,你爸爸打你,你都不跑嗎?曾參說,是啊。他說,這樣並不是孝順。曾參說,那怎麼樣才算孝順呢?難道要跑嗎?孔子說,當然不是。他說,爸爸是大人,你是孩子,大人出手過重的話,把你打傷,甚至打死了,別人就會嘲笑你爸爸。別人嘲笑你爸爸,就是你不孝順,你被打死了,你也是不孝順。哎呀!那怎麼樣辦呢?孔子說,以後啊,爸爸打你的時候,你要看他拿的棍子是粗還是細,他拿粗的棍子,你快跑,可能打死人的,他拿細的棍子,你就讓他打吧,叫做大杖則逃,小杖則受。所以孝不孝順,要看棍子粗細,來決定要跑,還是不跑。這種智慧,曾參,說實在的,不容易學會。因為曾參的資質,屬於比較老實比較魯頓的這一類型,這是有名的曾參的故事。既然講到曾參,他的爸爸曾點也出場了,將來還有機會談到,現在先說幾句吧。在《孟子》裡面提到狂者,狷者是很好的稱呼,狂者進取,狷者有所不為。一個人狷者,就是很清高,不做那種卑下的事。一個人狂者,代表那種理想很高,曾參的爸爸就是狂者。孟子說,這種狂者,整天掛在口頭上的是什麼呢?古之人,古之人。代表我要學古人怎麼樣,我要學古人怎麼樣。但是他們做不到,言不顧行,行不顧言,說話顧不到行為,行為不能配合說話。代表理想高,但是做起來有一些落差,曾點就是這樣的人。我為什麼提這一段呢?因為曾參雖然孝順,曾點的脾氣不好。一般狂者脾氣都是不太好的,有暴力傾向,打兒子,所以曾參經常挨揍。有一次他在田裡除草,把一個瓜的藤給弄斷了,瓜還沒長熟啊,爸爸就把他打一頓,打得昏過去了,好久才醒過來。我們現在看了都不可思議,這是家庭暴力,但是古時候好象大家也都接受了,因為時代不一樣了。
我們講到曾參,就順便談到,孔子到底教學生什麼?教他《詩經》、《書經》,教他禮,教他樂。但是,孔子心裏面真的希望的是,讓學生了解他的思想,因為他的思想是他所創造的,溫故而知新,他創新的一套思想,也就是儒家的思想。他為什麼要跟學生講這些呢?因為《詩經》、《書經》別的老師也可以教,那孔子的心得只有我知道。但他又會覺得很可惜,他說過,莫我知也夫,沒有人了解我呀。我們就把這段話說清楚,說明孔子到底在想什麼,這在研究上也是很大的挑戰,所以我在今天提出我的研究心得,是希望大家可以作為參考。孔子有個學生叫子貢,我們提過,他為孔子廬暮兩個三年之喪。子貢口才很好,口才好的人有一個毛病,喜歡批評,比較一下誰好誰壞,叫做臧否,誰好誰壞。子貢到批評到誰呢?批評到孔子。他怎麼說孔子呢?他說,我們老師也沒什麼了不起,多學而知之,廣泛學習,並且記得各種知識。把孔子講成一個教書匠,一天到晚泡圖書館,搜集的資料很多了,上課來教,都用背的,所以學生覺得老師只是多學而知之,廣泛學習並且記得他的知識。這個話傳到孔子耳中,孔子心裏面很難過,他就在上課的時候公開說了。他說,子貢啊,你以為我是多學而知之者嗎?子貢知道有人告密了,這一下老師知道我在背後怎麼樣說他呢,只好承認了。他說,是啊,難道不是嗎?孔子說,非也,予一以貫之。這兩個字,非也,很嚴厲呀。正式公開的否認你說的,非也,我不是廣泛學習而已,一以貫之,我有一個中心思想。作為哲學家,一定要有中心思想,你沒有中心思想,思想是混亂的,散亂的,不成章法,講不出一個道理出來,對於天人之際,對於生死問題都不能掌握,你沒有一貫的思想,你怎麼能算哲學家呢?所以孔子說,非也,予一以貫之。本來我們希望,這個時候子貢認錯,說,老師,我錯了,請你原諒,請你告訴我,你怎麼樣一以貫之?這個時候孔子就會講話了。因為孔子的個性,在古代,當老師的人有一個特色,就跟敲鐘一樣,你要問老師問題嗎?用力敲,鐘聲就響得大;輕輕一敲,就響一點點;你不敲,它不響。大叩則大鳴,小叩則小鳴,不叩則不鳴。所以孔子不會說,我自己來說我的思想,他不會說的。可惜呀,子貢看到老師這麼嚴厲地說,非也,就跑掉了。所以孔子心裏面常常在鬱悶,怎麼樣才能讓同學們了解我的一貫之道,我最偉大的心得啊。