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天道
明天機

輕鬆學《易經》:《周易詮釋》,坤卦第二

…分享美好…

640-8

輕鬆學《易經》

周易詮釋》:坤卦第二

640-7

【周易經文】

 
坤:元亨。利牝馬之貞。君子有攸往,先迷後得主。利西南得朋,東北喪朋。安貞吉。
彖曰:至哉坤元,萬物資生,乃順承天。坤厚載物,德合無疆。含弘光大,品物咸亨。牝馬地類,行地無疆,柔順利貞。君子攸行,先迷失道,後順得常。西南得朋,乃與類行;東北喪朋,乃終有慶。安貞之吉,應地無疆。
象曰: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初六:履霜,堅冰至。
象曰:履霜堅冰,陰始凝也。馴致其道,至堅冰也。
六二:直方,大,不習,無不利。
象曰:六二之動,直以方也。不習,無不利,地道光也。
六三:含章,可貞,或從王事,無成有終。
象曰:含章可貞,以時發也。或從王事,知光大也。
六四:括囊,無咎無譽。
象曰:括囊無咎,慎不害也。
六五:黃裳,元吉。
象曰:黃裳元吉,文在中也。
上六:龍戰於野,其血玄黃。
象曰:龍戰於野,其道窮也。
用六:利永貞。
象曰:用六永貞,以大終也。
 

文言曰:坤至柔而動也剛,至靜而德方,後得主而有常,含萬物而化光。坤道其順乎?承天而時行。

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臣弒其君,子弒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來者漸矣,由辯之不早辯也。《易》曰「履霜堅冰至」,蓋言順也。

直其正也,方其義也。君子敬以直內,義以方外,敬義立而德不孤,「直方大,不習無不利」,則不疑其所行也。

陰雖有美,含之;以從王事,弗敢成也。地道也,妻道也,臣道也。地道無成,而代有終也。

天地變化,草木蕃。天地閉,賢人隱。《易》曰:「括囊,無咎無譽。」蓋言謹也。

君子黃中通理,正位居體,美在其中,而暢於四支,發於事業,美之至也。

陰疑於陽,必戰。為其嫌於無陽也,故稱龍焉。猶未離其類也,故稱血焉。夫玄黃者,天地之雜也,天玄而地黃。

【解讀詮釋】

 
【2.1】

坤:元亨,利牝馬之貞。君子有攸往,先迷後得主。利西南得朋,東北喪朋。安貞吉。

【白話】
坤卦:開始,通達,唯適宜母馬般的正固。君子有所前往時,若率先行動則會迷路,在後跟從會得到主人的引導。利於西南方得到朋友,往東北方,失去陰類的朋友。安於正固就會吉祥。
【解讀】
○坤卦雖具「元亨利貞」四德,但與乾卦有不同。坤卦不是普遍的利貞,而是「利牝馬之貞」。牝(pìn)馬是母馬,柔順健行守持正定。亦即大地順著天的法則健行而養育萬物。
朱熹《本義》:「陽大陰小,陽得兼陰,陰不得兼陽。故坤之德,常減於乾之半也。」乾為天、為君,「天子馬曰龍」(《公羊傳》註疏),故乾為龍;坤為地、為母,得乾馬之半,故坤為牝馬。
○因乾卦是主導,坤卦是順從,坤唯有追隨乾,才不會迷失。所以「先迷後得主」,先,領先行動;後,隨順行動。
○西南得朋,東北喪朋:
1.《淮南子·詮言訓》:「陽氣起於東北,盡於西南;陰氣起於西南,盡於東北。」此源於先天八卦,東北震卦長男為陽之始,西南巽卦長女為陰之始。
後天八卦,西南坤為母,兩側的南方為離卦中女,西方兌卦少女,都屬於陰類。故《彖傳》說「西南得朋,乃與類行」。東北艮為少男,兩側東方震為長男,北方坎為中男,皆是陽卦。故曰「東北喪朋」,往東北方,失去陰類的朋友。

