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諸位朋友,歡迎大家一起來了解、研究我們的傳統。我們今天要談的主題,是跟孔子有關的。翻開人類的歷史,在公元前第六世紀,到公元前第一世紀,這五百多年,在文化學家,他們稱為人類文化的軸心時期。所謂的軸心時期就是,在這之前、之後,有很大的差異。在這之前呢?人的生命面對洪荒世界,在自然界裡面掙扎。人的社會呢?也慢慢形成了。但是形成了之後呢?有各種複雜的問題。那麼到了這個軸心時期,幾個重要的傳統分別出現了代表人物。我們按照年代的先後來說,在印度,出現了釋迦牟呢;在中國,出現孔子;在希臘,出現了蘇格拉底。然後在猶太人的世界,出現了耶酥。這四位古人為什麼特別呢?用孔子的話來說,他說,「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孔子認為是,人在弘揚人生的理想,也就是價值的主體要放在人類的生命裡面。人不是靠某種既定的理想,來使他的生命發光發熱的。譬如釋迦牟尼在印度,本來就有源遠流長的印度教,但是它太過於重視古代的神話,複雜的儀式,還有嚴格的種姓制度,把一個人生下來之後,就列入某個階級,那他必須到輪迴之後呢?才有改變的可能。那麼,釋迦牟尼出來之後,強調眾生皆有佛性,任何一個人,他都有覺悟的智慧,你只要覺悟,生命就可以「離苦得樂」,這對每一個人都有效果,不分階級,也不分種族。那麼,以蘇格拉底來說的話呢?蘇格拉底在西方,他所面對的時代,也是一個複雜的挑戰。一邊是研究自然哲學的,他們把宇宙看作一個物質,加上動力,不斷地運轉,那麼人生的目的就失落了。另外一邊,是喜歡辯論的辯士學派,這個學派走遍各地,發現人間的法律是相對的,價值當然也是相對的,所以他們就不再有任何原則要堅持,只求達到目的而不擇手段。所以蘇格拉底在這個時候呢?深入反省。首先肯定人類社會的法律,再進一步,接受祖先傳下來的宗教,他自己再問到良心的聲音,也就是所謂的精靈的聲音。所以蘇格拉底之後出現了他的學生柏拉圖,開展出西方的哲學傳統以及知識的傳統。那麼,耶酥來說的話呢?猶太教本來有非常深遠的歷史,舊藥跟新葯的差別,很多人用一句話來說,從律法變成慈愛,仁愛。所以耶酥特彆強調一句話,他說,神所喜歡的是仁愛,勝過祭獻。你奉獻給神很多禮物,神其實不需要,因為他創造這一切。那麼你如果說,你心中有仁愛,有這種信仰,而展現出人的美善品格的話,神才真的喜歡。耶酥也說,將來人們禱告,不用在耶路撒冷,而在每一個人的心裡,用他的精神,用他的行為來禱告。那麼像這些都是一種轉捩點,就是從他們出現之後呢?各個傳統就開始轉移,把重點放在人的身上,而這個人是普遍的人,他是一往平等的。那你們再看孔子,我們剛剛提過孔子的一句話,你如果說要去進一步了解,你可以看,他在從政做官的時候,有一次下朝回家,家裡人跑來報告說,馬廄失火了,他只問一句話,有人受傷嗎?他沒有問,有沒有馬受傷?或被燒死?因為在他心目中,馬廄失火的時候呢?雖然古代有階級社會,但是在馬廄裡面工作的,是馬車夫,工人,傭人這些,這些人在社會上的階級是比較低的,平常不太受重視。但在孔子來說,只要是人,他都有平等的一種能力。譬如學習的能力,譬如說修養德行的能力,這樣一來的話,就使得每一個人的尊嚴得到肯定。我們有時候以今天的觀念來看,孔子好象講的話,我們都同意。但是,在當時來說的話,是一種偉大的創見,他還能夠身體力行。
在我們這一系列談到孔子的思想的時候,很多地方會以古今對照的方式,必要的時候也會以中西對照的方式,來凸出孔子思想的特色。我們當然也不必盲目崇拜孔子,因為孔子也是一個平凡人,慢慢修養成為我們今天所了解的孔子。所以我們在介紹他的時候呢?會分一些相關的章節來說明。譬如說,首先要談的是,他在考驗中成長。他年輕的時候呢?特別重要的關鍵是學習,所以學習是他人生的轉捩點。對很多人來說,這也是非常可以理解的經驗。但是孔子的生平呢?在當時來說,又有特別的地方。他的祖先,本來是宋國的貴族,宋國是商朝的後裔。古代的歷史,其實並不複雜,夏朝四百多年,商朝六百多年,到周朝的時候呢?前後加起來八百多年。