他就設法找一個機會,他找錯了,孔子教學失敗也是有案可查,他找誰?找曾參。找曾參為什麼有問題呢?我要特別提出兩點。第一個,曾參比孔子小了四十六歲,差了很遠,比孔子小了四十六歲,可以說是學生裡面最晚的一班。比曾參年輕的我們所知的只有一個子張,小孔子四十八歲,那更年輕的了。但是,小四十六歲已經算是最年輕的了,那幾個之一了。第一個,太年輕了,不太容易了解孔子的一貫之道。子貢比孔子小了也不過三十歲左右,比曾參大了十六歲。子貢這個學長又特別聰明,言語科第二名,都被孔子說了,你說錯了,那何況是曾參呢?第二個理由,曾參反應比較遲鈍。我一再強調這一點,是孔子對他學生的分類:柴也愚,參也魯,師也辟,由也喭,四個學生。柴是高柴,高柴愚笨;參是曾參,參也魯,有人說,曾參也是魯國人,不是的,參也魯,魯是魯鈍,曾參是比較魯鈍;第三個,由也喭,由就是子路,子路太粗糙,粗野,這個人不太喜歡念書,直來直往是子路。最後呢?師也辟,是子張,最年輕那個子張太過於孤僻。我們叫做辟,你當然說孤僻也好,高傲也好,四個學生四個毛病,代表孔子對學生很了解,這樣才能因材施教嘛。曾參就是魯,魯代表他反應比較慢,比較魯鈍,但是魯鈍的學生往往比較好。為什麼?他就很老實專心念書。後來傳儒家思想的,像《大學》,像《孝經》,都是曾參。相反的,聰明的學生很早就自立門戶了,把老師放在一邊了,先換我了。所以呢?學生這個魯不魯鈍是天生的資質。好了,結果呢?曾參一方面小孔子四十六歲,一方面又特別魯鈍,他怎麼可能了解孔子的一貫之道呢?對不對?沒有理由了解。
所以好了,現在回到上課的現場,大家一起上課了。孔子說,參乎,吾道一以貫之。他這樣講的用意,是點名要曾參來回答,曾參的回答應該是,何謂也?三個字。結果曾參不知道是哪一根筋不對,忽然之間,老師說,參乎,吾道一以貫之,他說,唯。唯就是Yes,你一說Yes,他就下課了。孔子反應非常激烈,子出,老師離開教室,連你這個學生都懂了,我還說什麼?我一貫之道這麼神聖,這麼偉大,這麼複雜,你都懂了,那這個怎麼回事呢?所以,老師立刻離開教室。接着,底下就發生了悲劇,什麼叫悲劇呢?同學們就圍過來,因為大家都知道,子貢被老師批評的事情,圍過來問曾參說,何謂也?有沒有搞錯?何謂也三個字應該是我們請教老師的,結果大家居然圍過來問曾參,何謂也?曾參一看,學長們個個那麼樣的激動,就知道壞事了。但是也不能下台,就只好說,各位學長不要緊張,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這句話你分析一下,老師的道,是什麼?忠恕而已矣,這句話本來也可以成立。但是,後面三個字露出了馬腳,你說老師的道,說到什麼“而已矣”。代表老師的道沒什麼了不起,“而已矣”三個字代表你們不要緊張,沒什麼了不起。怎麼叫做沒什麼了不起呢?難怪孔子要說沒有人了解我。對不對?我們學過英文就知道,講英文怎麼講?老師的道,Is nothing but zhong and shu,nothing but就代表沒什麼了不起,只是忠跟恕。但是,你看字面你也知道有問題,忠跟恕不是兩個字嗎?它是一以貫之,你把它講成兩個字,後代兩千多年來,大家拚命解釋,怎麼解釋也沒有用,還是兩個字。忠,盡己之謂忠;恕,推己及人之謂恕。你再怎麼盡己,再怎麼推己及人,都是人我之間,曾參一輩子,就是思考人我之間的問題。孔子呢?孔子除了人我之間還想到生死之間,還想到天人之際,這就是孔子。孔子可以清楚說出來,人的生跟死的問題,天跟人的關係,五十而知天命,曾參所了解的是人我之間。所以你看,曾參老的時候也在常常想,吾日三省吾身,曾參的話了,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都是人我之間。我們不能怪他,因為他的一生所看到的就是這個層次,但是你以這個來規範孔子,對孔子不公平。