640-13

2.《周易密鑰·釋<周易>中的「朋」》:
徐中舒《甲骨文字典》:「朋字乃是賏之形譌。」王國維《觀堂集林·說珏朋》:「殷時玉與貝皆貨幣也,……其用為貨幣及服飾者,皆小玉小貝而有物焉以系之,所系之貝、玉,於玉則謂之珏[jué],於貝則謂之朋,珏朋兩字於古實為一字之通用」;「古制貝玉,皆五枚為一系,合二係為一珏,若一朋。」
《詩·小雅·菁菁者莪》曰:「既見君子,錫我百朋。」
鄭玄箋注曰:「古者貨貝,五貝為朋。賜我百朋,得祿多,言得意也。」
古代的貨幣貝產地只在南洋、印度洋一帶,也就是西南方向,朋貝來自西南,這是《周易》「利西南得朋」的原始義。坤為西南,坤為朋也。
帛書《衷》「乾坤之參說」篇:
「東北喪崩(朋),西南得崩(朋)」,求賢也。
帛書《衷》「坤之詳說」篇:
《易》曰:「東北喪崩(朋),西南得崩(朋),吉。」子曰:非吉石也。亓(其)【□】(38上)□要,誠與賢之胃(謂)也。【武】人又(有)柫(拂),文人有輔,柫(拂)不撓,輔不絕,何不吉之又(有)?
帛書《易傳》中孔子解釋「西南得朋」仍然帶有朋貝來自西南的原始痕迹。賢,從貝。賢的本義為財寶,引申為賢人,在物為寶,在人為賢。段玉裁《說文注》:「賢本多財之稱。引伸之凡多皆曰賢。人稱賢能,因習其引伸之義而廢其本義矣。」
○【「利西南得朋」諸家斷句】
王弼、孔穎達《周易正義》讀作:
「君子有攸往,先迷後得,主利。西南得朋,東北喪朋,安貞吉。」
李鼎祚《周易集解》讀作:
「君子有攸往,先迷,後得主,利。西南得朋,東北喪朋,安貞吉。」
王引之《經義述聞》讀作:
「君子有攸往,先迷,後得主。利西南得朋,東北喪朋。安貞吉。」
朱駿聲《六十四卦經解》讀作:
「君子有攸往,先迷,後得主。利西南得朋,東北喪朋。安貞吉。」
又,《通典》引秦靜《臘用日議》:
「《易》曰坤利西南得朋,東北喪朋。」丑者土之終,故以丑臘,終而復始,乃終有慶,宜如前以未祖丑臘。
李守力按:
《周易》經文體例,「利」字多與下文連用:
利牝馬之貞、利建侯、利用刑人、不利為寇、利禦寇、利涉大川、不利涉大川、利用恆、利執言、不利君子貞、利君子貞、利居貞、利用獄、利艱貞、利有攸往、不利有攸往、利女貞、利西南、不利東北、利用為大作、利用為依遷國、不利即戎、利於不息之貞、利用享祀、利出否、利幽人之貞、利武人之貞、小利貞等。
「利」字用在句尾的只有兩種:
無不利、無攸利。
所以《正義》「先迷後得,主利。」和《集解》「先迷,後得主,利。」的斷句不合《周易》經文慣例。
周易詮釋》斷句採用「利西南得朋」,與蹇卦、解卦「利西南」同體例。
【2.2】

彖曰:至哉坤元,萬物資生,乃順承天。坤厚載物,德合無疆。含弘光大,品物咸亨。牝馬地類,行地無疆,柔順利貞。君子攸行,先迷失道,後順得常。西南得朋,乃與類行;東北喪朋,乃終有慶。安貞之吉,應地無疆。

【白話】
彖傳說:至廣啊坤元,萬物依賴它而生成,故順承天道。坤以其厚重承載萬物,德能無邊無際,能包含寬厚而廣大,各類物種全得通順暢達。牝馬屬於大地的生物,馳行大地沒有疆界,柔順而宜於守正。君子有所前往,率先行動則會迷惑而失其正道,在後隨順則能得其恆定法則。西南得到朋友,則是與同類前行;東北喪失朋友,最終將有吉慶。安於守正之吉,是因為應合地道而無邊。
【解讀】
○從坤卦開始,都是在卦辭之後,附上《易傳》的《彖傳》與《大象傳》,在各爻爻辭後邊附上《小象傳》。
○《彖傳》是孔子及其弟子裁斷卦辭的,所以要一一對照卦辭看。
○元:「至哉坤元」,至是廣大的意思。對比乾卦的《彖傳》「大哉乾元」,「至」比「大」層面稍低。乾是「資始」,坤是「資生」;乾是「統天」,坤是「順承天」。但乾坤都為「元」,皆是萬物之元。此與《尚書》思想一脈相承。《尚書·周書·泰誓上》:「惟天地萬物父母,惟人萬物之靈。」八卦三爻即三才,上爻為天,下爻為地,中爻為人,處於中道,故「惟人萬物之靈」,既然人為萬物之靈,故「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上天的看法其實就是人民的看法,上天的聽聞意見其實就是人民的聽聞意見)。文王、周公認為人民的集體意志就是上帝的意志,這就是儒家民本主義的源頭。
○亨:「坤厚載物,德合無疆。含弘光大,品物咸亨」,此是對「亨」的闡述。
○「牝馬地類,行地無疆,柔順利貞」,此是對卦辭「利牝馬之貞」的闡述。母馬既健行又柔順,而且又有生養之德,用以表達坤卦最為恰當。
○「東北喪朋,乃終有慶」,此句發揮最妙。項安世說:「臣之事乎君,婦之從乎夫,皆喪朋之慶也。」譬如女子年輕時有很多閨蜜,後來離開她們與丈夫成親,這是喪朋而有喜慶。
○《彖傳》出現三處「無疆」:德合無疆、行地無疆、應地無疆。因為坤卦順承乾卦,也就是老子說的「地法天」,「德合無疆」對應坤之亨,與天相通故無窮;「行地無疆」對應坤之利,得天之利似母馬故健行;「應地無疆」對應坤之安貞,大地廣闊無垠。
【2.3】