孔子出現的時候呢?已經到了東周了,東周又分為春秋時代跟戰國時代,他是在春秋時代末期,簡單說起來就是四個字:禮壞樂崩。禮壞樂崩代表禮跟樂本來是維繫人類社會最重要的兩個支柱,現在如果壞了,崩了,那人際關係,人的社會,如何維持自己秩序呢?所以這是一個危機的時代。但是在孔子來說的話呢?危機就是轉機。我們很難想像他這樣的背景,後來有這樣的成就。他的祖先是宋國的貴族,最早的祖先本來有機會擔任宋國的國君,但是因為他非常的謙虛禮讓,一讓之後呢?就是一路讓下去了。讓到後來呢?到第六、第七代祖先的時候就遷到魯國了,所以孔子是魯國人,從宋國遷到魯國。那麼到魯國之後呢?又過了幾代,他的父親擔任過縣長。古代的縣長又稱為大夫了,鄒邑的縣長,就是今天的曲阜。那麼他的父親年紀很大,曾經他第一次結婚生了九個女兒,古人他們為了祭祀,總希望生一個兒子。第二次結婚呢?生了一個兒子,但是這個兒子的腿有殘疾,就是有點殘障,身體不健康的話,對古人來說,也是一個遺憾的事情。所以他第三次結識了孔子的母親,他已經六十多歲了,孔子的母親還不到二十,那麼生下了孔子,孔子的父親在孔子三歲的時候過世,過世的時候還不讓他們母子參加喪禮。所以孔子後來在母親過世的時候,想把父母合葬,還到處請教鄉裡面的老前輩,問他的父親的墳墓在哪裡。找到之後呢?再把母親跟父親合葬。那麼這就是很簡單的一個,他的家庭背景,所以他從小是一個單親家庭長大的孩子,跟著母樣過著非常貧困的日子。他後來有成就之後,別人就稱讚他。他說,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他說,我年輕的時候,家裡地位非常卑微,所以我學會做了很多雜七雜八的事情,就是很多瑣碎的事情我都會做,因為小時候都做過。所以,我們說,英雄不怕出身低,就要困難裡面,你可以磨練,可以開發潛能。
孔子小時候最喜歡做什麼事呢?在魯國的曲阜的南門有一個沂水。每到冬至的時候,舉行祭祀天地的典禮,稱作郊祭,舉行郊祭的時候,場面非常的盛大隆重。所以孔子很小的時候看到這樣的場面,每一個人都穿上莊嚴的服裝,禮帽,然後進退有序,舉行祭祀天地的大典。所以,他小時候跟同伴於遊戲,最喜歡玩這種行禮如儀的遊戲。所以司馬遷也說他,小時候玩遊戲的時候,陳俎豆,設禮容,就是跟大人一樣來學習怎麼祭拜天地。他喜歡那種人文化成,莊嚴肅穆的場面,總感覺到說,人的生命到那個層次,才顯出他的價值。你如果沒有這種禮樂教化,只看赤裸裸的人性,或者說人與人之間的競爭,那實在是一點都不美好。所以孔子小時候呢?到十五歲,又是一個轉捩點。古代的教育,像孔子這樣的孩子,只能接受鄉村教育。鄉村教育就是,每年到農曆十月的時候,農耕社會嘛,已經結束了他們一年的辛勞。這個時候呢?就讓所有的小孩子都來上課。誰來教呢?那個退休的官員,受過教育的人,年紀大了以後,很願意把他的知識傳給下一代。他們所學的只有兩種東西,第一個,是文化常識。譬如說,你是魯國人,你就要記得,魯國的祖先是周公的後裔;你是齊國人,就要記得,齊國的祖先是姜太公的後裔,姜太公就是姜子牙,他有很多有名的故事;那周公更不要說了,在當時是偉大的政治領袖,大家都懷念他的。那麼所以在孔子小時候,他把文化常識都學會了,知道各個國家,因為古代是封建,封建的時候,每一國開國的時候,都跟周朝的周室有關係。第二個要學的是武藝。因為男孩兒嘛,你總要強身,將來15歲以後必要的時候要服勞役,要當兵打仗,所以就要學騎馬射箭,孔子學什麼都學得很好。但是15歲以後,就要準備就業了,因為你是老百姓啊,父親做什麼你做什麼,你就要跟著繼續工作了。但是孔子認為,如果這樣就業的話呢?一輩子恐怕就沒有什麼發展,他決心去學習。所以我們念到《論語》第一段,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聽起來很平常,十五歲立志求學,我們現代都六歲立志求學,進小學嘛。但是我們很少有立志的,都是被迫的,而孔子立志又不一樣,一輩子求學下去。我自己教書三十年,為什麼特別喜歡孔子呢?因為他「學不厭,教不倦」。學不厭,學習而不會厭。厭,就覺得說,哎呀!不想學了,麻煩。