所以在這個地方,我們就要進一步說明了,原來兩千多年以來大家都背了,只要考試寫着孔子的道是什麼,還兩格呢,忠,恕,這不是孔子的道。我這樣講,你拿一個後來的證據好了,《中庸》裡面就說,忠恕違道不遠,違是違背的違,忠恕離開道不遠,代表什麼?不是道啊,離開道不遠,但它並不是道。最後我們還是要替曾參講一句公道話,因為曾參是一個用功的學生,一路念書上去,到老的時候終於覺悟了。《論語》裡面有一句話,在《論語.泰伯》篇,就是曾參說的,說得真好。他說,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就是念書人,不能不有恢弘的精神跟剛毅的態度,因為它任重道遠。他接著說,仁以為己任,就是把仁,行仁的仁,當作自己的任務,死而後已。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所以,既然人生的任務是行仁,到死為止,所以行仁,仁義的仁,才是人生的光明大道,這是標準答案。你打開《論語》就知道,當然是仁義的仁是孔子的一貫之道。《論語》裡面這個字,出現了一百零四次,每一次的脈絡都不一樣。但是,孔子回答學生每一次也都不一樣的答案。所以,把仁當作人生的重要的途徑,孔子一貫之道是合理的。我再補充說明一下,什麼是仁?我們現在講仁都是仁義的仁,因為它跟人類的人發音是一樣的,有時候光說的話,很容易混在一起。所以我常常會強調仁義的仁,仁義的仁有三個層次,第一個人之性,第二個人之道,第三個人之成。人之性,由真誠引發力量,由內而發,這叫做人之性,向善。第二個,人之道,在《論語》中出現最多的是這個,人之道。每一個學生請教老師,什麼是仁,他的目的就是說,老師,我這個人,一生該怎麼走路?我這一生該怎麼樣走上正路?人之道,在《論語》裡面這個用得最多。第三個,人之成,完全的成,人的完成也是屬於仁義的仁,叫做殺身成仁。對不對?你說殺身成仁那個仁義的仁,當然就是人生的完成嘛。所以這樣一來就把仁義的仁分為三個層次,人之性,向善;人之道,擇善固執;人之成,止於至善。這樣一來的話,儒家的思想,孔子的一貫之道就展現出來了,他用一個字,仁義的仁,把人類的生命整個整合起來,就是一個人活在世界上,他要怎麼辦呢?他要真誠。真誠就會發現,力量由內而發,讓自己主動去做該做的事。人的行為大部分都是被動的,儒家的關鍵就在於真誠,真誠才能主動。
說到這個被動啊,我們就舉一些例子來說吧。我有一個朋友半夜開車,一點多了還在路上奔馳,前面紅燈亮了,他想,半夜怎麼有人呢?一隻貓也沒有。他就開過去了,開過去之後,警察追過來,警察藏在樹後邊,他沒看到,警軍把他攔下來之後就問他,你剛才沒看到紅燈嗎?他說,看到了。你不知道紅燈要停車嗎?他說知道啊。那你為什麼沒有停呢?他說,因為沒看到你呀。他沒看到警察,看到警察,看到公安肯定是要停車的,這叫被動,這種被動的情況普世皆然。有一次我看到美國有一篇報道,說他們做個調查,結果真令人擔心啊。什麼調查呢?他們就在路邊找很多人,做民意調查,問說,如果你可以隱形的話,你要做什麼事?各位知道隱形吧?現在很多新的葯,很厲害呀,一顆吃下去不不見了,你們看不到我了,這就是隱形啊,結果多可怕呢?接受訪問的美國民眾,居然高達80%都說要搶銀行,他只要可以隱形他就搶銀行,反正沒有人知道是誰搶的。這說明滿街都是強盜啊,太可怕了!其實人本來就是被動的,父母教我的,老師教我的,有約束我就這樣子。但是人生髮展就要從被動變成主動,這就是一個關鍵。你不能變成主動的話,一輩子都等別人叫你這樣做那樣做,這人生還有什麼希望呢?但是,我們也不要怪現代人,說現在誘惑比較多。古人也一樣。在柏拉圖對話錄裡面講過一個故事,他說,古代有一枚戒指,這個戒指你戴在手上之後就不見了。看到沒有?很多人看電影《魔戒》,《魔戒》裡面,戴在手上就不見了,學柏拉圖對話錄裡面的故事,不是他們發明的。回到柏拉圖,這個戒指誰戴上去誰就不見了。結果有一個牧羊人牧羊的,戴了之後不見了。他本來想說,我雖然可以隱形,還是要做好事,最後受不了誘惑,就設計把國王給殺了,自己當國王。所以這就說明,古今中外都有這樣的問題,都是被動的,如果沒有人約束我,我為什麼要守規矩呢?人生最難的就在這裡。能不能自律呢?所以儒家在這裡教學生要真誠,引發內在的力量,化被動為主動。
