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信述》7.6述而篇——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
子曰:「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
孔子說:「有志於大道,據守在德上,倚仗著仁,涵泳於六藝之中。」
志:心之所之、心所嚮往。第二個「之」是「到、往」之意。
按:心之所之,不在道,方向性不明,則游移他出,是為人心;而人心,受喜怒哀樂愛惡懼等情識的左右與影響,易入於歧路,所以要「志於道」,從而明確修身的方向與路徑;在道上,則心與性合,乃能復其性,是為道心。孔子曰:窮理盡性以至於命。
道:人所當行之路謂之道,即大道,亦謂天地大道、聖人之道,《大學》所云「大學之道」。道,無處不在,但須人去弘道,乃至合道。《中庸》曰:「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論語》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按:聖道有天道、有人道,然而不可分作兩截;人之命,受之於天,立之於己。道是時時都在、人人本具的,在人就是天命之謂性,所以說性即是人人具有的。道不可外求,亦不可天人兩截。
聖人為了安頓人道,於是以人倫日用作為基礎,同時根據天道規律而制禮作樂,藉由禮樂而燮理陰陽、協和上下,在人修身而反約於心,於是人道既立而自能達於天道,所謂「下學上達」是也。
《中庸》:「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孔子不明講性與天道,所以子貢感慨「不可得而聞也」;然而非沒有。孔子說「天何言哉」,以及「罕言命與仁」,其實是示範弟子進德修業,達於明誠,自我修身而明明德,才能由人道進而天道。所以翼《周易》、修《春秋》等,其實都是為了垂範後世,沿著「窮理盡性以至於命」的大方向以修身合道,盡人合天。
道本不二,然「千里之行始於足下」「登高必自卑」。在人道之中,道即是「人倫日用之間所當行者」。
李炳南:「循性不變,即曰道,是謂性體。就循性不變而言,道即是性,性即是道。」
據:執守、堅守。《正義》:「據猶守也。《中庸》言顏子『擇乎中庸,得一善,則拳拳服膺而弗失之』,即據德矣。」按:得之於心者,據守之則不失。
德:得也,行道而有得於心之謂。
朱子:「得之於心而守之不失,則終始惟一,而有日新之功矣。」
錢穆:「道行在外,德修在己。求行道於天下,先自據守己德,如行軍作戰,必先有根據地。」
《註疏》:「(鄭康成注)德,三德也:一曰至德,二曰敏德,三曰孝德。《周禮·師氏》:『掌以三德教國子,一曰至德,以道為本;二曰敏德,以行為本;三曰孝德,以知逆惡。』注云:『德行,內外之稱,在心為德,施之為行。至德,中和之德,覆幬持載,含容者也。孔子曰:「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敏德,仁義順時者也。《說命》曰:「敬孫務時敏,厥修乃來。」孝德,尊祖愛親,守其所以生者也。孔子曰:「武王、周公,其達孝矣乎!」夫孝者,善繼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是德有成形者也。夫立身行道,唯杖於德,故可據也。」
李炳南:「不動謂之性,動則謂之心,此心正直,故曰德。本性不動,動須省察修持,修不失正,是謂之得。」
依:倚也,因也,可看作倚仗的意思。
仁:心德之全而能博愛親近,具有無窮的生髮的力量。
李炳南:「《說文》:「仁,親也,從人二。」《廣雅》:「竺,竹二也。」《爾雅》釋訓:「竺,厚也。」按二為加厚之象,從人二曰親,從竹二曰厚。凡是對人親切加厚,即是依於仁。」(可備一說)另一說認為,依仁即「親仁」,《正義》:「謂於仁人當依倚之也。」(按:後一說乃外求,不究竟。猶如藉助於木棍行走,終不得法,還須倚仗自身才行。)