教不倦,就是教了之後呢?他不會覺得說,好累呀,不想教了。我們教書教久了都知道,學就厭,教就倦。所以看到孔子這種表現就佩服他。他一路學習上來呢?譬如說最有名的,向老子請教禮,向師襄學習樂,這都是他有名的故事。老子是道家的代表人物,但是這個老子呢?是不是《道德經》的作者那個老子,到現在還有爭議。但至少我們知道孔子問禮於老子,那個老子是周朝的守藏室之史,負責國家檔案,負責圖書館的,非常有學問。那麼在孔子向他請教之後要回國了,老子就特別給孔子一些建議,就是你不要這麼積極,老想改善社會,並且不要顯得好象很有鬥志的樣子,這樣子很容易遭到別人的嫉妒,恐怕別人會對付你,所以孔子年輕的時候有這樣的經驗。每一個人都有年輕的時候,你只要勇於向長輩前輩學習,總會省去很多犯錯的機會。那麼孔子學習音樂,學得更好,能讓他的老師覺得這個學生,幾個月下來就超過老師了。他跟師襄學習一首曲子,一定要精通它的旋律,了解它的技術,還要明白,為什麼做這個曲子?當初作曲的人有什麼心意?最後還把這個曲子所描寫的人長什麼樣子,他都可以揣摩出來。他的老師師襄是瞎子,看不到人,聽到這個學生這樣講之後,真是感動,離開老師的座位向孔子鞠躬。所以孔子學什麼學到最後呢?都可以溫故而知新。你要當老師,條件就是,「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了解過去的,再有新的創意,可以把它推陳出新。
那麼說到孔子的學習,我們可以舉他三點特色。第一個,要學習就學習最好的東西,在古代就是五經跟六藝。古代的五經就是詩、書、禮、樂、易這五經,範圍已經很圓滿了。譬如,詩代表文學,書代表歷史,易代表哲學,禮的話代表生活規範,樂代表音樂,代表藝術。所以這樣一來的話,就已經是相當完整的一種教育的規模。我們有時候稱讚一個人學富五車,這個其實在古代並沒有什麼特別。因為古代的書是刻在竹簡上的,一頁就這麼厚,那三百頁的書,三百片,一輛車裝滿了,所以學富五車,至少你把五經念完也不錯了。而孔子教學生的材料就是這些,尤其是《詩經》、《書經》來教學生,所以非常的嫻熟。他自己把經典學會之後呢?還能夠有他的創意。很可惜的是,在孔子教學生的時候呢?有一個很清楚的目的。因為古代的教育,大學階段,只有貴族子弟可以念。還有民間呢?很有成就的百姓,他的子弟才可以念這個書。譬如說,家裡面要有錢的,有聲望的才可以念,念了之後就是要做官,所以古代的念書人,他的出路比較狹窄。因為你念書之後,你有知識,有人能力可以服務百姓,譬如做官。做官是好事,因為目的是要用我的專業的知識跟能力來照顧百姓,一個社會分工合作,總需要有人來領導。所以呢?在古代的念大學的這些貴族子弟,但是他們因為有工作的保障。譬如說我是一個貴族子弟,我念書畢業之後,已經有工作等著我,這樣一來的話,就不見得有功了。而孔子教學生的時候,他們都是老百姓居多,也有貴族子弟。因為孔子教的,比大學裡面的教授還好,這些人他基本上都是願意主動求學的。所以後來在魯國,孔子的學生做官的很多,並且表現傑出。所以孔子教學生的時候,他自己本身當然具備這樣的能力呀。我剛提到可惜是因為他不能講自己的思想,我們今天多麼希望孔子發表一個演講,說我今天講我孔子的思想,那記錄下來不得了?我們就不用那麼麻煩,也不用讓我來替他想盡辦法,介紹他的思想。但是呢?當時孔子的思想是不考試的,你學會孔子思想你不能做官的,所以你就只好學古代的詩、書、禮、樂、易,這個五經加上六藝。說到六藝的話呢?就是禮、樂、射、御、書、數,裡面有兩項重複,禮、樂。前面的詩、書、禮、樂、易的禮樂,是代表文獻資料,你要看這個書有內容介紹什麼是禮,什麼是樂,有什麼條文。後面那個六藝裡面的禮跟樂,是要實際操作。譬如說我學會禮之後呢?我只看書本不夠,我還要真的去祭祀,真的去婚禮,喪禮,士冠禮,鄉射禮,都要實際上去操作的,那這個操作的一種方法,叫做六藝裡面的禮,所以孔子把這個學得很好。據說他去請教老子的時候,就特別學會了怎麼樣送葬。譬如他們送葬的隊伍,這個時候出現日食就要問,太陽不見了,就好象是晚上了,那這隊伍該不該進行呢?因為晚上不能送葬,所以他們就討論這個問題,當時有一段老子跟孔子一起從事喪禮的記錄。