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天道
明天機

《白話老子》連載第40期:【反者道之動】章

56e92fe6fb8938f5c1a9ba172342209b640-6
白話老子》40期:【反者道之動】章

講述:黃曉明

【原文】

反者道之動

弱者道之用

天下萬物生於有

有生於無

【解說】

老子》一共81章,有的章節長一點,有的章節短一點,像第5章、第6章都比較短,但是這40章是最短的,一共是21個字。我們學習《老子》非常關鍵的一個要點,就是要把81章背下來。背下來之後,我們就能夠隨時在心裏面反覆地咀嚼、參悟。背誦《老子》有一個難點,就是有時候雖然把內容能背下來,但是章節號背不下來。這一章,我們可以用這樣的方式來記憶:《老子》共81章,那麼這一章是在中間的第40章。

這一章在文字上看,它非常簡單,字數也很少。但是我就發現,字數越少的章節,往往也意味著解讀起來的難度越大。為什麼呢?因為越長的章節,雖然記憶起來不好記,但是這個章節的內容之間,它是會有相互聯繫的,那麼也必然有相互的約束。有了約束之後呢,它的內涵也就容易的限制住。所以這一章字數很少,但是它解讀起來是很有難度的。

反者道之動

返回原點,是萬物復歸於大道的運動。

什麼是反?「反」是一個會意字,甲骨文字形,左上角是「廠(hǎn)」,「廠」是山崖的意思;右下角是「又」,「又」是右手的最初字形,那麼「反」這個字形表示:用手來攀爬山崖。從甲骨文字形來看,「反」最初的含義是用手來攀爬山崖。所以楊樹達《積微居小學述林》講:反字從又從廠者,廠為山石崖岩,謂人以手攀崖也。

《說文》講:反,覆也。從又,廠反形。許慎因為他沒有看到甲骨文,所以他的解讀是反的引申義。翻手為雲,覆手為雨,這個覆呢,就是手的反面。人的手,手心是正面,手背為反面;而攀爬山崖,則在人的視角看來是手的反面。

那麼有反,必有正。攀崖是反向向上,對著正向而下,所以在《老子》語境之中,大道創生萬物,是一種順向,是一種正向;而萬物向大道回歸,是逆向,是反向。

我們回顧一下第25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那麼大道周行而不殆,她必然就分成了兩個部分,一個是正向的,順向的,也就是大曰逝,逝曰遠,源源不斷地創生宇宙天地萬物;還有一個反向的回歸,即遠曰反。

反者道之動,那麼什麼是動?就是說這個反向的回歸,就是大道之動。

所以,老子用「動」與大道之「行」區分開。大道之行,就是大道創生萬物,那麼有大道創生萬物,大道還必然有一個反向的回歸,這就是大道之動。合起來就是周行而不殆,形成了一個圓的運動,形成了一個閉環,就是周行。

那麼,反與復有很接近的意思,也有一定的差別。什麼是復?「復」指的是重新回到某個原點;而反呢?指的是這個重新回到原點的過程。比如14章講:復歸於無物;28章:復歸於嬰兒,復歸於朴,復歸於無極;都是指重新回到某個出發點,某個原點。

那麼反者道之動,也可以理解為:反者,道者之動。既然大道有反者道之動,這麼一個趨勢、這麼一個方向,所以,道者自然也可以順著這個方向,回歸到道。也就是說,第28章講的「復歸於朴」「復歸於無極」就是「反者向道之動」。而在這個反向道之動的過程之中,也就是說,道者必然要有與大道的互動、交流,那麼反者道之動這個「動」呢?也可以理解為「虛而不屈,『動』而愈出」的意思。意味著這個「動」是:大道在逐漸地顯現在道者的生命之中,它有一種萌動、萌芽的意思。

那麼,我們來擴展理解,第25章講「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他指出「道天地人」是一個巨系統。那麼作為道者,有志於「反者道之動」的道者來說,我們除了跟大道之間要有互動,那麼我們肯定人與人之間、人與天地之間也還要有互動,也還要有交流,這樣才能夠動而愈出。所以「反者道之動」,我覺得可以從「反」在第25章的體現,「動」在第5章的體現,來做一些擴展的閱讀理解。

