謙,亨,君子有終。
【題解】:離象心,乾主大,離辟乾,心不自大,謙之字也。謙尊而光,卑而不可逾,禮之用也。坤象物,坎主歸,震主仁,克己復禮,天下歸仁,謙之名也。《旱麓》云:「瑟彼玉瓚,黃流在中。豈弟君子,福祿攸降。」謙之辭也。山體巍峨入雲,地勢平易載物,山伏地中,不自高大;坤象物,艮象身,屈躬下物,謙之象也。推而廣之,均平、稱物、克己、復禮、下物、辭讓、卑退,善順、恭行、莊敬、虛心、寬裕、平和、不足,悉謂謙也。
【注釋】:謙,敬讓,帛本同作嗛,古謙字。有,保也。終,成也。有終,用保其成,艮也。
【玩辭】:亨通,君子用保其成。天地不言,萬物曲成,君子不伐,民物自化,心道皆亨。光明篤實昭乎內,慈柔善順發乎外,明以守道,順以應物,成己者智,成物者仁,謙以始終,唯君子為能保其成。君子,有其德也。有終,守其道也。
【觀象】:初四互蹇〔䷦〕,居平易,遠自高,發謙之心。二五互解〔䷧〕,利西南,和坤順,行謙之用。三上互復〔䷗〕,辨物於小,慎始如終,立謙之體。初五交小過〔䷽〕,行過恭,喪過哀,用過儉,踐謙之跡。二上交師〔䷆〕,用侵伐,征邑國,應謙之變。反體曰豫〔䷏〕,作樂崇德,神所樂往,人所樂歸,對謙之境。對體曰履〔䷉〕,居敬行簡,謙恭卑順,守謙之常。
【序卦】:「有大者不可以盈,故受之以謙。」泰而不驕,君子故成其道;滿而不溢,江河故成其永;親善不盈,功業故成其大。孔子曰:「聰明睿智,守之以愚;功被天下,守之以讓;勇力振世,守之以怯;富有四海,守之以謙。」有大而不自盈,親善而不自矜,此謙〔䷎〕所以承大有〔䷍〕也。
【雜卦】:「謙輕而豫怠。」地不以自厚,物華故生焉;山不以自高,天寶故藏焉;雷不以自威,龍蛇故驚焉;水不以自明,魚蝦故游焉。天地能寬其德,萬物得申其道。是故君子贊天地而承德,化萬物而歸道,自抑寬人。輕也者,寬也,人易從也。
彖曰:謙,亨。天道下濟而光明,地道卑而上行。天道虧盈而益謙,地道變盈而流謙,鬼神害盈而福謙,人道惡盈而好謙。謙尊而光,卑而不可逾,君子之終也。
【疏證】:天道高明,其氣接地而下濟,地道廣博,其氣迎天而上行,天地覆載,物被其化,所謂謙也。善行謙道,無所不通。天之道也,寒暑日月,盈則虧之,謙則益之。地之道也,山川陵谷,高則傾之,卑則聚之。鬼神誠敬,盈則禍之,謙則福之。人道忠恕,盈則遠之,謙則親之。是故尊而守謙,而物莫能掩其大;卑而行謙,而人莫能逾其上。謙謙君子,故有終也。《左傳》引史囂曰:「神,聰明正直而壹者也,依人而行。」天地人神之名固有不同,至於行道,則通於一。虧盈益謙以氣言,變盈流謙以形言,害盈福謙以跡言,惡盈好謙以心言,氣形心跡,一焉而已矣。傾倒崩壞謂之變,蓄聚歸往謂之流,造化之跡謂之鬼神。
象曰:地中有山,謙。君子以裒多益寡,稱物平施。
【疏證】:山生地中,得出地上,成其險峻,能守謙者,終受益
也。君子觀法,損物之有餘,益人之不足,權衡考量,公平施與。坤主眾,惡其陰之居上而盈,故裒之。艮主獨,好其陽之處下而謙,故益之。《老子》云:「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君子法天,故用謙也。裒,減損。稱,衡量。平,公平。施,施設。