那麼「樂」,更需要操作了,你說我懂得很多音樂原理,講得頭頭是道,但是拿一把琴給你不會彈,這個不成。所以孔子的音樂造詣,我剛剛提到,他跟師襄學樂,讓老師都向他鞠躬,可以想見,他的造詣很高啊。的確,他能夠在衛國停留一段時間,住在朋友家裡,他用擊罄,能夠讓外面經過的人知道他心裡在想什麼,這不容易。你平常演奏音樂,把曲子彈對了就不錯了,他還能夠談到最後,讓別人從樂器聽出來,說,孔子心裏面很感嘆,感嘆什麼?沒有人了解我呀,孔子自己也說過,沒有人了解我呀。兩千多年以來,我們念書人,看到這句話就要警惕,千萬不要以為《論語》打開來,都背下來了,就了解了。孔子直接教的學生,精通六藝的七十二人,孔子公開說了,沒有人了解我呀。這邊我們就要問了,是你的學生不用功,不了解你?還是說你的思想太神秘,別人不了解?這是我們將來會慢慢去說明的。一個人的思想要讓別人全盤了解,這基本上也不太可能。譬如說我教很多學生,教他們說孔子一句話,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每一個人都會背。我再問他,你知道什麼叫不惑嗎?他說不惑,就是沒有迷惑。那你真的知道什麼叫做沒有迷惑呢?他當然不知道。為什麼?今天幾歲?20歲。20歲哪知道什麼叫迷惑呢?一般人都是四十歲開始大惑不解,對人生開始產生迷惑是四十以後,前面都沒什麼迷惑。為什麼?父母跟老師教怎麼做,你怎麼做,你迷惑什麼?你根本不去想為什麼會有問題。四十以後要獨立了,自己面對人生,這個時候就出現迷惑。而孔子就在這個時候呢?可以四十而不惑。他的學生很多很年輕的,跟他年紀差的四十幾歲呀,你說要他們了解孔子的思想,也是強人所難。所以在這裡我們先強調,他對於六藝,禮、樂,他都可以實際操作。
另外還有四項,射跟御。射跟御我們可以說,是孔子非常傑出的能力。他曾經說過一句話,他說,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他說,我們做君子的人沒有什麼好爭的,如果一定要爭的話呢?就比射箭好了。射箭的時候呢?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射箭之前要跟別人打躬作揖,下來之後也要打躬作揖。不能說我今天輸了,箭一丟就走了,不行,打躬作揖,還一起飲酒,代表一種禮儀。孔子如果射箭技術很差的話,肯定不會說這種話的,他射箭不好,說我們來射箭,這不會的,不會自暴其短的。另外一次呢?有人就說,孔子這個人啊,博學而無所成名,就是這個人非常博學,但是他並沒有專門哪一項可以出名的。孔子聽了之後就說,我要靠什麼出名嗎?靠射箭呢?還是靠駕車呢?我靠駕車好了,代表孔子他駕車的技術又超過了射箭。否則他不說會我靠駕車來出名好了。孔子駕車可以想像是很威風的,他身高一百九十二公分,他的父親是大力士,這個我們不用羨慕,是遺傳的問題。他身高一百九十二公分,駕著車子,那肯定是非常的威風的。所以孔子對於六藝,至於書跟數,書就是書寫,你要做官,基本能力,當然要書寫,一般百姓不一定會書寫的。數,就是計算,要計算這個賬簿對不對。因為孔子小時候,年輕的時候就管過帳簿,他年輕的時候需要工作,這我們將來會有機會再說。我們這邊提到他的學習的經驗,第一個,把古代的五經六藝,知識與能力,全部學會,像海綿一樣,所有能吸收的全部吸收,這是最好的示範。人在年輕的時候就是一顆單純的心思,有豐富的腦容量,你如果去學的話,什麼都學得會,就怕你不學。第二個,他學的時候有什麼特色?他的學習跟思考要並重。我常常講一段我的經驗,為什麼我對儒家特別願意用心去研究?二十多年前,我在美國念書,在耶魯大學,住在學校宿舍。同寢室有個日本人,東京大學法律系畢業,在日本政府已經做官了,到美國念NBA,到了耶魯大學,跟我同寢室,我們同寢室是各有卧室,客廳是共用的。所以我們經常一起放假的時候聊天,因為美國同學放假就各自回家,我們從亞洲去的,無家可歸,就聊聊天。我是很喜歡跟日本人聊天,因為我的英文遇強則弱,遇弱則強。我跟日本人講英文,我英文特別好,講得特別溜。