象曰: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白話】
象傳說:大地承載的形勢,是坤卦的象;君子由此領悟要增厚美德、容載萬物。
【解讀】
○對比乾卦《大象傳》:「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兩者行文對仗,內容體現了人的行為應該效法自然的法則,與老子《道德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一脈相承。
坤為地,為大輿,為眾,所以說載物,厚德。一切為民是為厚德。
○《大象傳》在《易傳》語言表達體例中最具規範性。《大象傳》先自上而下說出別卦的基本卦象,點出卦名,然後講君子由觀卦象而領悟的政治、道德啟示(《大象傳》命辭)。簡單說《大象傳》由卦象、卦名、命辭三部分組成,這應該是六十四卦《大象傳》通用體例。如:
水洊至,習坎;君子以常德行,習教事。
明兩作,離;大人以繼明照於四方。
洊雷,震;君子以恐懼修省。
兼山,艮;君子以思不出其位。
隨風,巽;君子以申命行事。
麗澤,兌;君子以朋友講習。
然而古今學者幾乎都將乾坤的《大象傳》讀作「天行健」、「地勢坤」,釋「健」為剛健,而釋「坤」為坤卦,如此前後義不協。按照《大象傳》的統一體例,乾坤二卦的《大象傳》應讀作: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天行,天體不停地運行。地勢,大地承載的形勢。「天」對「地」,「行」對「勢」。乾為陽為動,故「行」為動詞;坤為陰為靜,故「勢」為名詞。健,通乾,帛書《易》作「鍵」,「乾」字使用較晚,「健」實為卦名,六十四卦的《大象傳》的第二部分全是卦名,乾卦豈能例外,且乾坤《大象傳》嚴格對仗,卦名「坤」必對卦名「健」。
 
【2.4】

初六:履霜,堅冰至。

象曰:履霜堅冰,陰始凝也。馴致其道,至堅冰也。
【白話】
初六:腳下踏著霜,堅冰將會來到。
象傳說:腳下踏著霜,堅冰將會來到,這是因為陰氣剛開始凝結。順著發展趨勢,就達到結冰的季節了。
【解讀】
○履霜:
《周易》體例,以初爻為足為趾,所以說「履」。坤為純陰,初六是開始,陰氣初凝是「霜」。坤為順,所以要順著自然發展趨勢,由霜想到未來結冰的季節。
○《三國志·魏志》引:「初六履霜,陰始凝也。」郭京、朱熹、項安世、惠棟、段玉裁(《說文注·冰》)等皆從之。然《後漢書·魯恭王傳》引:「履霜堅冰,陰始凝也。馴致其道,至堅冰也。」《魏志》所引「初六履霜」屬於孤證。
○《淮南子·齊俗訓》:
昔太公望、周公旦受封而相見,太公問周公曰:「何以治魯?」周公曰:「尊尊親親。」太公曰:「魯從此弱矣!」周公問太公曰:「何以治齊?」太公曰:「舉賢而上功。」周公曰:「後世必有劫殺之君!」其後齊日以大,至於霸,二十四世而田氏代之。魯日以削,至三十二世而亡。故《易》曰:「履霜,堅冰至。」聖人之見終始微言。故糟丘生乎象箸,炮烙生乎熱斗。子路撜溺而受牛謝,孔子曰:「魯國必好救人於患。」子贛贖人而不受金於府,孔子曰:「魯國不復贖人矣。」子路受而勸德,子贛讓而止善,孔子之明,以小知大,以近知遠,通於論者也。
大意:
以前姜太公呂望、周公姬旦分別受封后見了面,太公問周公:「你打算怎樣來治理魯國?」
周公回答說:「尊敬尊長,親愛愛人。」太公說:「魯國從此要衰弱了。」周公問太公:「那你又打算怎樣來治理齊國呢?」太公說:「我要舉薦賢能,崇尚功績。」周公說:「齊國後代一定有被篡奪弒殺的君主。」從那以後,齊國一天天強盛,以至於稱霸,傳二十四代時國政被田氏篡奪;而魯國日益衰弱,到三十二代亡國。所以《易經》上說:「腳下踏著霜,就想到堅冰將會來到。」聖人就是能從開頭細微的跡象預見到事物發展的結果。所以,酒糟堆積成山肇始於用象牙為筷,炮烙之刑肇始於用熨斗烙人。子路救起溺水者而接受主人答謝的牛,孔子對此事評論說:「魯國一定會興起助人為樂的好風氣。」子贛用錢財贖救出奴隸而不接受官府的錢財,孔子對此事評論說:「魯國再也不會有贖救人的事了。」子路接受謝禮而能鼓勵人們修養善德,子贛推辭賞錢卻停止了人們行善。孔子之所以偉大,是能從小處看到大處,從近處看到遠處,在這個意義上說,孔子真是一位通曉事理的聖人。
 