初六:謙謙君子,用涉大川,吉。
象曰:謙謙君子,卑以自牧也。
【注釋】:用,可施行,震也。大川,喻險阻,坎乘艮。牧,治理,震也。依卦象釋爻辭,唯方便說法耳,非究竟也。
【玩辭】:君子之道,謙而又謙,以之行險,吉。柔順履初,身居平易,自治謙德,守之始終,卑而不可逾,則是君子之行。眾所共與,涉險犯難,不失操守。正其誼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用涉大川,所以吉也。利涉大川言其才,用涉大川論其德。用之為言,不計成敗,無關得失,泰然處之,得之我幸,失之我命。老子曰:「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君子身居側陋,德風天下。
【玩象】:艮〔☶〕變離〔☲〕體坤〔☷〕,菁菁者莪,在彼中陵。既見君子,錫我百朋。遇謙〔䷎〕參賁〔䷕〕之明夷〔䷣〕,垂翼低飛,斂跡以避艱險。舍車弗乘,素位以制德義。垂翼舍車,卑以自牧,君子用處明夷,用養謙德。《抑》云:「視爾友君子,輯柔爾顏,不遐有愆。」初六有其德也。
六二:鳴謙,貞吉。
象曰:鳴謙貞吉,中心得也。
【注釋】:鳴,聲聞,震也。傳言心者立體,身心比於一;至於發用則謂之情,謂之意,謂之志,身在此,心應彼。
【玩辭】:謙遜和鳴,正固則吉。中正之體,順承九三,陽唱陰和,謙德中積,聲名外揚,自然而然,得正之吉。鳴謙,謙遜之德見於言談,夭夭如也。《鶴鳴》云:「鶴鳴於九皋,聲聞於野。」德積於中,道行於外,鳴謙不害心之正。
【觀象】:動艮〔☶〕變巽〔☴〕體坤〔☷〕,雄雉于飛,下上其音。展矣君子,實勞我心。遇謙〔䷎〕參蠱〔䷑〕之升〔䷭〕,謙也者,卑順之行也。升也者,揚名之道也。蠱也者,振民之事也。苟以卑順之道,行振民之事,豈止於揚名也哉?鳴謙君子,明明德於天下,所以養德勸業也。《文王》云:「亹亹文王,令聞不已。」所謂揚名也。「永言配命,自求多福。」所謂卑順也。「宣昭義問,有虞殷自天。」所謂振民也。
九三:勞謙君子,有終,吉。
象曰:勞謙君子,萬民服也。
【注釋】:勞,功績,坎也。萬民,意指五陰,坤也。
【玩辭】:勞而不伐其功,君子用保其成,吉。陽剛之體,居有其正,謙以始終,雖不自伐其功,然人不欲掩其德,群陰歸仰,萬民臣服,謙德成就善道,立謙之體。《淇奧》云:「有匪君子,終不可諼兮。」勞謙,謙遜之德及於操守,恂恂如也。
【觀象】:動艮〔☶〕變坤〔☷〕體坤〔☷〕,湛湛露斯,在彼杞棘。顯允君子,莫不令德。遇謙〔䷎〕參剝〔䷖〕之坤〔䷁〕,勞謙君子,含章可貞,從王治事,尊其上而得輿,厚其下而安宅,成己而成物,謙德終養成。《樛木》云:「南有樛木,葛藟縈之。樂只君子,福履成之。」所謂「勞謙君子,萬民服」也。
六四:無不利,撝謙。
象曰:無不利,撝謙,不違則也。
【注釋】:撝,帛本轉作訛,偽也。偽同為,施行,震也。