有一次我們聊天,聊到了孔子,日本同學忽然變得很興奮。我就說,我說我們談孔子,你興奮什麼?他說,我認識孔子。我說,你怎麼認識呢?他接著講一句日文。我說,我們用英文講話講得好好的,你幹嘛忽然講日文呢?他說,我在講孔子的話。我說,孔子也不懂日文啊。他只好拿一張紙,就寫中文的,還是文言文,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當時我非常震憾,好象我們自己家的寶貝被偷走一樣,一個日本人,把我們的文言文都學了,還可以寫下來。當時我就問他說,你怎麼會這一句呢?他就很得意地告訴我,他說,我們日本人在中學時代都要背《論語》。我心裡想,儒家的思想,在我們華人世界受到很多批評,就算是教的話,也拿來當教條,考完試就忘了算了,居然有人背《論語》,感覺到這麼樣的榮耀,當時給我很大的震憾。我心裡就想,我這一生一定要好好研究儒家的思想。為什麼這些外國人那麼珍惜我們的文化?我們自己反而不在乎呢?外國人不是笨人啊,他選擇世界各種文化,他也是精挑細選,你沒有一定的好的內涵,他為什麼要受騙上當呢?所以呢?我們這邊看到這句話,我是要講這句話,學而不思,光學而不思考的話,白費力氣,因為很容易忘記。我記得在美國做過一個簡單的實驗,有一所大學,它在放暑假之後一個月,緊急召回各系各班第一名的同學,這些學生回到學校,都不知道有什麼事。結果回來之後請他們坐下,把上學期的期末考,完全一樣的題目,再考一遍,結果沒有一個人及格。這個實驗下來之後,美國人想,糟糕!我們的教育在幹什麼?你看,每一班的第一名,放假一個月都玩瘋了,全部忘記了,跑到學校來不知道做什麼,給他再考一次,期末考,全部不及格。為什麼?因為你學習只是記下來去考試而已,你沒有去思考。思考就是經過主體的反省,然後有了自己的心得,就是你學了一百頁的書,說不定你只對裡面的十頁仔細反省,想通了,這十頁就是你的。另外九十頁,很抱歉!還給老師。所以孔子說,學而不思則罔,有他的道理,學了之後要思考。第二句話,思而不學則殆。你光是去想,不去念書,不去翻開書本,那就有危險。什麼危險呢?很容易走偏了。為什麼?因為一個人不去念書,光思考,他只能反省每天發生的事,譬如今天發生了什麼事,昨天出了什麼事,每天有什麼八卦,像這種,你每天想有什麼用呢?想到最後你是什麼行業的,就只想那個行業的事,而忽略了你這個人。人的生命是不受行業限制的,也不受年齡的限制。所以孔子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很值得我們今天參考。他自己本身曾經說過一句話,他說,我曾經整天不吃飯,整夜不睡覺,專門去思考,沒有用,不如打開書本學習,他也有這樣的經驗。其實他隨便一句話,我們都做不到,像他說,整天不吃飯,整夜不睡覺,我只能做到後半句,整夜不睡覺,我做不到整天不吃飯。像這個簡單的一句話,哎呀!這個人也不簡單。但是他至少知道什麼?學跟思並重,雙軌並行,這是比較穩當的。第三個特色呢?他的學習跟德行配合起來。後來的宋朝哲學家有些人喜歡說,你念《論語》之後跟念《論語》之前是完全一樣的話呢?你就是沒念《論語》。為什麼?就是你念《論語》這本書,念了之後你一定要改變,好歹你要改變一點想法,知道說,我應該孝順,我應該講信用,我應該怎麼樣。如果你把這些書念完畢之後,跟以前完全一樣,這等於是沒有念。所以,孔子教學生,是希望他所學的,跟他的行為配合。他有一個學生叫做顏淵,我們會常常提到他。顏淵這個學生,我們都知道他非常了不起。他怎麼樣了不起呢?在魯國,當時的國君是魯哀公。他就問孔子說,你有很多學生,哪一個好學?好學,愛好學習嘛。照理說,孔子學生有三千人,精通六藝的七十二人,好學的名單列出來應該不少。但是呢?孔子說,好學的只有一個。他形容顏淵的好學,用六人字,不遷怒,不貳過。就是顏淵的表現是,我跟張三吵架,我不怪李四,他不會把憤怒轉移到不相干的人身上。第二個是不貳過,就是不再重複犯同樣的過失。我們知道,不遷怒比較容易,我努力修養了幾十年可以做到不遷怒。