【2.5】

六二:直方,大,不習,無不利。

象曰:六二之動,直以方也。不習,無不利,地道光也。
【白話】
六二:正直、端方、宏大,不必修習,沒有什麼不利的。
象傳說:六二的爻象是正直而且方正,不必修習,沒有什麼不利的,因為地道是廣大無邊的。
【解讀】
○乾以九五為卦主,坤以六二為卦主。蓋二卦之中,唯此二爻既中且正。又五在天爻,二在地爻,正合乾坤之本義。乾者君道,五則君之位也,又剛健中正;坤者臣道,二則臣之位也,又柔順中正。
○天圓地方,乾為天,天文曆法以表時間;坤為地,地理建築以表空間。(見《周易密鑰》:伏羲六十四卦方圓圖與伏羲女媧手執矩規圖的關係)
640-9
故乾卦用九「群龍無首」,象徵天體運行循環無端,年月日時周而復始;坤卦六二「直方大」,直,直線,一維;方,方形,二維平面;大,立方體,三維空間。因二維三維空間都是從一條直線開始,兩條直線垂直相交組成二維平面,三條直線垂直相交組成三維立體空間。
聖人恐學人以為坤至柔至靜而不動,故唯於坤卦卦主言「六二之動」。《繫辭傳》:「道有變動,故曰爻。」蓋爻者,交也。交者,動也。兩條直線(直)相交成二維平面(方),三條直線相交成三維空間(大),故說「六二之動,直以方也」。此順天理之自然,而無造作於其間,故曰「不習無不利」。習,乃增加造作之意。此「直方大」之「幾何」說。
【坤卦直方大幾何圖】
《河圖》「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乾為天體,以計量時間,過去現在未來在一條直線上,乾為創始,故說「天一生水」;坤為大地,為空間,正方體六個面,故說「地六成之」。
640-12
○時間與空間是宇宙萬物的兩大最基本因素,時間無始無終(「群龍無首」),空間廣大無邊(「地道光也」)。
○以上從科學角度解讀坤卦六二。從人文角度看,「直」者,真也,真誠。「方」,正也,正義。老子說「人法地」,故君子效法大地「直方」之真誠、正義。地道光也。光,即廣,廣即「大」,廣大,包容。光,照也,熏陶。由於地道的廣大包容和自然的熏陶,所以不需要刻意學習,順乎自然,則無不有利。
○乾坤兩卦解讀至此,六十四卦奧妙已過半矣!
 
【2.6】

六三:含章可貞;或從王事,無成有終。

象曰:含章可貞,以時發也。或從王事,知光大也。
【白話】
六三:蘊含文采而可以正固;或者跟著君王做事,不居功而有好的結局。
象傳說:蘊含文采而可以正固,以等待時機發揮。或者跟著君王做事,因為智慮廣大。
【解讀】
○六三已經走完了下卦坤,坤為文采,故曰「章」。「含章可貞」,言臣道之操守,變卦艮止,象曰「以時發也」。
○乾為君,故坤為臣,故曰「或從王事」。六三以陰居陽,不中不正,故曰「無成」。六三動,變艮卦,《說卦傳》「萬物之所成終而所成始也,故曰成言乎艮」,故曰「有終」。坤地有「廣大」之德,故象曰「知光大也」。
 
【2.7】

六四:括囊,無咎無譽。

象曰:括囊無咎,慎不害也。
【白話】
六四:紮緊口袋,沒有過失也沒有稱譽。
象傳說:紮緊口袋而沒有過失,是因為謹慎所以沒有災害。
【解讀】
○六四爻動,上卦變為震卦,震為動;下卦仍是坤,坤為布。之卦(豫卦)下互艮,艮為手、為止。上震動,互體艮手之下是坤布,綜合其義就是「括囊」,紮緊口袋。
○括囊,指慎言慎行,所以無害,當然也無稱譽。
 
【2.8】

六五:黃裳,元吉。

象曰:黃裳元吉,文在中也。
【白話】
六五:黃色的衣裙,最為吉祥。
象傳說:黃色的衣裙最為吉祥,文采居於中道。
【解讀】
○五爻本為君上中道之位,黃,中央之色。坤為順為臣,故說「黃裳」,裳是下身穿的衣服。上為衣,乾象;下為裳,坤象。《繫辭傳》:「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蓋取諸乾坤。」
○元吉:最為吉祥。元,大也,猶言「至大」。文采隱於中間(黃為中),卻甘於居於下位(裳為下),如此則會「元吉」。
○坤卦六五、上六爻辭的「黃」即坤卦古名。黃帝號歸藏氏,《歸藏》以坤為首。
坤,輯本《歸藏》、清華簡《筮法》均作「640-10」,《字彚補·八部》:「640-10,《歸藏易》坤字。」《玉篇》:「640-10,古文坤。」
秦簡《歸藏》坤卦:
640-11寅曰:不仁,昔者夏後啟是以登天,啻弗良而投之淵,寅共工以□江□640-17(501)
於省吾《雙劍誃易經新證》:「李過《西溪易說》引《歸藏》卦名,首坤次乾,坤作640-15,《碧落碑》坤作640-10,即寅字也……寅乃坤之假字,古韻寅真部,坤諄部,二部通協……《西溪易說》所引六十卦名多存古義古字,證之於古籀文,亦多吻合,雖非殷代之書,然亦非秦漢以後人所偽托。」
《姚孝遂古文字論集》:「『640-16』或『640-14』,這一形體是『寅』和『黃』的通用形體。」
趙誠《甲骨文簡明詞典》:「640-20,寅。此字本應釋黃。……從甲骨文字的發展來看,矢、寅、黃三字同源。皆由矢(640-19)衍化而來,所以在甲骨文早期容易混同。」
(參考:辛亞民.坤卦卦名本為「黃」,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 2020/10/3 18:13:30 發布)
 