弱者道之用

柔弱,是大道作用於萬物的方式。

我們一般把柔和弱並用,但是柔和弱的區別在哪裡呢?柔,我感覺到啊,就好像是一塊橡皮泥一樣的,有一定的可塑性,可以順應著外界而發生相應的變化。但弱,從字形上來看,從弓,從彡shān。弓為曲折,彡為毛,有曲、柔之象,所以弱就是弓和羽的象,合在一起。

鳥類出生的羽毛,非常的幼小,自然有一種很輕飄飄,很不受力的感覺,那麼在這裡的「弱」呢,形容大道之氣是非常的初始,還遠遠沒有分化為萬物。所以大道之氣,在人身上的覺受是一種非常柔弱、很難以體會到的感覺,但是仔細的覺,又發現很容易地滲透,滲透到萬物之中,從而施加作用於萬物。

「用」這個名啊,在《道德經》當中,是經常出現。比如說第4章「道沖而用之或不盈」,第6章「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所以,「用」自然是大道作用於萬物的一種方式。為什麼呢?因為萬物由道母所孕育,然後從玄牝之門生出。道母生出了萬物,並沒有說不管了,就好像人類母親一樣,人類母親生出了孩子,即使孩子長大成人,到了外地工作,到了外國工作,但是母親的心始終在孩子身上,他們之間這種無形的血緣聯繫,就好像是綿綿若存一樣;但是,母親的關愛始終的作用於孩子。那麼道母也是一樣的,自然是始終的綿綿若存,用之不勤地作用於萬物,這就是道母之用。但是第40章的「弱者道之用」呢?它體現出來道母作用的方式,作用在萬物的方式上,是一種非常柔弱的、非常難以覺察的,但是,又始終存在著這麼一種覺受。

反著道之動,弱者道之用。這兩句啊,一正一反,反者道之動顯然是反,但是,弱者道之用,是大道作用於萬物的這種方式。那麼這兩句連在一起,我們有什麼可以更深的解讀呢?這說明,道者的反向,向道而動,必然與大道的作用有密切的關係。那麼大道如何作用於萬物呢?作用於道者呢?因為這個綿的通道是始終存在的。但是為什麼這個通道沒有打開?沒有感覺到?

第19章講「見素抱樸,少私寡慾」。我們之所以沒有感覺到道母的作用,我個人認為,就是私慾太多了。少私,寡慾;再減少,再減少;那麼這個通道自然逐漸的打開。我們人心的這一端有堵塞的地方,逐漸的要清理掉這種污染,這種堵塞的地方,那麼自然就能體現出,就能感覺到道母的柔弱作用,對吧?有了這種對大道的感通,自然就能夠得到大道柔弱的作用,那麼道者自然就會有真知,自然就會變化氣質,自然就會脫胎換骨,自然就會在反者道者之動,這麼一條向道回歸的道路上越走越深入,越走越深入。

所以第65章講「玄德深矣,遠矣,與物反矣,然後乃至大順」,這是「反」在第65章的又一例的體現。

天下萬物生於有

天下萬物都是從「有」中生出來的。

第42章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是一個鳥瞰式的順向的視角。那麼,天下萬物生於有,這從萬物的角度來逆推它的根源。

有生於無

有」是從無中生出來的。

那麼「有」是從哪裡生出來的呢?「有」是不可能從有生出來的,「有」最終是從無生出來的。所以,第11章講「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講了三個例子,這就是形而下的有無相生。那麼,老子從形而下的有無相生,自然明白了形而上層面的有無相生。當然,老子還返觀到了有無相生的界面機制。

所以這裡的無,就到了先天的混沌元氣的層面。無中生有,有生於無,這好理解,那麼有無相生,另外一半有生的無,怎麼理解呢?《莊子》寓言講:倏忽在中央之地遇上了混沌。這就是描述了有還歸於無,第2章的「有無相生」的另外一半。

日本有一個物理學家湯川秀樹,他是日本第一個獲得諾貝爾物理獎的物理學家。他在《創造力和直覺:一個物理學家對東西方的考察》的這本書中講:

