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2-20
分類:白話老子
閱讀(950) 評論(0)

講述:黃曉明
【原文】
【解說】
這裡的名,指的是在社會上有知名度、有名望、有名聲,也可以指名位,就是在社會上有地位。一般人會喜歡名聲、名望、名位,帶來一種心理上的滿足,也因為有了名,往往相信它就會帶來利益,名利雙收。
什麼是身?身是老子在《道德經》中經常用到的名。我們現代人講身,往往是跟身心相對,或者是身、心、靈。這個身,現代人指的是形而下的身體,但是,在老子用這個名,它相當於我們現在講的生命。老子用了身,除了是看得見的四肢、軀幹、腦袋、骨骼、五臟六腑等等,還包含了看不見的精氣神、魂魄等等要素。顯然不在其中的就是身外之物。老子說:修之於身其德乃真。所以,身就非常的重要。
名,包含在身當中嗎?顯然不在。名,屬於身外之物。所以有老師就講了:身外之物不為真。名,顯然不在生命的本真中。名與身孰親?名與身,我應該對哪一個更加親近一些呢?這裡隱含著有名了,就會對我的生命帶來危害。為什麼?因為有名了之後,經常會身不由己,從而危害了自己的身體健康。也有可能是因為這個虛名,為了這個虛名付出太多的時間和精力,從而消耗了大量的生命,自然會影響到我們的下一步修身。我們的修身,我們的身體,為這個虛名所累了。
貨,指的是物質,也包含著金錢,就是財貨。多,指的是對身與貨,我應該對哪一個更重視?應該對哪一個付出更多一些?有形的財貨,雖然是生命所必需,但是比起生命本身來說,它依然還是身外之物。所以,如果為了追求財富而影響到我們的生命,影響到了身體健康,那麼也沒有必要為此付出太多的時間和精力,不要過多的重視。
這一句話沒有明確說得到什麼,或者失去什麼,這一句話就跟上面兩句話有關。上面兩句話是把名、貨和身做了個對比,名和貨是身外之物,而身就是生命本身。得到了名貨與失去名貨,這兩種情況哪一個是對我們生命更加有危害的?因為得到名貨,因為得到名聲也好,得到財貨也好,那麼在追逐名貨的過程之中,必然會消耗精氣神,從而損害到了我們生命的有形層面。但是,名和貨,也是我們生命在我們這個有形世界的必須。失去名和貨是否也會對我們的生命造成危害?這是有可能的。
我們應該到底怎麼辦?所以,後面兩句話是: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前三句: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是老子的設問,提出問題;老子在隨後給出了他對這三句話的思考之後的結論。
甚愛什麼啊?必然是前面三句話講的是:名和貨。大費什麼呢?大費我的身,損耗我的生命。因為在過分的追求名和貨的過程之中,必然會處心積慮,焦慮急躁,患得患失,忐忑不安,必然會極大的損耗我們生命的無形的精氣神。進而從無形到有形,那麼形而下的身體也必然會造成損失。
為什麼呢?收藏這些身外之物太多了,必然會失去很多,因為藏不住啊。我們人的一生,太多的財貨根本消耗不了;即使消耗的一部分,也僅僅是滿足我們六根的慾望與娛樂,沒有真正的對我們無形的生命,我們真正的生命有什麼幫助。當收藏了太多的財貨之後,財帛動人心,難免會遭到別人的覬覦和嫉恨。而且我們這一生沒有享受到的財貨,自然也不是真正屬於自己的。所以太多的財貨,必然會因為各種原因而大幅度的消散掉。這還是財貨本身的損失。收藏了這麼多的財貨,也必然會有各種的憂慮,擔心財產的貶值、損耗,擔心有人偷,擔心監守自盜,因此憂心忡忡。如果損失了之後,還容易急火攻心。所以這個厚亡,不僅僅的是財貨本身的厚亡;從深層看,也必然會大量的損耗精氣神,從而失去生命的健康。所以這個亡,也可以是生命的損失。
這兩句話是老子經過思考之後得出的結論。要注意以下兩點:
第一,名和貨是我們生命在有界生存的必須,所以愛、藏都不算錯。
在我們人間,名也好,貨也好,難道是錯的嗎?名和貨,本身並沒有對錯。我們在人間需要名嗎?需要。需要財貨嗎?也需要。君子愛財,取之有道。今後如果大家走向了專業的修身,就更加需要財了。所以古人就講:無財不足以養道。修身講「法財侶地」,其中就有財。所以我們要注意到,老子在這裡用字是很講究的,他沒有說愛有錯,他也沒有說藏有錯;但是,甚愛、多藏,就意味著錯了。所以老子這裡面隱含著講,名和貨還是生命的必須。我們知道老子在當時他就很有名,他還是公務員,他是守藏室之史,是屬於周天子的高級幕僚,所以他的收入是有保證的。
第二,注意這個必。必,指必然。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老子講他認知的規律。為什麼呢?一切事物是物極必反的。甚愛多藏,就走向了極端。