我再舉個例子,因為也跟他教學生有關。孔子有很多學生,最好的是顏淵,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這一段,是很多人都在討論的一段,我就借這個背景把這個說清楚。因為這一段是爭執不休,學者們怎麼吵都吵不完的,在這裡我們先說明一點。顏淵比孔子小三十歲,是最好學的,德行最好的,是最好的學生,孔子把顏淵看成與自己可以等量齊觀。他曾經說過一句話,用之則行,舍之則藏,惟我與爾有是夫。別人用,我們就做官;別人不用,我們就隱藏,只有我跟顏淵做得到啊。這等於是把顏淵抬到跟老師一樣的一種層次了。那麼,顏淵請教什麼是仁,這個可重要了。念書念到這一段了就要特別用心,最好的學生問最關鍵的問題,孔子的回答一定是他生平所學的精華。但是,很不幸的是什麼?很不幸的是,大家都把孔子的回答給理解錯了。克己復禮為仁,這六個字,怎麼解釋?歷代以來都這樣說,剋制自己的慾望,約束自己的慾望,去實踐禮的規範。復禮,復,就是去實踐,禮,就是禮的規範。等於是說,我有問題哦,我要剋制我的慾望去實踐禮的規範,這個解釋完全不通。為什麼?因為孔子因材施教。顏淵是什麼人呢?顏淵是孔子學生裡面最沒有慾望的。對於一個最沒有慾望的學生,你跟他說,你要剋制慾望,這不是搞錯了嗎?我說顏淵沒有慾望,說實在的,莊子早就說得更清楚。莊子在他的書裡面寫到一段,說顏淵很想幫助別的國家,希望他們的國君照顧百姓。孔子說,你不要去,你修養還不夠。顏淵說我已經修養好久了,應該差不多了吧?孔子說,你還需要守齋。顏淵就很難過,說老師,我家裡很窮,已經三個月沒有吃肉,沒有喝酒了,你還要我守齋嗎?孔子說, 不是守那個齋,是守心齋,就是你的心要守齋。一般講守齋,就是不吃肉,不喝酒。但是心齋的話,就是不要有壞的念頭,不要有成見,不要有什麼許多猜測,這不容易啊。將來講莊子的時候,我們再好好分析什麼叫心齋。回到《論語》裡面,你怎麼可以把克己復禮說成克制自己的慾望去實踐禮的規範呢?那很多人問,那你應該怎麼解呢?克己復禮的克,在古代有兩個解釋。第一個是克制,沒錯。第二個是什麼呢?是能夠。像克明俊德,以昭九族,《尚書》裡面的話。我能夠讓我的高尚的德行展現出來照顧(光照)九族,就是家人,親屬都可以照顧到了。所以,克是能夠,在古代歷史多得很。在這裡,我們也把克當作能夠,所以,用我的話來翻譯,我們全部用白話,仁代表人生的正途。顏淵請教,什麼是人生正途?孔子說,能夠自己做主,去實踐禮的規範,就是人生的正路。還沒講完哦,孔子後面的話,我用白話說下去。孔子繼續說,我只要有一段時間,能夠自己做主,去實踐禮的規範,天下人都會肯定,你走在人生的正路上。走在人生的正路上,是要靠自己的,難道在靠別人嗎?最後那一句就是關鍵,為人由己,而由人乎哉?你要行仁,要靠自己。那麼前面那個克己,當然是自己能夠做主做什麼事。如果你把前面的克己,講成克制自己的慾望,後面講的由己,要由自己來做,這不是矛盾嗎?一個自己分兩半?一個是不好的自己,你要剋制;一個是好的自己,你要由己。哪裡有一句話裡面,“己”分兩個意思?我還沒見過,所以這就是孔子的回答。