錢穆:「仁者,乃人與人相處之道,當依此道不違離。」
游:優遊、沉潛涵泳。李炳南:「游於藝者,《韻會》:『藝,才能也。』又『術也。』《爾雅》釋言:『泳,游也。』《爾雅》釋水:『潛行為泳。』」
藝:即六藝,朱子:「禮樂之文,射、御、書、數之法,謂之六藝,皆至理所寓,而日用之不可闕者也。」
《註疏》:「此六者,所以飾身耳,劣於道德與仁,故不足依據,故但曰游。」
按:游於藝,不僅可以成才,亦所以進德,應務有餘,是乃大用。有其體,發其用。藝,由六藝可擴充延伸至所有能合道之藝術,乃至於合道之術法。李炳南:「禮樂射御書數六藝,以及百工技能,皆藝術也。一切藝術不離乎仁。藝是行仁之工具。」
《論語正義》曰:此夫子誨弟子進德修業之法。道者,明明德、親(新)民,大學之道也。
伊藤仁齋曰:此孔門學問之條目,當時弟子所常佩服者也。道者,人之所由行,故曰「志」;德者,人之所執守,故曰「據」;仁則近而見於行者,故曰「依」;藝,不可不講,亦不可泥,故曰「游」。此四者,雖有大小之差,然道之本末終始,一以貫之,故夫子次第言之。
朱子曰:此章言人之為學當如是也。蓋學莫先於立志、志道,則心存於正而不他;據德,則道得於心而不失;依仁,則德性常用而物慾不行;遊藝,則小物不遺而動息有養。學者於此,有以不失其先後之序、輕重之倫焉,則本末兼該,內外交養,日用之間,無少間隙,而涵泳從容,忽不自知其入於聖賢之域矣。
錢穆曰:就小學言,先教書數,即游於藝;繼教以孝弟禮讓,乃及洒掃應對之節,即依於仁;自此以往,始知有德可據,有道可志。惟就大學言,孔子十五而志於學,即志於道。求道而有得,斯為德。仁者心德之大全,蓋惟志道篤,故能德成於心。惟據德熟,始能仁顯於性。
陳祥道曰:據德,所以立己;依仁,所以行己。禮,體此者也;義,宜此者也;智,知此者也;信,誠此者也。言道德仁,則義智信舉矣。道德仁,君子之務本;藝,則君子之餘事(按:是一種大用)。
劉宗周曰:學要於求仁,而其功必始於辨志。才志便以道為的,則進學有其基矣。藝非道也,而其理即道之所寄返而證之,德在是,仁亦在是。實履其事者,據德之功也;虛泳其趣者,依仁之功也。此內外合一之學也。(按:有大方向,又要有具體操作。大處著眼,小處下手。)
《四書恆解》曰:吃緊在志、據、依三字。人孰無志,而不志道則已失為人之理。志者,專一嚮往也。果志於道矣,則凡立心言行必求合理,而日用倫常便不敢怠肆,必日有所得矣。於此加持守之功,凡得善即拳拳服膺,而不善者亦必改可知矣。據之如據城池自固,以為己有,勿使或失,即中庸固執意也。固執之久,始而勉強,繼而自然,久久天理純熟。仁即我之所以為生,一息不能離,如依物而立,失之則傾。學至此,幾於成矣。但其功夫次第,非明師不授,非有志不立,非恆久不成。
李炳南曰:此章書為儒學之總綱,圓該中國文化之體相用。志據依游是孔子教人求學之方法,道德仁藝是孔子教人所求之實學。道是體,德是相,皆是內在。仁藝是用,皆是外在。仁是用之總,喻如總根,半內半外;藝是用之別,喻如枝幹,純屬於外。孔子學說以仁為本,由仁發藝,以藝護仁,仁藝相得,喻如根干互滋。仁原於德,德原於道。道德非中人以下可解,然行仁藝,道德即在其中。如此由體達用,用不離體,中國文化之精神即在是焉。
又曰:《雍也篇》子曰:「君子博學於文,約之以禮。」上四所列曰博,而須約之以禮者,禮為道德仁義之後,又為六藝之首,道德仁義暨諸藝術,待禮而成。倫常、政治、軍備、祭祀、婚喪、教法,非禮皆亂。《禮運》篇云:「故聖人之所以治人七情、修十義,講信修睦,尚辭讓,去爭奪,舍禮何以治之。」故學道德仁藝,必自學禮始。學禮必以學習敦倫修睦辭讓為根基。(按:用禮貫之。)