【玩辭】:指揮皆從,無不利。正位居體,巽順其德,處上不凌
剛,居間不隔不滯,心安禮法,從三之指,奉五之揮,行不違道,止不失德,物來順應,得謙道之當然者,發用而無不利也。撝謙,謙遜之德發揮於事業,申申如也。先言斷辭,後語兆辭,其何謂也?聖人直許善德,君子猛行謙道,如斯而已。書云:「惠迪吉,從逆凶,惟影響。」所謂「撝謙」也。
【觀象】:坤〔☷〕變震〔☳〕體艮〔☶〕,天保定爾,以莫不興。如山如阜,如岡如陵。遇謙〔䷎〕參復〔䷗〕之小過〔䷽〕,謙以制禮,復以自知,過以約行。君子善持此三德者,可稱撝謙也。詩云:「左之左之,君子宜之。右之右之,君子有之。」撝謙君子行道有如此,不違則也。
六五:不富以其鄰,利用侵伐,無不利。
象曰:利用侵伐,征不服也。
【注釋】:不富,陰之德。以,連及。鄰,左右,坤體三陰。侵伐,越境討罪,侵四伐二,侵言其輕,伐言其遠,震也。
【玩辭】:據陰德,協左右,用伐罪,無不利。靜守柔中,協和群陰,止而順之,眾所歸往,謙德不富而有其鄰。《益稷》云:「臣哉鄰哉!鄰哉臣哉!」君臣相須有如此。陰柔過用,寇盜或生焉,不服或間焉,終至於用師。恩以治平,威以戡亂,恩威並施,謙之流行者,尊而光也。《維清》云:「維清緝熙,文王之典。肇禋,迄用有成,維周之禎。」周德之所尚也。不富,陰德其謙。以其鄰,德化近順。利用侵伐,刑威遠逆,解悖除違,用保其成。
【觀象】:動坤〔☷〕變坎〔☵〕體艮〔☶〕,淠彼涇舟,烝徒楫之。周王於邁,六師及之。遇謙〔䷎〕參師〔䷆〕之蹇〔䷦〕,利西南,居平易,持謙德,厚民生。不利東北,不好徑,不黷武,謙以始終。利執言,誅有罪,不容奸,保謙德。嗚呼!弔民、尚德、伐罪者,必其大人之師也。
上六:鳴謙,利用行師,征邑國。
象曰:鳴謙,志未得也。可用行師,征邑國也。
【注釋】:征,以上討下,奉辭伐罪,震也。邑,六二象卿大夫采邑,艮也。國,六四象諸侯國中,坤也。
【玩辭】:謙遜悲鳴,受命興兵,征伐邑國。辭謙無爭,正應在三,二四附焉,志不能行,徒聞聲鳴。利用行師,伐二侵四,唯堪自治,心志未得,謙之變者,非不利也。《伐木》云:「伐木丁丁,鳥鳴嚶嚶。出自幽谷,遷於喬木。」所謂「鳴謙」也。經言利用,傳言可用,其何謂也?利稱合義,可謂得時;利道其盡,可語其僅;利許稱情,可傷失志;利嘉其德,用彰其才,所謂以言者尚其辭也。微言大義,聖人之情見乎辭,於斯焉明矣。
【觀象】:動坤〔☷〕變艮〔☶〕體艮〔☶〕,嚶其鳴矣,求其友聲。相彼鳥矣,猶求友聲。遇謙〔䷎〕參謙〔䷎〕之艮〔䷳〕,謙終用師,自治其失,敦厚其德,可也。《皇矣》云:「帝遷明德,串夷載路。」所謂「征邑國」也。
【總論】:謙者,君子克己復禮之道也。尚有終,用損益,戒無恆。初六,謙之卑,不可逾也。六二,謙之正,得諸心也。九三,謙之主,謙而有體。六四,謙之外用,謙而成德。六五,謙之尊,武威不服。上六,謙之不足,出禮入刑。六爻變化,艮體三爻,卑而不可逾;坤體三爻,尊而光。六爻行用,所以制禮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