我們絕對有理由相信,孔子非常認真看待顏淵請教什麼是仁這件事,而他的回答,也肯定是他一生學問的精華,就是把人生從被動變成主動,從小時候別人叫我做這個做那個,現在是我自己要做。為什麼?因為我真誠,只有真誠才能夠讓力量由內而發,是我自己願意做的。我因為教書,常常碰到年輕的學生,有時候跟學生分享這種經驗的時候,就會舉例來說明。譬如說,幾個學生坐在車上,人當然喜歡有座位坐比較舒服。到了下一站,上來一位老太太。這時候你就會發現學生們的反應很有趣,有的閉上眼睛假裝睡覺了,有的打開書本假裝念書了,有的把臉轉向窗外,看看風景了。他們就不太願意麵對老太太站着這個事實,因為他有惰性,他不願意真誠面對自己。然後車繼續開,忽然一陣剎車,老太太摔一跤,這時候統統站起來了。為什麼?因為他們這時候才發現,寧可忍受汽車的顛簸,不能忍受良心的煎熬。這種經驗,我在當學生的時候也有過,有過之後我就比較聰明了,一看到老太太上來,我就立刻讓座。對不對?晚讓不如早讓。晚讓的話,別人會說,良心發現了。早讓的話,別人會說,這個人很主動,這就是說明什麼呢?你真不真誠。你不真誠的話呢?你只是一個乘客。你真誠的話呢?你是一個人。你是人的話,就要問了,老太太比我更需要座位,把座位讓給她,應該的嘛。等我將來老了之後,別人會不會讓給我,不一定的,你不能保證的。說,我年輕的時候時常讓座,我老的時候,別人看到我就會讓座給我,這個沒辦法保證的。儒家不在乎這種後面的效果的考慮,而在於說,我該做,當下心安,當下快樂。因為你這個時候發現,站着比坐着快樂,因為你把座位讓給需要的人,這就是儒家的思想,由真誠引發力量,由內而發,做我自己生命的主人,不要別人來告訴我,該做的,我自己就做了。這叫做什麼?從人之性,真誠,到人之道,在擇善固執。
說到擇善固執,就是你要先思考,什麼是善?關於這個思考呢?有些原則,我們簡單說明一下。就是,我跟別人相處怎麼樣才是對的?才是善的呢?要考慮三點。第一個,內心感受要真誠,第二個,對方期許要溝通,第三個,社會規範要遵守。我跟別人來往一定要真誠。真誠,我剛剛前面,上次說過,不是天真,而是經過合理的了解,反對,隔開,邪惡,也知道合理的表達我的言語,所以我內心感受要真誠,對一個人有幾分感情說幾分話。我們常常說見面三分情,加上日久生情,你怎麼可能跟一個朋友第一次見面,就跟他講祖宗八代的事情?不可能的。交淺言深也不適合啊。但是,交往了好幾年,還在什麼事情都要諱莫如深,這也不好,要隱瞞,不讓他知道,這代表很隔閡。所以,人最困難的就是真誠,你要拿捏得好,我對他有幾分感情,說幾分話,這樣說話才能適當,這是第一點。第二個,對方的期許要溝通。譬如說,你希望我做什麼,要溝通。你希望我做的,我做不到,我就坦白地說我做不到,能力有限,我做得到,我就說,我願意不願意做,可以溝通的。第三個,社會規範要遵守。一個社會,一定有既成的規範,大家都來遵守,社會才能安定。這三點如果發生落差,甚至衝突的話,要以真誠為主,因為社會規範常常在調整。譬如說以前的法律,現在的法律不一樣了,以前的法律很嚴格,我們將來講孟子也會提到,就是男女授受不親,儒家就希望怎麼樣?能夠有一些辯通的辦法。有人就問孟子了,如果嫂嫂掉到水裡面快淹死了,我能不能夠伸手救她?這是很嚴重的問題。因為古時候是叔嫂不通問,我對我的大嫂,連平常問候說,你好嗎?這些都不能問的,要避嫌的。好了,那現在不要說說話了,拉手更嚴重了。男女授受不親就是,譬如說我給你這本書,我不能直接給你,我放到桌上,你拿吧。因為直接給你,碰到手怎麼辦呢?現在我們握手這些都無所謂了,以前碰到後很嚴重了,時代不一樣了。所以呢?別人就故意問孟子了,說,你是儒家,講究禮。那男女授受不親,嫂嫂掉水裡快淹死了,可以拉她嗎?問這樣的問題,這個問題叫做兩難法。如果你說,不能拉,要守禮儀,別人說,我好殘忍。你說,我去拉,他說,你違背禮儀,他故意設這個問題。但是,你這個問題怎麼可能難倒孟子呢?真正的哲學家就怕你不問,你只要問,他肯定有一套圓滿的思想,因為他一以貫之之後都通了。