它可能是有著分化為一切種類基本粒子的可能性,但事實上還未分化的某種東西。用所慣用的話來說,這種東西也許就是一種「混沌」。正是當我按這樣的思路思考問題時,我想起了莊子的寓言。

最近我又發現莊子寓言的一種新的魅力,我通過把倏忽看成某種類似基本粒子的東西而自得其樂。只要他們還在自由地亂竄,什麼事情也不會發生,直到他們從南到北相遇於混沌之地,這時就會發生像基本粒子碰撞那樣的一個事件。按照這一蘊涵著某種二元論的方式來看,就可以把混沌的無序狀態看成把基本粒子包裹起來的時間和空間。在我看來,這樣一種詮釋是可能的。

湯川秀樹提到了《莊子》的寓言,所以我們來重溫下《莊子》的著名寓言:

南海之帝為倏,北海之帝為忽,中央之帝為渾沌。倏與忽時相與遇於渾沌之地。渾沌待之甚善。倏與忽謀報渾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竅,以視、聽、食、息,此獨無有,嘗試鑿之。」日鑿一竅,七日而渾沌死。

所以,老子是按照五官七竅以及身體的感官覺知的能力,把世界分為兩分,為有和無。但是如果細分來看,似乎這樣的描述更加精確一點:有和天地萬物層面,即視之可見,聽之可聞,搏之可得,感官可以覺知的那一部分,我們命名為「有界」,而「有界」的萬物,又是由「有」所構成,即01章「有,名萬物之母」;或者按照40章所講「天下萬物生於有」。那麼按照這種界定,「有」是有界的最基本的構成。有,即老子與莊子共同返觀到的,是倏忽;那麼按照現代科學來講,是基本粒子的存在。為什麼呢?因為倏忽,莊子命名為南海之帝與北海之帝,而我們知道基本粒子是有極性的。無呢,就是混沌,就是混沌元氣。混沌元氣生的基本粒子,就是「無中生有」;而基本粒子,當相遇到一起的時候,就回到了混沌,即有回歸於無。

但是,老子第21章又說:

孔德之容,惟道是從;

道之為物,惟恍惟惚。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

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

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所以說,倏忽就是基本粒子的存在,可以有兩個途徑產生:或者是大道直接創生,即「道之為物,為恍為惚」;還可以由混沌元氣間接創生。那麼大道直接創生當然是完全可能的,道自然無所不能,也意味著道不一定是先創生的無,然後再創生的有,她可能是有無同時創生。

當然,整體上,道生萬物,是這樣的一個趨勢:即從無形無質的混沌元氣或者先天元氣,向有形有質的萬物轉變的趨勢。大道創生了無,然後從無到的天地萬物的有界。而目前我們的宇宙已經是有界和無界並存,而大道作為創生一切的本體的存在,也依然還在源源不斷的創生,同時萬物也依然還在源源不斷的回歸到無,也有可能回歸到大道的本體。

所以,這就是大道的周行不殆,既有正向的順生,也有反向的逆歸。

【略論有無】

上面我們對有和無做一些簡單的論述,所以明顯的看出來,老子的思想是將現世界劃分為兩個層面,一個是有,一個是無。這在哲學史上是一個偉大的創舉。我們人類因為在有界,在形而下的世界生活,用五官七竅和我們的身體去感知、去觸摸、去觀察這個有形的、形而下的世界,那麼就逐漸忘記了,實際上還有一個形而上的無形世界的存在。

第14章講:「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所以我們人類很自然會感受到、觀察到有界的存在,這是用人類向外的五官七竅來界定;進而我們現代科學所能認知到的一切,均為有界的存在,因為我們目前所使用的一切科學手段,都是人類的眼耳鼻舌身意的拓展。比如說眼睛看不到的紅外和紫外,依然是眼睛觀察到的色譜的拓展;耳朵聽不到的超聲、次聲乃至各種頻段的電磁波,也依然還是耳根功能的拓展;那麼眼睛所無法分辨的原子、粒子,科學家發明儀器觀察到了,也依然還是眼睛的拓展。科學對有界的認知,已經拓展到了基本粒子層面,那麼它就到了老莊這兩位道家的聖人所返觀到的倏忽的存在。