【2.9】

上六:龍戰於野,其血玄黃。

象曰:龍戰於野,其道窮也。
【白話】
上六:龍在郊野交戰,它的血是玄黃色的。
象傳說:龍在郊野交戰,它的路已經到了盡頭。
【解讀】
○上六完成了坤卦最後的階段,此時六爻皆陰,陰極生陽,陰陽交爭,所以自稱「龍」。坤為陰氣,始於西南,終於東北,後天八卦言位,東北艮為山野,故曰「龍戰於野」,上六變卦亦為艮。
荀爽曰:「天者陽,始於東北,故色玄也。地者陰,始於西南,故色黃也。」地與天交戰,故曰「其血玄黃」。先天八卦言時,東北剛柔始交震卦,《說卦傳》「震為雷,為龍,為玄黃」。故坤卦上六之龍乃是震龍,非乾之龍。
○玄:《釋言》:「玄,天也。」,《說文》:「黑而有赤色者為玄。」,《小爾雅》:「玄,黑也。」為什麼古人說天的顏色為黑色?古人觀察晝夜,發現天空的顏色受日光、大氣影響而變化,而其本色為黑,這與現代科學對太空的認識一致。
 
【2.10】

用六:利永貞。

象曰:用六永貞,以大終也。
【白話】
用六:適宜永久正固。
象傳說:用六適宜永久正固,以剛大為歸宿。
【解讀】
○用六:坤之乾也。坤卦六個陰爻全部變為陽爻。坤作成物,故曰利;乾為天,故曰永。陽大陰小,乾大坤小,坤之乾,坤以乾為歸宿,故象曰「以大終也」。
○《彖辭》「安貞,吉」、「安貞之吉,應地無疆」即「利永貞」;《坤卦·文言》「坤至柔而動也剛」,即「用六永貞,以大終也」。
 
【2.11】

文言曰:坤至柔而動也剛,至靜而德方,後得主而有常,含萬物而化光。坤道其順乎?承天而時行。

【白話】
文言傳說:坤卦最為柔順,但活動時卻是剛健的;最為安靜,但德能遍及四方;在後跟從得到主人引導,從而保持恆久;包容萬物,且化育廣大。坤道難道不是順應嗎?它順承天體而按時序運行。
【解讀】
○《文言傳》是孔子及其弟子專門對乾坤二卦在彖傳和象傳基礎上再做深入的闡述。
○因為六二為坤卦全卦之卦主,所以《文言傳》對坤卦的總闡述是在六二爻「直方大」基礎上的:「動也剛」是描寫「直」,「德方」是描寫「方」,「化光」是描寫「大」。而「有常」則是描寫用六「利永貞」。最後回到《彖傳》的主旨「順承天」,故說「坤道其順乎?承天而時行。」
 
【2.12】
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臣弒其君,子弒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來者漸矣,由辯之不早辯也。《易》曰「履霜堅冰至」,蓋言順也。
【白話】
(初六)積累善行的人家,必定留下喜慶;積累惡行的人家,必定留下禍殃。像臣子殺害國君,兒子殺害父親這種大罪,絕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長期逐漸積累而成的,只是由於沒有及早辨明而已。《易經》說「履霜堅冰至」,說的就是事物發展的趨勢。
【解讀】
○坤為順,即事物的發展趨勢。初六為起點、起因。從初六為起點,根據事物的發展趨勢可以辨明未來的結果,所謂「履霜堅冰至」。福禍是果,善惡是因,因必生果,「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乃是自然規律。
○《三字經》云:「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苟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習,即漸習,長期逐漸的積累。教育的目的就是使人在漸習中棄惡揚善,明辨是非。人之本性皆是善的,本性如明珠,習性如泥垢,教育的作用就是洗滌泥垢,彰顯明珠。
○在孔子所處的春秋時期,作為全天下的根本大法《周禮》已經得不到落實,所謂「禮崩樂壞」、「臣弒其君,子弒其父」的現象多有發生。孔子認為這是社會教育缺失的結果,所謂「辯之不早辯也」。
○《韓非子·外儲說右上》:
子夏曰:《春秋》之記臣殺君,子殺父者,以十數矣。皆非一日之積也,有漸而以至矣。
子夏所言與《文言》略同,這說明子夏時期(前507年—前420)《文言》或已成書。後來司馬遷《太史公自序》又對這段話做了擴展:

《春秋》之中,弒君三十六,亡國五十二,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勝數。察其所以,皆失其本已。故《易》曰「失之毫釐,差之千里」。故曰:「臣弒君,子弒父,非一旦一夕之故也,其漸久矣。」

《列子·力命》引用《坤·文言》:
病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來漸矣。
《列子》於前450至前375年所撰,即孔子去世之後的百年之內,可證《文言》成書於孔子晚年之可能。
 