孟子說,嫂嫂掉到水裡不去救她,是豺狼,太殘忍了,豺狼虎豹,嫂嫂掉到水裡,去拉,是一個通權達變,要救人嘛。孟子這樣回答,這個回答非常好,說明儒家的思想,法律這樣規定不行哦。但是,我們之間特定的關係,我有深刻的情感,你有特殊的期許,我們對於法律盡量不要違背。但是呢?你緊急狀況的時候你不能說你不管。我們有時候在街上走路,看到旁邊一位漂亮的女士,你沒事就拉一下,這是性騷擾,很嚴重的。那後面有車過來,快撞到她了,你說,我可不能性騷擾,就看她被撞死了,這太殘忍了,這個是在現代社會也行得通,法理不外人情,可以從這邊來理解。那你不能說,小姐拉過來了,說,我以為有車子,那不行,你不能想象。所以我們談到儒家孔子的思想,就知道說從人性向善要真誠,擇善固執要考慮到三點,當然還是要以真誠為主。因為真誠是一個人所能把握的,我不能去管別人的期許太高或太低,我只能夠自己問心無愧,豈能盡如人意,但求無愧於心,就是這樣的話。那再往上的話,就要怎麼樣呢?止於至善。所以,我這邊用三個字,向善,擇善,至善。這邊用人之性,人之道,人之成,整個總和起來就是一個字,仁義的仁。
所以孔子說,吾道一以貫之,就是用仁義的仁,把這個整個貫穿起來。從人生下來,到人的生命的結束都有一個道理來說得通,都有一條路可以走。所以儒家這樣的思想呢?他可以讓你了解之後,知道自己應該怎麼過這一生,裡面自然就有快樂了。你要想得到外在的成就,真的要看機緣。所以我們常常提到孔子之後有孟子,孟子為什麼偉大?因為他確實了解孔子。我講一段故事,孟子所說的,說材料就知道。一般人提到顏淵了,就覺得他很窮,他很可憐,也不幸短命死了,比孔子還早過世,很可惜。但是孟子說什麼呢?他說,禹稷顏回,異地則皆然。大禹,后稷跟顏回換一個地方。譬如說,假設你換成我的情況,完全是一樣的,這句話真是對顏淵最高的一個評價。為什麼?因為顏淵本身活着的時候沒有機會做官,沒有成就任何事業,他變成純粹修養德行,而沒有機會實踐。很多人就會說,哎呀!還是不要太在乎德行,萬一短命怎麼辦?你看,很多人都覺得懷疑了,說你德行好,身體不好,有什麼用呢?沒有正式的功業。孟子怎麼說?他說大禹,大禹是治理洪水,很了不起,八年在外,三過家門而不入,把水給治平,有功於天下。后稷教老百姓稼穡,就是種植五穀,讓老百姓都吃飽,這兩個人是古代的聖人。禹,想到天下有人被水淹死,就好象讓他淹死一樣,因為我水沒治好;后稷想到天下有人挨餓,就好象是自己讓他挨餓一樣,因為我五穀雜糧沒有種好,真是偉大。但是呢?顏淵什麼事都沒做到。孟子說,大禹,后稷跟顏淵如果交換處境,換個地方,是一樣的。這一句話,對顏淵充分的了解,也充分的肯定。人活在世界上,不能要求一定要成就什麼事業,像莊子就是一個例子。莊子是當時最有學問的幾個人之一,司馬遷都忍不住說莊子“其學無所不窺”,他的學問,沒有任何書不看的,莊子何等聰明,但是,窮困得一塌糊塗。但是,有一個國君碰到他之後,哎呀!你不是很有本事嗎?怎麼那麼窮困呢?他最後也受不了了。他說,我本來是很有本事的,不過我給你講個故事吧,講猴子的故事。一隻猴子在大樹上面翻啊,滾啊,跳啊,可以表演各種項目。但是,到了荊棘叢中,矮樹叢裡面,到處都要碰到刺,根本動彈不得,他講自己。他接著說了四個字,他說,現在是昏上亂相,所以不能怪我。昏上亂相就是社會上國君,大臣亂搞,所以你不能怪我,而他藉機反過來就罵人了。所以像這些就是說明什麼?一個人的成就,絕不能用外在的名利權位來衡量,這樣對一個人的價值的衡量是不公平的。所以一個人的成就在內不在外,儒家道家在這一方面是一致的,就是我要修養自己成為完美的人格,道家呢?我要培養自己擁有完美的智慧。儒家強調完美的人格,道家強調完美的智慧,他們都是分開去發展,各有他的重點。我們將來講完老莊之後,大家就會知道,這兩家為什麼有的地方相似,有的地方不一樣,非常有趣。