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我們都在講,甚愛也必有得,多藏也必有藏。還一種情況,甚愛而不得會如何?老子沒有講。實際上甚愛而不得,更會對人的精神層面帶來巨大的戕害,這是老子沒有明言的。
老子經過觀察以上的社會現象,根據得出的結論,老子相應提出的解決方案:一個是知足,一個是知止。
知足是什麼意思?為什麼是知足,而不是知手?足,指的是行走的範圍。比如說現在人就有涉足的說法。知足,就轉意為懂得滿足自己的範圍,比如說工作範圍、生活的範圍、收入的範圍等等,意味著意識到自己的能力有個邊界,有個範圍。在付出相應的時間、精力的同時,對自己得到的名和財貨感到滿意,感到知足。
什麼是辱?辱的本意是暗淡,可以是屈辱,可以是身敗名裂,可以是身陷囹圄等等。不知足,他可能就會採用一些非法的手段去獲取。所以,懂得滿足於目前獲得的名與利,自然他不會情緒抑鬱,焦慮,低落等等,他不會因此而陷入困境,他不會因為不滿足而採用一些非法的手段,導致社會性死亡,甚至可能的牢獄之災等等屈辱、辱沒,那麼人生它就不會暗淡。知足不辱。
在我們的社會面可以看到很多的案例,這裡大家去思索:這些年來,是否有一些官員,是否有一些明星,因為不知足,本來光明的人生,光明的前景,突然間變得暗淡了,突然間陷入了屈辱,甚至身陷囹圄,遭受牢獄之災。大家去想一想。
什麼是止?止,停止。一個是已經到了自己的能力、體能的邊緣,一個是或者已經在法律的邊緣了,再過一步再跨過去,就進入了危險的領域,所以就要知道馬上停止。否則,一定會有一個突然的變化,從安全的範圍一下子到了危及生命。這是一個斷崖式的下跌,這個危險的邊緣就是極。物極必反,就危險了。
在很小的時候看到日本有個電影叫《追捕》,其中日本著名演員高倉健飾演的角色在高樓上一步一步的邁向邊緣。當他走到了大樓的邊緣的時候,在這個範圍內他還是安全的,他還是正常的;但是他在往前跨一步就掉下去了,他的生命就危險了。所以,這個世間的道理有一個斷崖式的下跌,這樣的物極必反。沒有跨過這一步,就沒有任何危險;即使在危險的邊緣,也沒有危險。所以,這個道理跟量變質變規律還不完全一樣。
這裡的長久,就是長生久視,得其天年乃去。說明我們的生命的精氣神,都沒有因為對名利的過分的追逐而受損,始終保持著健康的狀態。名利是生命的必須。老子講知足,講知止,所以難免有個疑惑,到底什麼狀態下應該知足?什麼狀態下應該知止?我們能力的範圍到底在哪裡?我們的邊界到底在哪裡?
從對待的角度看,人人都不同,或強或羸。有些人精氣神足,智慧高,他就可以多做點事情。有些人精氣神不足,智慧低,身體不好,就必須要少做一些。就像我們生活當中,每個人的飯量都不一樣。什麼狀態下應該知足?什麼狀態下應該知止?就要根據自己的情況去探索自己的範圍,去探索自己的邊界,不要去預先預設什麼。
從流變的角度看,我們人的一生是在變化的,生長壯老已,有不同的階段。在生長的階段,要重在學習,重在鍛煉自己的形、氣、神,去做各種各樣的嘗試,去涉足各個領域,找到自己最擅長的地方,去做最精深的研究,不要預先設置自己的能力邊界,也不要太容易滿足於目前狀態。當我們找到自己的領域之後,可以往兩方面去發展:一個是在某一個點上去精深研究,一個是去擴大自己的研究領域。到了青壯年年齡,年輕精力充沛的時候,既要懂得做事,還要懂得人性,懂得去跟人合作,做人做事要靈活,不要執於一端。在老子裡面,可以參考的章節就很多了。到了壯年,也大體上就知道自己的能力範圍了。到了晚年,就要守,守住自己的財富,因為沒有失敗而可以重新再來的機會了。
為什麼說可以長久?知足不辱,對著不知足者辱。這個辱,主要是指精神層面受到打擊了。知止不殆,不知止則殆。這裡的危險,有可能是生命受損,有可能是財貨保不住,名望也保不住,連生存都受到了危機。知足不辱,知止不殆,意味著我們這個生命,在精神層面上很正常,在財富上也有保證,在形體上也健康。那麼有時間、有精力,有財富,可以在我們的壯年的時候考慮走向修身,從而走向長生久視。
所以這一章,很多話是普適的,既可以對一般人來講,作為重要的哲理性的參考,也可以理解為是對有志於修身的道友而講。但是,老子的思想是:以身為天下,身即天下。身、國是同構的,可以從修之於身,一直普適而應用到修之於天下。比如說59章講:治人事天莫若嗇;講了一個嗇,其實也是知足。另有67章講: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講了一個儉,其實也是知足。但是這兩章其實講的都是治理天下的道理。
所以這一章講的道理,不僅僅是對個人而言,還可以考慮對家庭、對組織、對企業、對國家等等而言,是不是都有自己的邊界,是不是都有自己的能力範圍,都要去思考老子指出的「知足不辱」「知止不殆」這個道理,它是可以普適而永恆不變的。
本站提供周易預測服務,為迷途君子指點迷津,諮詢請加微信、WhatsApp或電報(TG)。