譬如說,我去學校上課,坐過計程車,跟司機吵架,心情很不好,到了教室,就先把學生罵一頓,這個我不會,我已經修養到這個程度,不會遷怒,一事歸一事,學生不相干,學生是無辜的,你隨便罵人的話,這個老師情商太差,情緒智商太差。你隨便罵了學生,學生心情也不好,回去哥哥就罵妹妹,妹妹就踢小貓,這個是天下大亂了。所以在這裡我們就要知道這個不遷怒,跟行為有關。不貳過更是如此,人的性格往往是決定他犯什麼過錯,所以你不貳過,代表你真的是經常改造性格,壓力很大。譬如我一犯這個過失,我知道這個過失跟性格有關。孔子也說過,人之過也,各於其黨。每一個人的過失,都根據他的黨,黨不是政黨,也不是黨派,黨是性格類別,就是什麼性格的人呢?就容易犯什麼過失。所以你了解一個人的過失以後呢?就可以告訴他,人生的路該怎麼走。所以我們不要怕知道別人的過失,知道別人過失就可以跟他說,那你就該往哪裡去努力。我們也不要怕自己的過失被別人發現,別人發現我們的過失,我們就知道針對這過失怎麼去改,所以這就是說明他的學習跟德行完全配合。配合起來的話呢?你才能夠讓自己的生命與時俱進。不然,光學習的話,只是增加知識,增加知識只是做秀。孔子說過,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孔子當時已經說是現在的學者,對我們來說,孔子是古人,但是孔子以前還有古人,那孔子認為,古代的學者都是為自己,我學了之後,改變我自己,為自己,不是說為自己升官發財,是要改造我自己,讓我自己的生命走向圓滿。那麼在孔子當時他已經感嘆,說現在的學者是為別人的,就是我念書是為了讓別人知道,我的學問這些。但是沒辦法,今天我們學習,都是為了教書,也都是為了自己,也是為別人,這是社會今天知識情況跟古代完全不同了。
所以我們以孔子來說的話,他的生命的轉變,他年輕的時候根本是毫無希望,家裡這麼窮困,他就通過自己學習,不斷地成長。然後呢?他能夠把學習分三個層次,我剛才所說的,來加以實踐,他自己跟他的學生們,就慢慢地形成一個中國古代偉大的傳統,稱作儒家的傳統。到今天我們還是知道,儒家的傳統特別重視什麼?我們來先描寫一下,因為既然介紹儒家,他的三點外在的特色。要判斷一個人是不是儒家,可以從三點來看,第一個,他是否肯定傳統呢?第二個,他是否重視教育呢?第三個,他是否關懷社會。肯定傳統,重視教育,關懷社會,這三點就代表是儒家的學者。但這只是外在的描寫,因為也有些人他有這樣的一種做法,他不見得是儒家,所以還要就內在的學說,指出三點來說明。凡是儒家的學者,他所主張的學說有以下三點。第一,肯定每一個人都可以成為君子。這裡重點在於可以這兩個字,可以就是說,你有這個可能性,人人都可以。儒家也是一往平等,你只要學習,你一定可以懂道理,你只要願意,你也可以成為君子,這是第一個,人人都可以成為君子。但是什麼叫君子呢?我們這裡解釋一下。古代所謂的君子,字面上講是君之子,也就是貴族子弟,他們生下來就有官位的。那麼到孔子的時代呢?君子這個詞,已經增加了道德的含義,也就是一個人格典型,稱為君子。在《論語》裡面,這兩種詞還共用,還同時可以用。甚至到後來孟子的時候呢?有些地方把君子當作有官位的人,有德行的人並用。這說明什麼?古代的人對於政治領袖有更高的期待,你既然有官位,那你更應該像個君子吧?所以呢?孔子的這些學生們,他們儒家都認為,人都可以成為君子,這是可能性,這種可能性是普通的,每一個人都有。你絕不能說,有些人沒有,或是什麼階級的人沒有,不能的,不能這樣說,人人都可以成為君子,並且,你不努力就不能成為。不能說因為你家裡有錢,地位高,權力大,這個不相干,這個是儒家第一點,每一個人都可能成為君子。第二點呢?每一個人都應該成為君子。就改兩個字,把可以變成應該,應該的。應該這兩個字就很特別,因為應該這兩個字,只有人類社會才用得上,除了人類社會以外,其他任何生物都沒有應不應該的問題。譬如我們現在看到非洲野生動物,我們就說,獅子不應該吃綿羊,那獅子也受不了,你不能叫獅子吃素啊,吃素就不像獅子了,也沒有力氣了。所以人類世界之外呢?沒有應該的問題。你說,這裡不應該長一棵樹,那它要長,怎麼辦呢?對不對?它就是自然條件的配合,本能的一個發展,只有人類才有應該的問題。