所以,我們談到孔子他的學問,一貫之道。接着可以說明一下,知識分子為什麼具有使命感,這樣的問題。很多人看到儒家就覺得,你們是不是太累了?知其不可而為之。知其不可而為之,意思是說,明明目的不能達成,我也要去做,這句話對孔子是一個非常標準的描寫。不過我們還是要說明,講這句話的人並非孔子學生,是一個守城門的人。守城門的這個人他見多識廣,他聽到子路說我從孔氏來。子路是孔子的學生,就直接說我住在城裡面的孔氏他們家附近。守城門的人就說,啊,孔子啊,他是知其不可而為之者也,所以,第三者的評論有時候最公平。孔子的學生講自己的老師,一定講得特別好,雖然他們不一定知道孔子的思想,就好象孟子後來所寫的,孔子的學生如何推崇孔子。我去曲阜參觀孔林,孔廟,就有學生問我說,為什麼在孔廟裡面有四個字,叫做“生民未有”?我說,這四個字來自於孟子。孟子把孔子的學生推崇他的話,整合起來叫做,自生民以來未有盛於夫子也,自生民以來未有孔子,就是從有人類以來,沒有孔子這樣的人。當然古代他不了解什麼希臘,印度這些,只不過就他們所認識的人來說。所以,“生民未有”四個字就在孔廟的上面一個大的匾額寫下來“生民未有”。各位知道了,孔子的學生推崇孔子,有時候叫做內台叫好,這個唱戲也不準的了。所以,如果說讓別人來看,一個守城門的人說,他是知其不可而為之者也,這話就有客觀性了。明明知道理想不能實現還是要做,我們就要問,那為什麼你要這樣子堅持呢?我們就舉一個例子吧。國家就好象一輛遊覽車,天子就是司機,他開車帶着全體的老百姓,去一個風景很好的地方,去享福去了。就好象摩西帶猶太人出埃及,去一個流出牛奶與蜜的地方,因為他們古時候喜歡這樣描寫。你看,這個地方到處都有牛奶,有蜜,實在是人間天堂。人間不是一樣嗎?既然領導是天子,就要帶老百姓享福啊。結果車開了一半,天子心臟病發,倒下來了。這個時候麻煩了,就要問,在車上誰有使命,誰有責任去開車呢?第一個,不是有錢人,有錢人不一定會開車。第二個,不是有權力的。第三個,不是兇悍的,我很兇,但是我不會開車。所以,你要問到最後就是很簡單,懂得怎麼開車的人,他才有開車的責任,這叫做知識分子的使命感。知識分子不是狂妄自大的,不是說我念了書,應該我來負責,不是的。而是如果我不出來的話呢?老百姓真的不知道該怎麼走。那為什麼我可以出來呢?我把五經六藝全部了解,我把夏朝、商朝一千多年以來全部了解。了解了之後,知道怎麼樣才能當好的領導,可以帶百姓們去享福的。古時候不是沒有這樣的例子啊,你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吧,像商湯,像周武王,他們出現國家的問題呢?第一個就問,一定是我有問題,使得老百姓受苦。老百姓只要有困難,造反了,也是一樣,一定是我沒做好,才讓別人造反的,他都先自我反省。後代很多昏君,庸君,一有問題就說,一定是別人整我,一定是別人壞了,這是對比起來差別很大的。所以你說,知識分子使命感怎麼來的?就因為,他懂得一個社會怎麼樣才會走上正路。這一點,在西方也是一樣,柏拉圖就強調,一個城邦,最好是由哲學家來擔任君王,萬一做不到這下點,那隻好讓君王來學習哲學。我們也知道,讓君王學習哲學,太難了,君王就是不喜歡念書的嘛。念書多累?是不是?所以這是柏拉圖。所以他建立理想國,最後也只是紙上談兵而已。他的理想本來是很正常的,他說,你要訓練一個哲學家,需要經過一層一層的訓練,不是天生的,不是說你說就算的,而是慢慢訓練,到他五十五歲左右,五十到五十五之間,才能培養一個哲學家。那這個哲學家,他原則是很簡單,愛好智慧,他絕對是愛好智慧,他不考慮什麼實際的效益,就是說財富或者享受,他完全不考慮,他只是追求智慧,他希望說,把老百姓,統統帶上一個理想的城邦。所以,像這些都說明什麼?知識分子的使命感。自有人類以來,知識分子總是比較少數的一群,因為他一輩子都希望追求真理。了解真理之後呢?