【2.13】
直其正也,方其義也。君子敬以直內,義以方外,敬義立而德不孤,「直方大,不習無不利」,則不疑其所行也。
【白話】
(六二)「垂直」是思想正直,「方正」是行為適宜。君子以敬慎的態度使內心正直,以正義的準則規範外在的行為,只要確立敬慎與正義的精神它的德能就不會缺少,正直、端方、宏大,即使不學習也無不有利,這樣就不會懷疑自己的行為了。
【解讀】
○《禮記·深衣》:
制十有二幅,以應十有二月。袂[mèi]圜 [yuán]以應規,曲袷 [jié]如矩以應方。負繩及踝[huái]以應直。下齊如權衡以應平。故規者,行舉手以為容。負繩抱方者,以「直其政、方其義」也。故《易》曰:「坤六二之動,直以方也。」下齊如權衡者,以安志而平心也。五法已施,故聖人服之。故規矩取其無私,繩取其直,權衡取其平,故先王貴之。故可以為文,可以為武,可以擯[bìn]相,可以治軍旅,完且弗費,善衣之次也。
大意:
深衣自腰以下裳的部分,用十二幅布拼合縫製而成,與一年十二個月相應。袖口作圓形,與圓規相應。領子如同曲尺,與方形相應。衣背的中縫像墨線似的從後背直到腳後跟,與垂直相應。裳的下緝如秤砣與秤桿,與水平相應。因此袖口似圓規,象徵舉手行揖的容姿;背縫垂直而領口如方,表示「以正直行政教,以方正行義理」。所以《易經》上說:「坤卦六二的爻象,是垂直而且方正。」裳的下緝像秤砣與秤桿,表示志向安定而心地公平。因為深衣符合規、矩、繩、權、衡五個方面的要求,所以聖人要穿它。圓規與曲尺,取其大公無私之義;垂直的墨線,取其正直之義;秤砣與秤桿,取其公平之義。所以先王很看重深衣。穿著深衣,可以習文,可以練武,可以迎賓贊禮,可以帶領部隊,樣式完備,做工儉省,是僅次於朝服、祭服的好衣服。
李守力按:
「直其政,方其義」,這是引用《文言傳》六二「直其正也,方其義也」。「坤六二之動,直以方也」,是引用六二《小象傳》。「六二之動」即六二的爻象,《繫辭傳》:「爻也者,效天下之動者也。」
○孔子作《文言》,把象數升華到了義理。象數即自然法則,義理即社會法則。社會法則是由自然法則推導出來的,所謂「天人合一」也。
○帛書《衷》:
《易》曰:「直方大,不習,吉。」子曰:「性文武也,雖強學,是弗能及之矣。」
大意:
《周易》坤卦六二說:「直方大,不習,吉。」孔子說:「聖人天生具有文武之德,一般人即使努力學習,也不能趕得上他們。」
李守力按:
傳本《易傳》繼承了帛書《易傳》「性文武」、「方者義」、「義達矣」等義,並加以高度提煉。
直,《說文》:「正見也。從乚從十從目。」故《繆和》說「『直方』者,知之謂也。」
方,為空間義,一為方正,一為方向。引申為合適的規則,即義,宜也。
故,直為正見,方為合義。正見為文,「敬以直內」也;合義為武,「義以方外」也。「敬義立而德不孤」。故「大」。大,則「不習無不利」。
直方大,與《禮記·大學》三綱領相合:「十目所見」為直,自知也,是「明明德」;「義以方外」,是「親民」也;「敬義立而德不孤」、「大,不習無不利」,是「止於至善」也。又與佛之三覺合。
640-18
《中庸》:「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乾是道體,坤是教體,故坤卦六二言「習」,帛書《衷》論坤卦反覆言「文」、「學」、「詩書」。
○敬義立而德不孤,「直方大,不習無不利」:德不孤,即德能不會缺少。有德必有能,有德必有才。《中庸》說「至誠之道,可以前知」,《論語·里仁》「德不孤,必有鄰」,《孟子·公孫丑下》:「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直方大,不習無不利」展開就是《老子》說的「無為而無不為」,無為,即不妄為,不妄為即是法於天性,《中庸》說「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不習」就是《老子》說的「為道者日損,損之又損之,以至於無為。」可見修鍊心性是最大的學習,是為「大學」。
《大學》開頭就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這就是後人所說的《大學》「三綱領」。所謂「明明德」,就是發揚光大人所固有的天賦的光明道德。所謂「在親民」,是指親近民眾,周公所謂「親親」也。所謂「止於至善」,就是要求達到儒家封建倫理道德的至善境界。「為人君止於仁,為人臣止於敬,為人子止於孝,為人父止於慈,與國人交止於信。」這是《大學》提出的教育綱領和培養目標。
《大學》還說:「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後世稱之為《大學》的「八條目」,這是實現「三綱領」的具體步驟。
縱覽四書五經,我們發現,儒家的全部學說實際上都是循著這三綱八目而展開的。所以,抓住這三綱八目你就等於抓住了一把打開儒學大門的鑰匙。循著這進修階梯一步一個腳印,你就會登堂入室,領略儒學經典的奧義。就這裡的階梯本身而言,實際上包括「內修」和「外治」兩大方面:前面四級「格物、致知,誠意、正心」是「內修」;後面三級「齊家、治國、平天下」是「外治」。而其中間的「修身」一環,則是連結「內修」和「外治」兩方面的樞紐。「八條目」的中心環節是修身,「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
 