那你說,應該的時候,牽涉到一種選擇跟判斷。所以,儒家的特色在於什麼?先肯定每一個人都可以成為君子,接著說,每一人人都應該成為君子。就是你前面是可能啊,但並不代表你可以任意選擇。你說,我只是可能成為君子,那我不想成為君子,怎麼辦?不行,不想成為君子就是小人了。說到小人了,我們也要特別說明一下,小人不是壞人,小人就是小孩子。小人就是小孩子,但是問題在於說,小孩子長成大人了,他心態還是小孩子,還是有利就要得,跟別人競爭鬥爭,好象搞一些小動作,沒長大一樣,這叫做小人。所以,小人跟君子的差別在於,小人沒有志向,只靠本能生活,跟其他生物差不了多少。君子就是有志向,要成為真正的人。所以在這裡我們就常常覺得,人生是很奇妙的。為什麼奇妙呢?因為生下來是一個人,又說你不夠,你要是沒有好好學習,努力修養,那你就不像一個人。換句話說,你光靠本能跟其他生物一樣,是不行的。所以人類作為萬物之靈,只有天生叫做,這樣的潛能還沒有實現。所以人的一生,就是要把這種萬物之靈的潛能加以實現,成為君子,才算真正的人。所以人都應該成為君子,這樣一來的話,壓力就很大了。為什麼壓力大呢?因為像孔子說的話,殺身成仁;孟子說的話,捨身取義;荀子說的話,君子畏患而不避義死,君子害怕災難,但不會逃避為義而死,荀子也這樣說。《易傳》,《中庸》都可以找到例證,說明你只要是儒家的話,就有一種決心,就是你要我做一個君子,必要的時候可以犧牲生命。這樣一來的話,就顯示一種特別的氣氛,你必須告訴我,你對人性有什麼了解,你不講清楚什麼叫人性,那我這個也是人的人能夠接受的話,我為什麼要照你這樣做呢?對不對?生命誠可貴啊。那你讓我犧牲,拿個理由出來。你說是一種完成,是一種取得,那這個要說服我,儒家整個的思想,就要在這個地方說清楚,否則的話,它只是一套空想,幻想而已。所以呢?在這個地方,我們可以看到第二點,人都應該成為君子。還有第三點,當一個人成為君子的時候,他也會幫助別人成為君子。這句話聽起來好象是比較平常的話,但是再稍微思考一下,他裡面就很深的含義。當一個人要成為君子的時候,他就會幫助別人成為君子,就代表個人跟別人不能分開,在人的社會裡面,它是一種非常緊密的關係。儒家觀察人的生命,非常的深刻,非常細膩,他認為沒有一個人可以離開社會。譬如我們生下來,不在父母的懷抱里,不在家庭裡面,怎麼成長?你慢慢成長,你沒有一個學校來教你,那你怎麼辦?怎麼去學習呢?你成長之後進入社會,你沒有分工合作找到工作,你怎麼安身呢?所以人的生命,跟社會整體是緊密結合在一起的。所以儒家的這個思想特色,就是我剛剛講的第三點,當一個人在成為君子,一定會幫助別人也慢慢成為君子。在《孟子》裡面很喜歡舉舜做例子,我們到現在還常常說堯舜禹湯,這是古代的聖王,他們有很多傳說。孟子特別喜歡稱讚舜,為什麼?因為舜的生平,他的遭遇是非常的崎嶇。我們有時候看電影,為什麼要演電影呢?遭遇跟崎嶇才要演嘛。為什麼世界名著呢?內容很悲慘才是世界名著嘛。我都是一些快樂的結局,那是童話故事。所以像舜呢?他的故事孟子很喜歡講,尤其是他家庭裡面的關係,很多人都知道。因為我們在下一系列還要談到孟子,我們再做詳細的說明,我們現在簡單提一下。舜這個人,爸爸呢?是一個老糊塗。不是我說他,我們怎麼敢隨便講古人呢?舜的爸爸叫做名字呢?叫做瞽叟,瞎眼的老頭子,是個老糊塗。舜的爸爸在他媽媽過世以後娶了一個後母,生了個弟弟叫做象。一家四口啊,居然三個人聯合起來對付舜。這是什麼樣的問題家庭呢?但是越是如此呢?舜越要表現出來,他要成為一個君子,對父親,母親孝順,對弟弟友愛,結果讓他們都能夠受到感動,慢慢感化。當舜要成為一個君子的時候,他必須做一個孝順的兒子,必須做一個友愛的哥哥,他做到了。他做到了之後,跟人相關的對方一定會受到影響,這是很自然的事情。你說我是一個企業的負責任人,我是很好的老闆,但是我的員工都不好,這不可能的。好的老闆面對員工,他自然而然會使員工也變成好員工。相對的,好的員工也會使老闆感覺到應該做一個好的老闆,他們也是互相的。當然有些人說,我試了半天也沒效果,那代表你還沒有試到那個程度,很多時候就要靠一個臨界點,你過了這一點,海闊天空。你沒到那一點的時候呢?