對於平凡的現實生活,總希望有所貢獻,讓老百姓往上可以提升一點點。我往上提升的話,整個社會就會越來越美好。其實很多偉大的聖賢,他本身沒有什麼享受的。你看看我們,從開始就提到的四位偉大的古人,釋迦牟尼,本來是一個王子,迦比羅衛國王子,生下來就有榮華富貴。但他二十九歲的時候,第一次出城,一出城,就看到幾種人,第一個老人,第二個病人,第三個死人,最後看到僧人,出家人。印度教也有出家人,在山上修行的。所以呢?釋迦牟尼二十九歲出門就不再回家了。其實古時候人也懂得占卦的,占卦就是我們一般講來,各種方式的算命。釋迦牟尼出生的時候就找人一算,就知道他將來會出家。他爸爸是一個小國的國君,當然不希望他出家了,十六歲就幫他娶了媳婦生了兒子,他二十九歲還是離開城門就看到老人,看到病人,看到死人,知道人生,眾生皆苦,就一定要替人類解決這樣苦的問題,出家修行,創立了佛教。你說蘇格拉底,蘇格拉底沒有做任何壞事,但是被人家誣告,因為他的思想太過於犀利,逼着你要追求真理,讓那些偽善的,偽裝的,都被他揭穿了,所以聯合起來告他,最後被判死刑。他本來可以逃獄,連獄裡面的警察叫獄卒,都希望他逃離,因為這個好人,大家都知道,他絕不逃離。因為你沒按照程序正義,判我有罪我就接受,我要逃獄的話,反而違背了法律了,所以蘇格拉底最後是喝毒酒死了。耶酥呢?你從一般人來看,更慘,才活了三十三歲,釘十字架而死。那孔子在這個時候被人家稱作喪家狗,說實在的,比起另外三位,也不見得是更差的事情。但是不公平,還是不公平,孔子絕不是喪家狗,他的生命精神充滿圓滿,到任何地方去,都是天地浩然正氣在身上,哪像我們所想象的什麼喪家狗?他是幽默的口吻。子路到處聽別人講話,在周遊列國期間聽到這些話,就跟老師說,老師,有人在說你是喪家狗。孔子很幽默,就說是啊,我就是喪家狗,事實上他的生命絕對是充實圓滿。像子貢就了解他,知道夫子之牆數仞,不得其門而入,不見宗廟之美,百官之富。我們老師家的圍牆很高,找不到門進去的話,就不知道裡面有什麼。找到門進去的話,富麗堂皇,難以想象。能把孔子的生命境界,描寫為像宗廟之美,百官之富,說明他出身是一個平凡人,經過一輩子的修鍊,有一貫之道掌握住了,生命就趨於圓滿。這種圓滿的生命呢?不是只為自己。儒家一向是肯定入世的,要把個人自我生命的成就跟整個社會的發展繁榮結合在一起。他絕不會說,我一個人獨善其身,不會的,我自己好就算了,不會的,他能夠結合在一起,透過我們剛剛說的,能夠我一個人想行善,別人也跟着相對的,互動的可以行善,這是儒家的思想。所以,儒家的人生理想呢?我們就先說孔子的志向,將來再作深入的發揮。有一次,學生就談到老師的志向,孔子就說了,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這十二個字。這十二個字是什麼意思呢?孔子希望做到,讓老年人都得到安養,朋友們都互相信賴,青少年都得到照顧。這十二個字,是自有人類以來,這是真的人類,最高的理想。耶酥,釋迦牟尼,蘇格拉底,也都是一樣的理想,就是讓每一個人都快樂。尤其是老跟少,是屬於弱勢的,最弱勢的人都可以得到照顧。那我們這些中間的,大家做朋友的也互相信賴,代表社會很上軌道。孔子一個人的理想,一個人的志向,是他個人的嗎?不是的,是他為人類而提出來的。所以我們如果了解孔子的思想,就也會希望我們身邊的人,由近及遠,都可以得到安頓,得到快樂,所謂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我們這一節把孔子的思想到儒家,整個的理想做個介紹,到這裡告一段落。
本站提供周易預測服務,為迷途君子指點迷津,諮詢請加微信、WhatsApp或電報(T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