【2.14】
陰雖有美,含之;以從王事,弗敢成也。地道也,妻道也,臣道也。地道無成,而代有終也。
【白話】
(六三)陰柔雖然有美德,但要含蓄隱藏;以此跟從君王做事,不敢有自己的成就。這是大地的法則,為妻的法則,為臣下的法則。地的法則是不成就自身,而是代天完成功業。
【解讀】
○乾能始物,不能終物,坤為順,順乎天道完成萬物,所以把成就歸於上天。
○坤道是臣道,妻道。歷史上的忠臣賢相都是坤道的落實者。
○歷史上證得坤道第一人:范蠡(前536-前448年)
當越王勾踐剛剛滅吳稱霸,范蠡居功至偉,封上將軍,但是范蠡深知「大名之下難久居」,所以明智地選擇了功成身退,范蠡曾遣人致書文種,謂:「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為人長頸鳥喙,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樂,子何不去?」文種未能聽從,不久果被勾踐賜劍自殺。(范蠡深知坤初六「履霜堅冰至」見微知著,六三「或從王事,無成有終」)
後來,他輾轉來到齊國,變姓名為鴟夷子皮(chī夷子皮:用於裝酒的皮製的口袋。蓋取坤卦六四「括囊」),不幾年就積累了數千萬家產。他仗義疏財,施善鄉梓,范蠡的賢明被齊人賞識,齊王任命他為相國。他喟然感嘆:「居官致於卿相,治家能致千金;對於一個白手起家的布衣來講,已經到了極點。久受尊名不祥。」於是他再次急流勇退,向齊王歸還了相印,散盡家財而去。
布衣范蠡第三次遷徙至陶(今山東定陶西北),在這個居於「天下之中」(陶地東鄰齊、魯;西接秦、鄭;北通晉、燕;南連楚、越。坤六五「黃裳元吉,文在中也」。)的最佳經商之地,操計然之術(文子,號計然,老子弟子,范蠡之師。人棄我取、人取我與,順其自然、待機而動。「坤道其順乎?」)以治產,沒出幾年,經商積資又成巨富,遂自號陶朱公。范蠡活了88歲高壽而善終。
史學家司馬遷稱:「范蠡三遷皆有榮名」;史書中有語概括其平生:「與時逐而不責於人」;世人譽之:「忠以為國;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范蠡被後人尊稱為「商聖」,民間尊為文財神。
 
【2.15】
天地變化,草木蕃。天地閉,賢人隱。《易》曰:「括囊,無咎無譽。」蓋言謹也。
【白話】
天地變化,草木蔽盛。天地閉塞,賢人隱退。《易經》說:「紮緊口袋,沒有過失也沒有稱譽。」是說言行應當謹慎。
【解讀】
○六四變卦震,《說卦傳》震為蒼筤竹,為萑葦;其於稼也,為反生;為蕃鮮,故曰「天地變化,草木蕃」。古人以為草木能蒙蔽太陽,如「暮」古文「莫」,日在草叢中。蒙、蔽、藏、葬等掩藏之義的字皆從艸(草)。豐卦離下震上,草木蔽日,故曰「日中見斗」、「日中見沬」,故「草木蕃」乃陰盛之義。
○「天地閉,賢人隱」與《論語》:
《公冶長篇》5.20:
子曰:「寧武子,邦有道則知,邦無道則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大意:
孔子說:「寧武子,在國家安定時就顯得有智慧,在國家危亂時就顯得愚笨。他的智慧可以趕得上,他的愚笨卻趕不上。」
《泰伯篇》8.13:
子曰:「篤信好學,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亂邦不居。天下有道則見⑶,無道則隱。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邦無道,富且貴焉,恥也。」
大意:
孔子說:「堅信而好學此道,努力學習它,誓死保全它。不進入危險的國家,不居住禍亂的國家。天下有道就現於世;天下無道就隱居。國家有道之時,貧窮而低賤,是恥辱;國家無道之時,富有而高貴,是恥辱。」
《衛靈公篇》15.7:
子曰:「直哉史魚!邦有道如矢,邦無道如矢。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則仕,邦無道則可卷而懷之。」
大意:
孔子說:「好一個剛直的史魚!國家政治清明時他像箭一樣直, 國家政治黑暗時他還是像箭一樣直。好一個君子蘧(qú)伯玉!國家政治清明時他做官,國家政治黑暗時他便隱退藏身了。」
 
【2.16】
君子黃中通理,正位居體,美在其中,而暢於四支,發於事業,美之至也。
【白話】
(六五)君子效法中央黃土之道以通達事理,處於尊貴正位而以修身為本,美德蘊藏在內心,暢達於全身四肢,然後才表現在事業上,這是美德之極致啊。
【解讀】
○孔子對六五爻的深入闡述實在美妙!六五「黃裳元吉」,黃中,五行之一,東為青色,西為白色,南為紅色,北為黑色,中為黃色,君子只有效法黃中,才能通達四方,所以說「黃中通理」。此君子修心養性之道。
○六五是尊貴人君之位,理應成就功業,但是君子仍然把精力放在修身上(裳,引申為身體),所謂「正位居體」,這是「美在其中」的內秀。由於美德蘊藏於身體,所以真氣必暢達於全身,此是煉性化命的功夫(古代聖人長壽,皆此功用),有了如此的旺盛的生命力才來經營事業,這真是「美之至也」。
 
【2.17】(王弼通行本)
陰疑於陽,必戰。為其嫌於無陽也,故稱龍焉。猶未離其類也,故稱血焉。夫玄黃者,天地之雜也,天玄而地黃。

【白話】

(上六)陰猜疑陽,必然發生交戰。作《易》者是怕讀者疑惑於坤卦沒有陽爻,所以在爻辭中稱「龍」代表陽。(雖然陰氣極盛已類似陽氣,)但還沒有脫離自己的陰類,所以在爻辭中稱「血」。說玄黃,是天地雜交的顏色,天玄而地黃。