好象是山窮水盡疑無路,你還沒到下一站,柳暗花明又一村。人生的修養也是一樣,你不到那個臨界點,看前面好象沒有希望,一過那一點,就不一樣了。所以呢?我們講儒家的思想三點內在的理由,也就是說,內在的主張,每一個人都可以成為君子,每一個人都應該成為君子,一個人成為君子,就會影響或幫助別人也成為君子,這三點就是儒家的內在主張。所以外在三點特色,內在三點特色,合起來,就錯不了,就是儒家。別的任何學派都有特色,我們將來也會談到老莊,道家有什麼特色。所以,我們今天在第一次談的時候呢?就可以把孔子他在歷史上,現在西方的學者也都承認,有一本書叫做《四大聖哲》,就是我剛剛講的四位,孔子在裡面。但是我們自己因為跟孔子有時候太接近了,就看不清楚。人很喜歡貴遠賤近,聽到西方的,外國的,古代的,就覺得很了不起,聽到自己身邊的,就覺得這個人好象,住在山東嘛,也不會太遠,好象很熟。所以,為什麼那麼特別呢?那我們見不到的,就覺得很了不起,因為距離產生美感,我們要避開這樣的一種情況,要如實地了解孔子。孔子的偉大不需要我來宣傳,你看看司馬遷怎麼說。司馬遷是歷史學家,他說的話有可靠性。他在《史記.孔子世家》寫到孔子,越寫越感動,最後忍不住到孔子的暮前,去徘徊沉思良久。因為他想到,孔子的學生在他過世以後,居然約好了在孔子暮前替他守喪三年。這是古代沒有見過的,學生替老師守喪,這個老師也不是什麼政治上有權力的人物,也不是很有錢的人。但是呢?學生跟他之後,為什麼願意這樣做呢?把對父母的這種孝心,守喪,轉移到對老師的守喪呢?因為他們相信,父母是給我身體的生命,老師是給我精神的生命,讓我這一生懂得人生的道理,這一生就完全不同了。這是司馬遷寫這一段加以特別的描述,三年這喪。我們簡單加一句,根據荀子的說法,三年之喪是指二十五個月,不是三十六個月,因為古人他是二十四個月代表兩年,然後第三年的第一個月,也就是二十五個月結束的時候,就說三年了,它是一個一般的說法。結果三年到了,同學們大家相向痛哭一場,然後就各自回家。因為每一個人還有自己的家庭,自己的事業要照顧。有一個學生叫子貢,他特別再回去,再守喪三年,前後加起來五十個月。我自己在07年的8月8日,在我生命中是值得紀念的日子,我特別去參觀了孔廟,孔府,孔林。但是真正讓我感動的是孔林,也就是孔子的墳墓,旁邊有一個簡陋的房子,前面立個石碑,叫做「子貢廬暮處」,就是子貢在那兒替孔子守暮。我看到那兒就會想到,古代兩千多年前這一段事情,但是,老師的偉大,覺得崇拜他,他是可以了解的。因為學生嘛,總是希望老師偉大,他也有希望跟著偉大。但是後代,也有很多政治領袖對孔子的稱讚,那恐怕有其他的考慮,我們也不去管他了。重要的是,我們今天要根據一些《論語》裡面的資料,他跟學生如何對話,這個很多都沒辦法去捏造的,他就是這樣子說的,就是這樣子跟別人互動。孔子生下來就是聖人嗎?不是的。他自己也說過,我非生而知之者也,我不是生下來就有知識的,我是學習才知道的。因為他小時候,家裡的情況我們也介紹過了,他是慢慢在成長。但是這個成長,展現出來的境界不但對我們中國人有效,對全世界人都可以有效。他講了一句話,至少在世界上所有受過教育的人都念念不忘,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句話具有普遍的含義。當然,在別人傳統裡面也有人說過類似的話,但是不像孔子說得這麼樣的準確、清楚。並且把它的這句話的含義用別的方式,以及他的行動不斷加以驗證,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今天我們要從這一方面來思考的話,它背後還有豐富的思想。所以我們今天第一次上課,就是先把孔子他大概的生平的背景,他小時候學習的一些過程,跟他教學的時候,希望學生把學從哪些層次設法產生深刻的效果,以及儒家的外在的跟內在的各三點特色加以說明,這是我們今天上的第一節課。
本站提供周易預測服務,為迷途君子指點迷津,諮詢請加微信、WhatsApp或電報(T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