所以,老子敏銳的發現了,既然有「有界」的存在,那麼還必然存在著一個「無界」。有界不可能由有界創生,它必然是由無界所創生,所以有「無中生有」,必然還有「有回到無」。所以,「有無相生」就成了必然。在道家高人的實證當中,它不僅僅是哲理上的突破,實際上它還是道家修鍊觸及到了無的存在,然後才相應的提出了這個哲理。

我們現在是學習到了第40章,是剛好在81章的中間,那麼此時來回顧第1章「道可道非常道」。一般的注家會把注意力集中在第一句。那麼實際上根據老子的寫作章法,顯然「道可道非常道」,作為《老子》第1章的第1句,不可能是第1章的重點。雖然這句話也無比重要,但是其目的是為了什麼呢?是引出第2句「名可名非常名」。那麼《老子》作為「道學概論」,這麼重要的道學,必然是由各個名來組成。所以老子就會給他的「名」作定義。那麼,第1章的第2段就是對「有」和「無」做定義。

無,名天地之始。

有,名萬物之母。

這就跟第40章的「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對上了。

所以我們剛才講了,「有」是什麼?「有」是基本粒子。那麼我們還給「無」作個界定。「無」是什麼?無的級別高於天地,因為「無名天地之始」,「無」孕育了天地,實際上還孕育了萬物的生命的種子。所以「無」,至少在先天混沌元氣的這個級別。而且再往大道方向溯源,就到了《老子》論道的幾個章節所言的「沖淵湛混、象物精信、惚恍窈冥」。這些都屬於「無」,或者說,無界。

那第40章呢?「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無」是誰創生?「無」,從本體論講,那麼自然是宇宙萬物的絕對無法超越的本體「大道」,所創生。當然,在老子時代還沒有現代人所講的本體論。所以,老子也經常把本體的道,與各種層次的先天元氣混用。包括一,有物混成、太極,這個階段,也經常就認為是道。

但是28章指出「復歸於無極」,顯然道就是無極。所以如何復歸於無極?那麼必然是對無不斷的感通,不斷的深入。深入到了最後,最終那麼就必然觸及到大道的本體,即無的最極致:無極。

我們來思考一下,老子在81章的中間創作的這個字數最少,但是蘊含了無窮內涵的第40章節,用意何在呢?

第一,大道之周行,有順生萬物的這麼一個方向,那麼必然還有逆反無極的這樣的一個方向。所以,就把周行給說圓了。同時我們要知道,老子這一本經典,是給人類的修鍊指出了「返本」的修鍊方向。

第二,道是無所不在的,而且是以柔弱的方式作用於道者。

第三,老子提出了有無這兩個哲學範疇,從而引出了老子的思想:無為。無為而無不為,清靜為天下正。

第40章的內涵很深,尤其是反-正、道-萬物、柔弱-剛強,一對一對的,有些是體現出來了,有些還是隱含著,需要大家去不斷地咀嚼,不斷地體悟。慢慢地大家會在自己未來的修鍊當中,從這一章當中得到很多的觸機、靈感。

···分享這篇文章···

本站提供周易預測服務

事業升遷,婚姻情感,升學考試,工作面試,人際關係,疾病吉凶、風水、擇吉、起名等。

微信諮詢:guizhen998

電報(TG)諮詢:https://t.me/Minlee998

WhatsApp諮詢:https://wa.me/14422221313

另站長手頭有大量易學、玄學、心理學、神秘學方面的電子書,有需要者可聯繫索取(適度收取資料整理費)

贊(0) 打賞
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明天機周易網 » 《白話老子》連載第40期:【反者道之動】章
訂閱評論
提醒
guest
必填
必填,請填寫正確地址,方便以後聯繫
0 評論
內聯反饋
查看所有評論

QQ交流群電報交流群

文章內容很好,我要贊助作者!

支付寶掃一掃打賞

微信掃一掃打賞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
0
希望看到您的想法,請您發表評論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