【解讀1】
○嫌,《說文》:「不平於心也。一曰疑也。」
項安世曰:「其所以稱玄黃者,明其上下無別,此所謂雜也。曰疑於陽、曰嫌於無陽、曰猶未離其類、曰天地之雜,皆言陰之似陽、臣之似君。」
初六陰氣之始,故曰「履霜」,「迷」之始也。上六陰氣之終,迫臨東北陽氣,陰陽交戰之時。先天八卦東北為震,震為剛柔始交,震為龍為玄黃。氣為陽,血為陰。上六稱「龍」,而仍然屬陰,所以稱「血」不稱「氣」。天色玄,地色黃,故曰「其血玄黃」。
○乾為君道,坤為臣道。乾上九爻辭為「亢龍有悔」,是指帝王脫離民眾,昏庸無道,君將成為臣。坤上六爻辭「龍戰於野,其血玄黃」,臣將成為君,「得主」「得常」也。
【解讀2】
○屈萬里《先秦漢魏易例述評》:「按《釋文》:『疑,荀、虞、姚信、蜀才作凝。』又云:『嫌,荀、虞、陸、董作兼。』而荀、虞、鄭,皆無『無』字。則此二句當作:『陰凝於陽必戰,為其兼於陽也。』如此,始與下文『稱龍(謂陽)焉;猶未離其類也,故稱血(謂陰)焉』之義合。」
由此上六《文言》異文曰:
【2.17】
陰凝於陽,必戰。為其兼於陽也,故稱龍焉;猶未離其類也,故稱血焉。夫玄黃者,天地之雜也,天玄而地黃。
【白話】
陰氣盛極凝情於陽氣,必然相互交合。由於上六兼有陽的性質,故稱「龍」;畢竟還沒有脫離自己的陰類,所以稱「血」。至於血的顏色為玄黃,這是天地陰陽雜交的緣故,天為玄色,地為黃色。
李守力按:
帛書《二三子》說:「『龍戰於野』者,言大人之廣德而下接民也。」《說文·壬部》:「陰極陽生,故《易》曰「龍戰於野」。戰者,接也。」《周易集解》引《九家易》曰:「陰陽合居,故曰兼。」
孟喜曰:「陰乃上薄,疑似於陽,必與陽戰也。」可見先秦漢魏時期解讀上六,陰陽交戰與陰陽交接二義並存,如炎黃三年戰而和同,從猜疑到凝情,是和同的必經之路。
根據帛書《二三子》的解讀,「龍戰於野」「大人之廣德而下接民」正是從「西南得朋」到「東北喪朋」的過程:得朋,大得眾也;喪朋,得賢臣而登君位也。故彖曰「東北喪朋,乃終有慶」。慶者,陰陽和合之義,故「其血玄黃」也。
 

【乾坤二卦總結】

 
乾為天,坤為地。乾卦言君道,國家天下之興旺;坤卦言臣道,國家天下之衰亡。
乾卦六爻,初九「潛龍勿用」,君德之隱;九二「見龍在田」,君德普施;獨九三不言「龍」,此龍德之危,全卦修德寡過之最迫切處;九四「或躍在淵」,再次踐習;九五「飛龍在天」,小康之治;上九「亢龍有悔」,龍德之衰;用九「見群龍無首」,大同也。
坤卦六爻,初六「履霜」,象曰「陰始凝也」,即彖曰「君子攸行,先迷失道」也;六二「直,方,大」,臣道之性德也,彖曰「牝馬地類,行地無疆」也;六三「含章可貞;或從王事,無成有終」,臣道之德行也,彖曰「柔順利貞」也;六四「括囊」,「天地閉,賢人隱」,國家天下之衰也,「迷」之甚也;六五「黃裳,元吉」,「西南得朋」臣道之功成也;上六「龍戰於野」,國之將亡,陰極陽生,天地之雜,故「其血玄黃」,彖曰「後順得常」,「東北喪朋,乃終有慶」;用六「利永貞」,彖曰「安貞之吉,應地無疆」。
 

【坤卦後注】

(一)帛書《易傳》乾坤二卦集解
見本書第九章。
(二)乾卦與古代天文學的關係
【馮時:《周易》乾坤卦爻辭研究(《中國文化》2010年02期)】提要:
乾卦以君王對觀象授時的壟斷,借蒼龍六宿的行天變化,闡釋了古老的觀象制度。這種蒼龍六體的行天變化自黃昏之後的潛淵而至見龍在田,次至或躍在淵,又至飛龍在天,再至亢龍,終至群龍無首,記錄了公元前二千年自秋分始而至秋分終的標準天象。而坤卦則據人臣行事的特點,借蒼龍六體中的授時主星——天駟房宿——行天變化,闡釋在觀象授時指導下的傳統禮俗制度。天駟之星的行天變化則自晨明之前的朝見而隕霜,以至旦中而冬藏,再至晨伏而祈社,終至日躔房宿而報成,同樣記錄了公元前二千年自秋分始而至秋分終的標準天象。
固定鏈接: https://www.mingtianji.com/2022/05/25/6199/
贊(0) 打賞
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明天機周易網 » 輕鬆學《易經》:《周易詮釋》,坤卦第二
訂閱評論
提醒
guest
必填
必填,請填寫正確地址,方便以後聯繫
0 評論
內聯反饋
查看所有評論

QQ交流群電報交流群

文章內容很好,我要贊助作者!

支付寶掃一掃打賞

微信掃一掃打賞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
0
希望看到您的想法,請您發表評論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