《論語後案》曰:《周官》之法,教萬民以藝,養國子以藝,黨正之所校比,州長之所考勸,鄉大夫之所察以賓興,皆以藝。士固有滯於藝而不聞道者,要未有不通於藝而遽高語道德者,此實學之以出也。今六藝之學微,其中易於復古而濟於時務者,則有如射御與數;其復甚難者,則有如樂;而猶可考正是非、釐定得失者,五禮與六書耳。(五禮)細而起居出入之微,亦有所持循,使人莊敬日強,而非僻之心無自入。學者高言志道、據德、依仁,而不亟亟於禮,其能不違道賊德而大遠乎仁也邪?(六書)學者不留心於此,臧氏玉林所謂「不識字何以讀書,不通詁訓何以明經」也。後人以冥悟為仁,以虛無為道,以清凈為德,離訓詁文字而言理義,弊遂至於此。君子博學無方,六藝之學皆宜遍歷以知之,故曰游於藝。(按:即今日之時弊也,故當深思之。以自我覺著的、自以為是的「無為」為無為,自我欺騙、自我貽害而已矣。)
張栻曰:藝者,亦以養吾德性而已。
《四書反身錄》曰:志道則為道德之士,志藝則為技藝之人,故志不可不慎也,是以學莫先辨志。古之所謂藝,如禮樂射御書數,皆日用而不可缺者,然古人不以是為志,必體立而後用行。(按:先立乎其大,明確大方向。否則,方向不對,努力白費。)
《論語經正錄》曰:船山謂志道、據德、依仁,有先後而無輕重;志道、據德、依仁之與遊藝,有輕重而無先後。
許白雲曰:遊藝即志道據德之方,而防其違仁之隙。又曰:遊藝與士,三者不可全然作兩段看。
江謙曰:道德仁藝,只是仁耳。行之,謂之道;得之,謂之德;守之,謂之仁;取之左右逢源,著於事物,謂之藝。(按:有其體,發其用。)
朱子曰:讀書須將聖賢言語就自身上做工夫,方見字字是實用。今看道是甚物事,自家如何志之,以至據德依仁遊藝,亦莫不然方始有得。
雲門隱者按:本章是儒門心法,既是修道的大方向,又是修身的具體次第。順行與逆返,總一太極也。
《素書》曰:夫道、德、仁、義、禮五者,一體也。道者,人之所蹈,使萬物不知其所由。德者,人之所得,使萬物各得其所欲。仁者,人之所親,有慈慧惻隱之心,以遂其生存。義者,人之所宜,賞善罰惡,以立功立事。禮者,人之所履,夙興夜寐,以成人倫之序。夫欲為人之本,不可無一焉。
《四書反身錄》曰:今之所謂藝,詩文字畫而已,究何關於日用耶?或問楓山何不為詩文?楓山笑曰:「末技耳,予弗暇也。」庄渠先生《答唐應德書》曰:「聞開門授徒,無乃省事中又添卻一事。誰始為舉業作俑,不知耗了人多少精神,心中添了多少葛藤蔓說,縱斬絕之,猶恐牽纏,況可引惹乎?朱子謂舉業是一厄,詩文是一厄,簿書是一厄。只此三厄,埋沒了天下多少人才。願應德卓乎萬物之表,莫以此等攖心。若謂此是正業,是指尋花問柳與力穡同也。」按先生此書言言警切,辨志者不可不知。
劉宗周曰:藝謂禮樂射御書數六藝。按《內則》:生六歲,教之數與方名;七歲,男女不同席,不共食;八歲,出入門戶及即席飲食,必後長者,始教之讓;九歲,教之數目;十歲,出就外傅,居宿於外,學書計;十有三歲,學樂、誦詩、舞勺;成童,舞象,學射御;二十而冠,始學禮,可以衣裘帛,舞大夏,敦行孝弟,博學不教,內而不出;三十而有室,始理男事,博學無方,孫友視志。然則遊藝之學,古人生而習之耳。游之則曰藝,溺之則曰能曰鄙事。
陳祥道曰:揚子之言道德仁,則合異以為同,故曰道德仁,人得之以人之天也;老子之言道德仁,則散同以為異,故曰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其實一也。蓋道則無體,故志之而已;德則有體,故可據。(按:思考兩個詞「生德」「養德」。)
李炳南曰:道即本心,亦即真心,寂照湛然。寂者不動,此是定力。照者光明,此是智慧。性是人人本有,故云『天命之謂性』,此即人之本性。本性不動,故曰安。行是動念,行曰性之,即是率性之義,動念自然合乎本性。循性不變,即曰道,是謂性體。就循性不變而言,道即是性,性即是道。
《論語集解》《論語註疏》《論語集注》《論語正義》《論語全解》《論語講要》《論語新解》《論語集釋》《論語集說》《論語古義》《論語稽》《論語學案》《論語會箋》《論語點睛補註》《論語經正錄》《癸巳論語解》《論語後案》《素書》《四書反身錄》《四書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